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风,长三角的文化艺术氛围渐浓。作为拥有学术研究优势的文化载体,高校博物馆该如何弘扬教育展示功能,服务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世博来宾?2010年10月14日,为期两个月的“绮罗锦绣——明清织物珍品展”在东华大学内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该馆继2009年开馆以来推出的“近代女装展、近代童装展、近代男装展、科普场馆与世博同行展”等专题展览后,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世博旅游接待点”举办的又一次专题展览,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纺织服饰文化,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献礼。我校刘春红副校长致辞并宣布专题展开幕。新华社、文汇报、上海广播电台、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等记者至现场采访报道。
据了解,此次展览藏品均为真品,并且是从未正式发表过的第一手资料,以宫廷和贵族丝织品为主,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如清代服饰制度规定,只有皇帝及其后妃可以穿用十二章纹。现场展示的“明黄色纳纱绣十二章纹龙袍”无论是选料还是绣工都十分严谨工整,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章纹更是工艺精美、美轮美奂。此外,展出的机头织款、暗花织物、织金妆银、挖花妆彩和天机云锦等五大系列织物也都是少见真品,尤其35件织物的机头,每件上面都有文字,包括厂名、产地、商标、logo等信息,是研究古代织物难得的实物资料,同类博物馆鲜有集中展示;部分所展明代的织金绫全部采用片金,金线保存得很好,光泽依旧,非常华丽。同时,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性工作也在进行中。

(注:明黄色纳纱绣十二章纹龙袍)

(注:机头织款)
记者看到,在开幕现场,各类织物珍品受到了世博嘉宾、社区居民、在校学生的喜爱,专家的生动讲解更让众多参观者赞叹起中华纺织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社区居民李阿姨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曾经显得那么遥不可及,而现在,它们却真实地陈列在自己家门口的博物馆里,可以免费、近距离地感受,太好了!”一名学生指着龙袍说,很难想象古人能编织出这么精美的花纹,服饰文化实在太奇妙了,要发动更多同学来这儿参观。

(注:专题展品)
“专题展更体现了一个博物馆的生命力,”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包铭新教授强调,“丝绸是我国在全世界最有声望的织物类型,而明清时期又是丝绸艺术集大成的一个时间段,这次展出的丝绸织物品种齐全、纹理清晰、品相好,为相关专业师生做研究提供了便利,也给感兴趣的老百姓一个近距离学习的机会,让八方来客在感受艺术之余,更能体会中华历史文化厚重的存在感。”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张元明教授表示,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藏品,并且在不断征集新藏品,博物馆将继续举办各类特色展览,发挥东华学科优势,吸引更多大众,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