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文汇报]两年历练实现人生跨越——记上海高校三名退伍大学生兵

发布时间:2008-11-27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随着今年冬季征兵工作的顺利展开,又一批沪上大学生即将投身军营,开始青春旅途中的一段燃情岁月。中断学业,应征入伍,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复员之后的大学生兵有着怎样的求学和生活状态?来自上海高校的三位“过来人”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优秀”,成为自觉习惯
    
    (人物:孙云峰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02级本科生。2004年12月入伍,2006年12月复员,现在上海理工大学就读机械电子工程学硕士。)
    
    孙云峰入伍那年是大三,此前,英语四级考试一直是他过不去的坎,两次考试两次败北,原本就不扎实的功底,加上当兵期间的断档,过四级的前景看上去更不乐观了。但在2007年6月,也就是复员之后的第一次考试中,他就轻松过关。
    
    孙云峰用“军人良好的习惯”来解释这不可思议的转变。回到学校之后,他一改晚上熬夜、白天睡懒觉的习惯,仍旧坚持在部队时的作息时间。为了准备四级考试,每天早晨坚持背半小时单词,晚上用10分钟完成两篇阅读理解。雷打不动的学习规律,有效地提高了效率,成绩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兵前,每个学期他都拿二等奖学金;复员之后,他的成绩一跃进入班级前三,一等奖学金也水到渠成。
    
    如今,他免试直升为上海理工大学机械电子专业硕士生。毅力让他固定住良好的习惯,成为生活学习的常态。
    
“跨越”,可以如此华丽
    
    (人物:施春红  原为东华大学高职学院01级专科生,2002年12月入伍,2004年12月复员。随后由高职学院转入本科,改修法学。现已直升本校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并兼任辅导员。)
    
    施春红入伍之前已经修了3个学期航空机电课程。2004年12月她服役期满复员回校,继续大二下学期的课程,因为在部队荣立三等功,按政策由高职学院转入本科,在人文学院法学专业就读。
    
    在两个学期中,她共修得80个学分。在大三法学专业第一次考试时,在全院70多名学生中,她位列第13名。
    
    在别人看来,施春红这样的成绩是“意外”,但对她而言,过程中的每一步努力都是实实在在的。冬季的深夜,当大家都睡下以后,她掇个凳子,用被子盖住膝盖,开始了寒夜的“补习”。
    
    她说,是部队的生活磨练了她的意志,从琐碎的内务整理到严肃的岗位工作,两年来的点滴锻炼,最终锻造出她吃苦耐劳的精神。
    
    2006年10月,施春红免试直升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因为学校没有法学硕士点,她选择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开始了新一轮的跨越。
    
“终点”,却是更高起点
    
    (人物:黄圆圆  上海外国语大学02级本科生。2004年12月入伍,2006年12月复员。现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军旅生涯对她最大的影响,就是不再惧怕陌生的人事,能从容地应付。
    
    她是2007年上海特奥会的“优秀志愿者”,她真诚的微笑让参赛人员觉得像家人一样亲切。有一次一个卡塔尔女孩发烧,黄圆圆不顾自己的病,坚持为那个女孩找医生、找热水、找药;有时智障的孩子鞋带掉了,她会弯下腰帮忙系好。当别人知道她曾是军人之后,往往会感叹“原来如此”。黄圆圆说,她的血液中流淌着军人的激情。
    
    2006年退伍后,她先后在美资企业实习近一个半月,担任市场营销员;在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松江分会担任行政方面的工作;在天使风险投资基金会进行与网站开发相关的管理;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担任顾问——用黄圆圆自己的话说,她现在做事完全不受专业限制。当兵让她变得干练,有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懂得团队合作,这种种优势,使得她在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还能不断尝试新的事物。  本报实习生钱蓓  本报记者朱斌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08-11-27 作者:钱蓓;朱斌) 

撰写:文汇报记者钱蓓 朱斌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

摄影: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