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中国纺织报]杂化材料“武装”功能纤维——记东华大学副校长朱美芳

发布时间:2009-04-01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说到防晒,你会想到什么?防晒霜、遮阳伞、太阳镜,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回答。然而,当你拿同样的问题去问东华大学副校长朱美芳教授时,她会告诉你,用功能杂化材料做成的衣服最防晒,因为这样的衣料可以屏蔽掉99.7%的紫外线,防晒指数(UPF)达50以上。

  事实上,功能杂化材料不仅能让纤维制品抗紫外线,还能大大提高抗静电、防辐射、轻薄、舒适等性能。同时,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它还在生物材料、医药材料、电子材料、国防建设、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有着用武之地。近日,“功能杂化材料设计、组装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的科研项目被评为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记者就此对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副校长朱美芳教授进行了专访。 

  “杂化概念可理解为1+1>2”

  “杂化从概念层面,可以形象地理解为1+1>2,”朱美芳微笑着解释道,“塑料薄膜、建筑涂料……虽然现在不少行业都用到杂化材料,但其在功能纤维等领域的应用上还是空白。我们拥有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有责任在这方面寻求突破。”

  东华大学的杂化材料项目始于2000年。怎样才能打破常规,让纤维在功能上“威力”大增呢?经过近十年的艰苦摸索,朱美芳带领研发团队大胆地通过设计、组装,让不同的材料在纳米的微观世界中“变身”为新的杂化材料。采用这种材料加工出来的纤维不仅在功能上更加强大、多元,产品附加值提升了近两倍,而且材料的使用量降低了80%,工艺流程也由原来的三步缩为现在的两步,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填补了功能纤维杂化领域的国内空白。这一项目成果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全国10多个省市的4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其中4家企业还成为省、市高新技术企业。

  “科学研究要注重前沿性、应用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其中的前沿性与应用性要求我们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这也是1+1>2效应,这样的研究才能体现出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包容性要求我们的研究能从一个领域延伸应用到其他领域,这样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联动作用。而可持续性是指我们研发新材料时,要尽可能贯穿环保的思想和节能减排的理念,利于成果的可持续应用。”朱美芳说。

  “我们不能服输,不能放弃”

  迄今为止,东华大学功能杂化材料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5项,授权6项。所有关键技术都是朱校长和她的项目团队独立开发的,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评选专家对该项目成果的评价是“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东华大学依托该项目及其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纳米纤维与杂化材料”博士点,目前已培养博士10余人。

  采访中,朱美芳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为了让纤维材料的颜色由深色转为白色,以具备更好的防护性能,项目团队反复做了无数次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理论上可以做到的,一定还是工艺环节上出了差错,我们不能服输,不能放弃!”正是凭着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朱美芳与团队成员们又一起来到现场,一道道工序仔细地检查,纤维材料终于换上了一袭洁白的新装。

  “我最喜欢的称谓还是老师”

  “校长、教授、老师,您在工作中最喜欢别人怎么叫您?”面对记者的提问,朱美芳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师。一位好的老师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在朱美芳自己的求学经历中,孙桐、唐志廉、陈彦模等老一辈专家们给了她无数的帮助。而今自己当了二十多年的“教书匠”,她说,也要像当年恩师对待她那样用心培育她的学生。

  功能杂化材料项目团队目前有20多名教师、5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还有10余名本科生,师生学科背景横跨材料、化学、机械、物理、工程等多个领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研实践能让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多锻炼……”这是朱美芳培养学生的一向原则。“我特别喜欢学生给我提意见,给项目提建议。”朱美芳说,在功能杂化材料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少研究思路是由学生先提出来的,教学相长是成就一个出色的高校项目团队的“法宝”之一。

(来源:中国纺织报 2009年4月1日 记者杨维骅 通讯员向娟)
 

撰写:中国纺织报记者杨维骅 通讯员向娟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

摄影: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