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文汇报等]间位芳纶的"中国制造"之路——看东华大学胡祖明教授团队如何攻克高新材料产业化难题

发布时间:2009-04-22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文汇报]间位芳纶的"中国制造"之路——看东华大学胡祖明教授团队如何攻克高新材料产业化难题 

编者按
    
    自主创新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实验室里走成第一步已殊为不易,而走出实验室后的路更长。长期以来,规模化生产一直是困扰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也许一两个富有创新的亮点便足以成就一篇好论文;但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生产全盘失败。间位芳纶产业化的成功推进启示我们:产学研合作必须深入再深入、紧密再紧密;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再学习、探索再探索,这样才能将实验室里的好样品转化为造福社会的好产品。当然,这种深入紧密的合作关系的推广,还有待有效的制度安排来促成。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楼一间办公室的窗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片。这张纸不同寻常,它用我国自己生产的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间位芳纶制成,既有纸的轻薄,又像面料一样可以纺织,更能耐受200℃以上高温,在更高的温度下,它甚至会自动碳化变成隔热层。
    
    间位芳纶用作绝缘材料,可大大提升机电产品的性能,还能使之瘦身减重,是“革命性”的新型材料;除了民用,它更可以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广泛使用。多年来,这种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一直只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形成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为了解此难题,东华大学胡祖明教授团队与企业携手持续攻关,他领衔的课题——《间位芳纶及绝缘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今年荣获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个从原料到设备到技术到生产都是“中国制造”的课题,已顺利完成小试、中试,投产4年创造经济效益近4亿元。
    
从零开始的“中国制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化学纤维产量就已是全球第一,占了世界总生产量的1/3,但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几乎为零。”胡祖明说,有一组数据让他们这些纤维领域的研究者刻骨铭心:“当时我国2000万吨普通化学纤维的利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一家公司6万吨高性能纤维的利润!高性能纤维产业化的空白,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领域的升级换代。”
    
    从那时起,东华大学的材料研发团队就瞄准了高强高膜聚乙烯、碳纤维和芳纶这世界公认的三大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课题,着手攻关。面对外国人对间位芳纶相关材料和技术的长期封锁,研发团队只有从零开始,披荆斩棘走“从原料到装备、从技术到工艺都由中国制造”的自主研发之路。
    
    聚合工艺没有现成设备,他们根据国内相关制造企业的实际能力,自己设计,委托加工。结果证明:“中国制造”完全行!通过纺丝工艺的调整,他们取得了性能可与进口产品媲美的芳纶1313纤维。制备间位芳纶纸,他们研究短切纤维和沉析纤维的配比、混合工艺及打浆度,解决了纤维在水中稳定均匀分散的难题。终于,实验室小试成功。和化纤打交道20多年的研发团队的成员们心里有了底。
    
“重新”开始的产业化攻关
    
    走产业化之路,必须与企业建立持续的产学研联盟。小试成果被上海一家企业相中后,“学院派”博导胡祖明开始带队与企业密切合作,探索间位芳纶纸的规模化生产。
    
    实验室研发,不可能把产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都模拟揭示出来。就拿原料来说,试管里小量的1誜1配比反应,和实际生产中以立方计的1誜1配比反应,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要实现工业化生产,一个个问题必须重新逐个研究解决。为此,他们先做了中试,降低下一步大规模生产的风险。后来生产规模扩大了,他们也没有停止中试,目的是不断暴露并解决问题。因为整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障碍,就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写论文,也许只要有一个亮点就可以写成一篇好论文。但科研项目产业化,哪怕只有一个很小的难点没能解决,都会失败。”胡祖明介绍,制浆过程的原料分散问题、热压工艺优化等,都是产业化的“坎”。经过数不清的实验,课题组自主开发出了整套间位芳纶绝缘材料的生产工艺,设计了与新工艺配套的新设备,建起了多条间位芳纶纸(绝缘材料)生产线。这些生产线投产以来,销售率高达100%,经济、技术和社会贡献俱佳。
    
从头开始学和企业打交道
    
    胡祖明说,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投资很大,决策时压力也就很大。从征地到厂房建成,整个团队的20多名教师、学生及技术人员一直都在第一线跟进,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
    
    “我们这些教授、研究生要学习和企业负责人、施工人员打交道,要对整个工程的安全负责,不仅要达到预定目标,还要尽可能节约成本。”走出实验室的师生们,学会了和企业“谈条件”,理直气壮地要求“厂房可以简陋点,但保障安全的设备都要配齐,不配齐就不开工!”企业从中感受到大学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执著精神和坦诚态度,合作关系越来越稳固。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09-04-21 01要闻版 作者:姜澎) 
---------------------------------------------------- 
[东方网]一纸芳纶造就4亿元 东华大学摘沪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楼一间办公室的窗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片。不明就里的或许以为是遮阳用的。其实这就是目前我国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间位芳纶(也称芳纶1313)制成的纸。2009年初,东华大学《间位芳纶及绝缘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成果一举夺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胡祖明教授接受了媒体采访。
  
  貌不惊人的间位芳纶纸能耐受200℃以上的高温,高于此温度则会碳化分解形成隔热层,由于其兼有纸质的轻薄和面料的可纺等特点,若用作电器绝缘材料,不仅可大大提升机电产品的性能,而且还能使之瘦身减重,属于革命性的新型材料,可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电子通讯等领域。多年来,此类高端产品的规模生产一直因技术开发难度大等原因,被少数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面对这一难题,东华大学胡祖明教授团队联合企业持续攻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投产,直接经济效益近4亿元。
  
  急国家所急实验室里实现“中国制造”
  
  “早在90年代初,我国化学纤维的生产量就是世界第一了,占世界的1/3。但当时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几乎为零”,胡祖明回忆道,有一组数据一直让他们这些纤维领域的研究者刻骨铭心,“当时我国2000万吨普通化学纤维的利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一家公司6万吨高性能纤维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高性能纤维产业化的空白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领域的升级换代。”“从那时起,我们东华大学的相关团队就开始决心对高强高膜聚乙烯、碳纤维、芳纶这世界公认的三大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课题进行攻关”。
  
  面对间位芳纶相关材料和技术的国外长期封锁,整个团队只有从零开始,披荆斩棘走“从原料到装备,从技术到工艺都是中国制造”的自主研发之路。“可以说是压力很大、困难重重....”胡祖明回想这些年的攻关之路仍感慨万千。
  
  聚合工艺方面没有现成的装置,他们就对设备重新设计,采取高效剪切的聚合装置解决了系列难题。该项目的所有装备都是他们根据国内的设备加工能力,自己设计框架,请单位加工而成的。虽然冒了很大的技术风险,但结果证明:中国制造“行”!通过纺丝工艺的调整,他们取得了性能可与进口产品相媲美的芳纶1313纤维。在间位芳纶纸的制备方面,通过研究短切纤维和沉析纤维的配比、混合工艺及打浆度,解决了纤维在水中稳定均匀分散的难题。终于,在实验室的小试成功,让和化纤打交道二十多年的团队成员们心里有了底。
  
  “产业化过程中每道都是坎儿”
  
  要走产业化之路,必须与企业构筑持续的产学研联盟。小试成果被上海某企业相中后,胡祖明这个一直和化纤打交道的学院派博导,开始率领团队与企业密切合作,探索起间位芳纶纸规模制造的新尝试。
  
  胡祖明多次提到实验室与工业化的区别。实验室不可能把工业化过程中潜在的问题都模拟暴露出来。就拿原料来说,试管里小计量的1:1配比反应,和实际生产中以立方计的1:1配比反应,效果完全不同。要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这些问题都必须重新逐个解决。胡祖明与团队商量决定先从中试做起,经过一个个难关的克服,大半年后中试成功,这就降低了下一步大规模生产的风险。在大规模投产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停下中试机器,而是安排继续生产,目的是暴露并解决问题。因为整个过程只要有一点失败,就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开展科学研究,也许一篇论文有一个亮点就是一篇好论文,而项目的工业化有一个难点跨不过,就只能是失败......”结合解决制浆过程的原料分散问题、热压工艺优化等等,胡祖明形容为“每道都是坎儿”。经过数不清的实验,课题组自主开发了整套的间位芳纶绝缘材料生产工艺,设计了与新工艺配套的新设备,并建立了多个间位芳纶纸(绝缘材料)生产线。这些生产线自投产以来,销售率高达100%,在经济、技术、和社会贡献度等方面的成绩令人瞩目。
  
  产学研合作需要“事实求是地说、实实在在地做”
  
  胡祖明很坦诚地说,与企业合作,项目投资相当大,时间不可能拖太久,每每团队要做决策时,都会感到压力很大。“但我会与企业方负责人坦言风险与把握,要想实现产业化的成功,我们必须事实求是地说、实实在在地做......”胡祖明和团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征地到厂房建成,整个团队一直都在第一线跟进。“我们的教授、研究生要学会和企业负责人、工程人员等打交道,要对整个工程的安全负责,不仅要达到预定目标,还要尽可能节约成本。”走出实验室的师生们,不仅绞尽脑汁尽可能提高试验的成功率,以节省昂贵的试验原料费用,还学会了和企业老总“谈条件”。为了保证工程安全,他们会理直气壮地提要求,“厂房车间可以简陋点,但是和安全有关的设备都要配齐,例如灭火器材等。不配齐就不开车......”企业方也在接触细节中感受到了大学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执着精神和坦诚态度,对日后的研究给予了更积极的支持。
  
  团队的师生们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项目上,周末基本都被用来了做项目,也从来没有享受过完整的寒暑假,可所有团队成员无怨无悔。和他们谈起间位芳纶产品品牌X-Fiper时的眼神是闪着光的,就像说自己孩子一样的幸福。
  
  胡祖明教授是开朗健谈的,他说整个团队规模不大,教师、学生及技术人员加在一起20余人。作为项目组负责人,在被问及“兵团作战,能持续攻关不易,有何诀窍”时,他谦虚地说了两点体会:团队成员的及时沟通很重要,要确保信息公开透明;负责人应考虑个人少些考虑团队多些,尽可能让利益公平分配。他没做过多的解释和例证,却让你能想象到这“体会”背后的坦荡和包容。
  
  胡祖明教授和团队就像这芳纶纸一样,看不出华贵,却把不菲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编织进了细密的纹理,只留给你一个普通而光滑的表面。

(来源:东方网 2009年4月15日 作者:孙庆华、邱登梅 选稿:解敏)
 
 

视频: 摄影: 撰写:文汇报、东方网记者 通讯员孙庆华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