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4月27日,2009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暨“东华时尚周”在我校隆重举行。1995年至今,学校已陪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走过了14个春秋,今年恰逢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十五周年庆典。作为主要的承办单位之一,15年来,东华大学如何依托学科优势为上海城市发展服务,又如何借助服装文化节这一国际舞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回顾总结的热点话题之一。近日,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李柯玲院长、刘晓刚副院长,包铭新教授、卞向阳教授等接受了记者专访。专访会吸引了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网、上海科技报、新闻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记者。
包铭新、卞向阳指出,国际服装论坛历来是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也是最具国际性、学术性、科技性与先进性的交流活动之一。从最初的服装教育经验交流,到2005年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服装”、2006年的“和谐•时尚•国服”、2007年的“丝绸之路——艺术与生活”、2008年的“买手经济与艺术”,直至2009年的“时尚文化与城市文明”,论坛主题由单一的服装教育领域拓展到艺术、生活、时尚创意乃至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这样的演变轨迹无不有力地说明了,作为国际服装论坛承办方的东华大学,一直在致力于拓宽与深化论坛主题,加大大学依托优势学科为社会、城市发展的服务力度。尤其今年“时尚文化与城市文明”的论坛主题,更是邀请了来自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设计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英国伦敦时装学院、法国迪卡侬公司等政府机构、院校、企业的资深专家,结合上海时尚产业政策构想、意大利时尚设计与运作等问题为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上海打造“时尚之都”积极建言献策。
专访会现场,刘晓刚以“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为例,介绍了学校依托国际服装文化节,培养国际化艺术设计人才的理念和举措。据悉,学校自2006年开始与世界著名水晶制造商——施华洛世奇公司合作创办“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中心”,通过选修课的形式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水晶创意与技术》课程,迄今已培养学生300余名。每届学生都会拿出作品参加一年一度的“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大赛”,其中的优秀作品会被施华洛世奇公司采纳,在全球各地进行巡展,一等奖的获奖选手还可获得赴施华洛世奇奥地利总部参观学习的机会。在谈到这段珍贵的经历时,2008年一等奖获得者段炼同学表示,不仅仅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使自己真实感受到世界顶尖企业的管理文化,更让他体会到作为中国年轻一代设计人才肩上的责任。刘晓刚强调,“通过这样的国际合作办学建设先进的艺术实践基地,就是希望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与世界同步的艺术视野、创意理念和实践能力,最终让我们的学生受益。”

专访会现场,记者被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中心展品所吸引
李柯玲院长指出,除了与施华洛世奇公司合作举办大赛外,在每年的“东华时尚周”上,学院还与国内外品牌企业合作举办有“YKK•东华杯”研究生服装设计作品大赛、“东华•伊泰莲娜杯”首饰设计大赛等。今年,学院又开拓合作市场,与法国顶级的运动品牌迪卡侬共同举办了学生设计作品展,并拓展学生实践平台,举办了“创意万花筒”首届东华大学创意市集展等活动,这些子活动是服装学院坚持国际化路线开展人才培养的缩影。
据悉,依托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围绕“培养国际化服装人才”的目标,学校先后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英国伦敦时装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等世界近20所著名服装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合作形式包括学历教育,如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的服装艺术设计班;课程合作,如与日本宝冢造型艺术大学合作开展的《服装商品企划学——Fashion Branding》课程教学;学生交流项目,如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等开展学生交流;多国多校互动教学项目,如与韩国祥明大学、荷兰鹿特丹大学、韩国京畿大学四国三校合作进行的“经编”创作设计互动教学。2006年至2008年,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出国交流讲学与学习的师生达305人次,其中学生达155人次。有近百人次的国外院校师生来学院授课、交流和学习。
(图片拍摄:宣传部 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