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SMG<走近他们>电视专访]朱美芳:美丽的纤维世界

发布时间:2009-04-22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SMG<走近他们>电视专访]朱美芳:美丽的纤维世界

  朱美芳,曾是东华大学一名普通的学生,在纤维的微观世界了探索了二十载,其乐无穷。如今,她是东华大学年轻的副校长,站在纤维科学的最前沿,培养着一批一批的接班人,用朱美芳自己的话说,她最喜欢的称谓还是老师。

  你相不相信这样的纤维,用它制成内衣,薄薄一层可以抵御严寒,制成外衣,雨天不会淋湿,这种宛如科幻小说中的东西,就是朱美芳开创的用多种纤维杂化做成的。

  骆新: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杂化,一提起服装,如果有杂交这个成分的大多数说服装不好。您看现在大伙儿都穿纯棉的衣服,可是您却反其道而行之,您偏要去研究杂化,杂化的化纤产品是六七十年代最流行现在为什么还要这么干?

  朱美芳:一开始我们因为没有得穿,就是因为这个材料能穿得越久越好、越长越好。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面料都基本上不是纯的,从宏观尺度来看,比如你穿的羊毛,其实纯羊毛的并不是最好,一定要含有5%或者10%的化学纤维,织起来也好织,手感舒适性可能也更好。真正一件好的衣服可能是不同的纤维织到一起,服装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性能,效果会较好。我现在这个项目是微观尺度,肉眼看不见,看起来和普通是一样的,但是微观尺度上其实是不同的材料做成的,而且不仅是我们有机的,也可以和无机的复合在一起,分子水平纳米水平的复合。

  骆新:这个技术当中最核心或者最难攻克的难点是什么?

  朱美芳:我想应该是合成技术,复合杂化还是化学合成的阶段,要有配方,还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并不是任何两种都能起到协同效应。有的是排斥的,你要达到你所需要的功能,找到最佳的材料,然后又要找到最佳的供应配方和最佳的协同效应就要做无数次的实验。很多次可能是失败的,你想象是这么做,其实有时候不是如我们所愿。

  杂化的纤维在功能上威力大增,用它可以做成吸汗的袜子,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床单、被子,朱美芳说,纳米和杂化都是眼下科学界的“时尚宠儿”。

  骆新:您最早有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

  朱美芳:这个想法其实也是东华大学很多年的积淀,可能是我们老一辈的老师就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那时候是简单混一混,把一个材料和另外一个材料就像捣浆糊,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把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做成纤维材料出来,那个也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能达到一定的功能,但是它的效果会专门增加这么一个工序,而且出来以后不能纺细不能纺到直接能穿的程度,因为我也是在老一辈的基础上,利用纳米技术,杂化这样的思路,也杂化了原理。

  骆新:纳米技术、这样的技术,我知道中国可能是一个纺织大国,所以需要做技术改进,但是那时候国外难道就没有相应的技术,不能直接拿过来用吗?

  朱美芳:国外现在整个纤维面也不是很广,集中在比如一些高性能高技术比较尖端的领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的问题还得靠自己解决。我们自己要把纤维档次提高不仅仅解决我们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出口,提升价值的问题。所以现在总体来讲,我们很多研究是和它同步的,但是我们一直和市场结合解决我们自己,因为每个国家对技术的发展层次阶段不一样,所以从现在这个项目来讲,应该还是以我们为主的。

  骆新:您把这事给接下来,肯定是得耐得住这个磨?

  朱美芳:我也在说咱们做科研的人,为什么能有强大的动力,面临挫折,一次次挫折都能克服,而这种动力,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说大一点,还真的是为国家做一点事,说小一点就是能具体解决问题。你想把解决问题作为我们追求的,那就是驱动力,不解决就不罢休,但是更重要的,希望我们做科研的人还得有一个信念,说我们不能输给别人,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咱们不做,谁做呢?

  1965年,朱美芳出生在江苏如皋一个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十分清苦,幸运的是父母亲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朱美芳成了少数几个能读书的女孩。1982年,她考上了东华大学的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做了教师。

  骆新:你小时候就喜欢纺织?

  朱美芳:应该讲小时候并没有这个主动意识这有个故事我本来第一志愿填的交大,后来我老师说女孩子应该读纺织,我就改成了华纺到学校以后,说实在的当时选化学纤维,家里其实还是蛮穷的,穿不起“的确良”,上大学有个谢师宴,我的中学老师给我买了块布料,这个布料就是的确良的布料,我都舍不得穿,自己到了学校里学的就是化学纤维,所以就更坚定了自己要学好。

  骆新:我看过您的简历,一定程度上,您是在大学里做研究或者做教学的人来说很难比拟的,比如说您上大学比较早,29岁就评上了副教授,而且是破格评上,33岁就评上了教授,凭什么您就能够有这样的能力,聪明?

  朱美芳:我觉得我比较幸运,真的是非常幸运。其实我上大学,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上不了大学,留校以后,确实是我运气比较好在哪里,我就是参加了重大项目,我从1989年1月份开始工作,我的指导老师就带着我到张家港,我们坐着大卡车,颠啊颠,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路好,要开半天五六个小时,开到张家港接了一个企业的项目,然后从1991年开始承担了国家首批产学研高科技产业园的示范项目,所以我在这个大项目当中得到了锻炼。学校那时候我觉得也是机会很好,1994年是破格晋升副教授,二十八九岁,1998年大概32周岁,没到33岁,也是学校当时给我们机会打擂台,所以我两次都是非常幸运。

  朱美芳一直在神奇的纤维世界里探索,沙哑的声音让人感到她的疲惫,聚丙烯,原来是只能做成窗帘、麻袋的化纤材料,可是在朱美芳手里,却能让它变成柔软的衣服。

  朱美芳:最通俗的例子,大家每天都要洗澡,淋浴的水龙头如果不加莲蓬头,水打在身上会比较疼痛。加了莲蓬头,整个的水压可能是一样的,由于把水流分成一个个细流了,打在身上就会比较柔软,不会疼痛。而我们纤维本来是肉眼看起来一样粗细,但是如果把一根变成很多根,单根纤维的纤度我们称为细度变细了,穿着就舒适了。后来把它做细了以后它有个什么特点,它不吸水但是导水,不吸汗导汗,比真丝还好,因为真丝吸汗,冬天吸了汗以后还贴在身上,就有冷的感觉,湿了冷了,夏天是湿了热了,闷热的感觉,但是不吸汗,本身内部不是湿的沾不上去,但是能导汗,把汗水导到外面,最好的做法是外面一层吸汗,比如棉的毛的丝的,里面是聚丙烯的,这样外面各种染色性能都可以做得很好,里面不吸汗能导汗,所以保持凉爽保持干燥,所以运动员,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俱乐部运动员的服装其实都是这种结构的。

  对于成功,朱美芳经常归功于幸运,其实在科研讨论会上,我们看到的是争论,是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在校园“我心中的好老师”的公告栏上,我们看到许多她的名字,成功对于朱美芳绝非偶然。

  骆新:您总是找一些客气的话说,但是我总觉得一个人能这样被很多人所接受,这个人没有任何问题,我们肯定会选他,一定有你特殊的工作或者特殊的思维方法,你和别人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朱美芳:我也没有觉得我比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但是我做什么事,确实是认真二字。

  东华大学教师陈龙:她对科学问题的表述特别特别严格,我们有一次去北京的时候应该是去提交本子了,头天晚上去第二天要提交了,已经这里订好了,在去北京的时候她还觉得和想象的不一样,没说清楚或者没有写好,我们就在那里连续改,改到12点左右,最后就在宾馆里又把它装订好了,本来以为可以了,我们回去休息了,结果两三点的时候她又打电话,她说又发现了问题了。大家又起来,那次我们发现她非常非常认真,最后整个搞到通宵才最终感觉很满意。

  骆新:如果是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您平常对人待人接物应该都比较苛刻的那一类?

  朱美芳:这也是长辈们或者老一辈有一句古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你刚才问我脾气,我有时候脾气不好,可能也确实是看不得有些马虎的情况。

  骆新:学生怕您吗?

  朱美芳:学生一开始不太了解我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点担心,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样的,但是见了面以后他们和我接触多了,他们理解,我有个观点,我们工作的时候确实要认真严格,我可能有时候会骂人就要批评的,但是生活当中,平时大家可以非常轻松,我也和同学们一起打球,我们还踢毽子,还做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朱美芳的学生 赵晓燕:因为我们组内外地的学生特别多,中秋节放假短又回不了家,朱老师就会给大家搞一个聚会的形式,比如说正好是中秋节,如果是谁的生日或者谁有特别的纪念日,朱老师都会赠送小礼物给我们大家一个惊喜,我觉得挺好的。

  朱美芳的学生 吴杰:在我大一的时候,也就是2005年“十一“期间的时候,我和我们同学一起去延安路校区那边玩,那时候正好朱老师从大门进来了,我们和朱老师打招呼,朱老师问我们一些具体的信息,又和我们说学校有没有安排你们去参观,有没有接待你们,朱老师一听说没有就带我们到实验室去参观,还给我们讲了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还问了我们几个英文的单词,我感到特别亲切。在那次以后,我有一些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和朱老师联系,朱老师也是很耐心地回复。

  实验室技术人员 殷鸣详:她每天工作是很晚的,一般说来她从早上到晚上总归每天到12点回家,有的时候一直半夜到2点左右,这样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因为是配车的,有一个驾驶员要跟她一起来回,她为了照顾驾驶员她就坐我们学校的班车来回,这样一个是通过班车大家可以一起了解有关的情况,另外方面减少了小车驾驶员的工作的长期疲劳,这一点说明她考虑他人比较多。

  朱美芳在当校长的同时,还带着二十几名研究生,甚至还会给本科生上课,学生们觉得她既是一位师长,又像一位母亲,朱美芳的教学十分有特色,而研究生的面试方法更独树一帜。

  朱美芳:我首选就是要看是不是具有研究的潜能或者潜质我和他们面谈,面谈没有固定的模式,也要看,我经常会请他们吃客饭,就在实验室,就我们俩人面对面,一起吃饭。吃饭的细节我也注意了,我看他挑不挑食,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研究人员其实要很辛苦的,体力要好身体要好,实际上会聊工作聊生活聊事业,聊你对家庭对长辈对朋友对你的老师,其实我觉得人是很全面的,就能把一个同学的轮廓基本上就清楚了,然后我会有针对性,可能会要了你收了你,但是将来我会知道这个同学的优势在哪里、弱势在哪里,优势的地方优点的地方怎么把它发扬光大,更鼓励他做得更好,不足的地方就是我们老师应该起的作用了。

  无论是做研究还是教学,朱美芳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她特别注重的是原始数据的记录。

  朱美芳的学生 吴杰:比如像实验记录,这也是其他课题组没有的,就是我们课题组朱老师专门花钱,订了课题组的实验记录本,和我们说上面有一些规定,让我们科学地去(记录),每天做了什么,实验数据都要用一些原始记录,防止学术中造假,如果实验数据处理不当不能改,让我们去重复做,稳定性,说了很多很多。

  朱美芳:原始记录要做好,同时比如学生毕业的时候,一定要把他所有的原始记录整理好然后交给我,我说你不要交给下一个学生,你要交给我,我会帮你保存好。然后我会根据需要传递给下一个学生,大家要做好登记做好记录,一个是承认前面的同学花了两年半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做的辛勤劳动,对他们的成果,对他们的劳动要给以承认要保护,另外要给后面的学生有个继承,不能做低水平的重复。

  朱美芳上班会背上两个包,其中一个装着重重的手提电脑,朱美芳说其实她喜欢的称谓还是老师,她认为做科研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学术的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朱美芳:我自己体会当中,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德育,然后是德智体,其实是一个人说得通俗一点做事先要做人,所以这一点上我是觉得比较注重的。而做人,我认为是要有比较高的,说大一点,一定要爱自己的国家,人的素质各方面,就会想到孔子说的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对自己的个人素质各方面尤其我们读到大学了,读到研究生博士生了,可能自身的这种个人素质全面素质非常重要,基本素质,然后是学术才能而做研究。我这么多年接触下来,有的学生很聪明,可是不一定做得好研究,归根到底是一个兴趣。没有好奇心没有兴趣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做研究还是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真正一开始就喜欢做研究的人确实比例并不是很高的,最后我们要把研究生培养到真的很喜欢很有兴趣我们老师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老师首先要身体力行,自己有兴趣,自己没有兴趣,你叫学生有兴趣也是很困难的,然后我们要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就是教学法,特别要让他了解国际前沿在哪里,国家需求在哪里,这是激发他兴趣的一个根本的动力。一个人的内心被充分激发出来以后,潜力是巨大的。

  骆新:眼界决定境界,眼界看得有多远境界就有多高。

  朱美芳: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兴趣我们就把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其实我们自己和别的大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讲,非常通俗的语言把科学得奇妙、材料非常容易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知不觉当中(学会了),例子是太多了,现在有很多本科生,二三年级,晚上我在办公室实验室门开着,就会有成群结队的学生,老师,我想跟着你做研究,就是这样,你真高兴。然后那些研究生博士生自己喜欢了又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会传染的会感染的,结果就老师带着学生,学生高年级的带着低年级的,整个的氛围,所以我认为这就是学术。所以我很庆幸,也非常高兴,我们大家相互之间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感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真的是很愿意做教师做学问,但是做学问,反过来要问为了什么,为了培养人,还是为了培养人。

(来源:上海东方卫视<走近他们>栏目 2009-04-18 编导王雪)


视频: 摄影: 撰写:解放日报、SMG记者 通讯员向娟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