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已一个月,本报记者连线曾采访过的灾区 灾区人民说:人在,希望就在!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山崩地裂。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奔赴四川灾区——映秀、北川、青川、什邡、绵竹、绵阳……满目疮痍、片片废墟,震撼着我们的心,揪痛着我们的心。
今天,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正好一个月,本报记者连线曾寻访过的地方,一声问候,一腔关切:灾区人民,你们好吗?
得到的回答坚定、坚强:人在,希望就在!
希望能到上海读大学——连线参与救援的云南医护人员
本报5月24日刊发通讯《炊事员。女兵。村长》,报道了三个寻常人在5.12大地震重灾区漩口镇的故事。昨天(11日),女兵阎静文回到了所在部队云南边防总队医院的驻地――昆明。记者在电话中问她:“从灾区回到昆明,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阎静文说了四个字:“好好活着。”
大地震的第二天,阎静文就随着医疗队来到了震中附近的漩口镇。整整20多个昼夜,她没有洗过一次澡,每天都和同伴挤在闷热的小帐蓬里,靠方便面、矿泉水坚持。阎静文说,灾区的伤员、病患者很多,每天她都要为当地100多位老人打针吃药,粗略估计一下,这一次在灾区救治的病人达到2000多人次。“从来没这么累过,从来没这么脏过,从来没面对这么多的病人”,阎静文笑着告诉记者,“但这回,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军人和医护人员的荣誉。”
在漩口,阎静文经历了无数次的余震,拿她的话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然而,灾区的悲惨情景还是深深震动了她。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残废的躯体,让一个19岁的女孩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阎静文说,一闭上眼,总是出现那些灾民的神情,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这场大的灾难,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活着。
阎静文有一个梦:报考上海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成为一个大学生。她的这个愿望经本报透露后,在东华校园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表示,欢迎阎静文前来学习深造。这一消息反馈到云南边防总队,得到部队领导的全力支持。目前,云南边防总队已将阎静文个人资料发往东华大学,学校研究后考虑具体方案。说到这件事,阎静文很兴奋:“感谢新民晚报,感谢东华大学,希望有这个圆梦的机会。”
(来源:新民晚报 2008-06-12 A-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