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松江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把脉”

发布时间:2008-07-24发布部门: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日前,东华大学部分研究生利用假期,组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团,咨询创业中介机构,走访高校专家教师。
  
  中介机构:

  针对性不够政策难奏效

  调研团一行分别走访了上海市开业指导中心、上海市高新技术人才创业中心以及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上海办公室。据悉,上海市开业指导中心的特色服务包括“开业能力测评”和近600人组成的专家志愿团。该志愿团在上海拥有19个专家分团,分布于上海市各区县,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指导、企业问题会诊等服务。上海市高新技术人才创业中心开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优先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各项人事人才服务。YBC的最大特色在于提供免费的公益性服务,他们针对创业者制定了“导师三年陪伴期制度”,在为创业者提供单一导师的同时,形成一个专门工作小组,每个月定期为创业青年送去上门服务。

  在接受调研团的访问时,各中介机构的负责人普遍表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不足,创业文化氛围也不够浓,建议高校应多开设创业类课程,普及创业相关知识。

  调研团成员也发现,这三家中介机构均为政府部门下设的创业辅助型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失业人员,并不专门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提供针对性服务;服务内容也大多是包括开业指导在内的生存性创业指导和培训,大学生创业咨询方面的服务并不多。由于资助对象过于局限、与高校学生缺乏互动、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信息不对称,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并未行之有效地发挥作用。

  高校经验:

  缺乏实践基地手续繁琐

  在对上海大学的访问中,调研团的成员发现,上海大学在某个技术领域已由学生自主创业,将创业成果转向商业化推广,形成一条产业链,实现了良性循环。究其原因,在于学校通过提供众多活动平台、开设辅导讲座,引导学生创业思维、营造创业氛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老师的帮助、技术的支持、殷实的政策后盾四位一体,推动了上大学子的创新创业工作。

  在同济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与教学、科研资源有益整合。学校还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学以致用,近年来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在内的各类奖项超过百项。学校则通过这些创业大赛,从中发现好的作品、优秀个人或团队,然后推荐给学校有关部门。据悉,目前,同济大学学生创建的企业生存状况良好,师生共同创建的企业群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仅四平、赤峰路一带,每年的产值就达30亿,收益可观。

  尽管如此,上大与同济的老师也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不足:在学校,缺少创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实践障碍;在社会,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某些政策手续又有些繁琐。

(松江报  2008年7月23日 第三版  记者:张晋洲)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