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新华网等]让“纳米衣”告别“概念时代” 东华大学研制“抗菌高感服饰”面世

发布时间:2010-11-01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人民网]高科技与百姓生活紧密结合 “纳米衣”舒适抗菌

  人民网上海频道10月30日电  上海市科委近日举行纳米科技专项“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项目验收会,由东华大学开发的高感纳米抗菌衣,不仅具有长效抗菌吸湿功能,更有良好的舒适性,目前已开发出系列产品,即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纳米技术是当前科学界的前沿热点,在即将颁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以纳米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应用已被纳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列。“纳米衣物因含有特别的纳米颗粒,可持久释放微粒子,屏蔽体外细菌,甚至让人仿佛置身野外,时刻感受清新舒心之气……”“纳米衣”听起来十分神奇,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却正在变成现实。

  50次洗涤后抗菌率仍高达99%

  上海科委纳米中心主任闵国全表示,纳米技术应用于纺织服装领域有两大难点亟待突破,一是前期多采用将成衣或纤维浸入纳米溶液的方式,以提升衣物的纳米功能性,但其效用较短,且舒适性欠佳;二是很多成果局限在实验室,与工业化脱离,少有在品牌服饰中得到集成应用,因此市场难见“纳米衣”。

  “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项目组带头人、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介绍说,针对“纳米衣”的长效性,他们反复试验,采用纳米银粒子及其缓慢释放技术,研发出具有持久抗菌性的新型纳米纤维;针对“纳米衣”的高感性,通过控制纤维直径、纤维形状提升新型抗菌纤维的舒适性,进而设计开发出抗菌功能吸湿排汗纯涤纶、涤/棉和涤/Modal针织物。

  多学科集成带来突破性成果

  该项目的最终成功还是得益于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用结合以及团队成员的精诚配合。为了让大众能有效分享纳米技术的先进成果,两年前,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朱美芳教授领衔和汇集了东华大学材料、化学、物理、化工、纺织、服装、染整和机械等跨学科的骨干研究人员,并与原材料、纤维、制衣等领域的知名企业紧密携手,从市场需求出发,联合攻关“高感性纳米抗菌针织产品系列”的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体、纤维、纱线和织物四大类14个系列产品。截至2010年9月,抗菌功能系列产品已累计创产值近5000万元,新增利润900多万元,新增税收300多万元。(姜 琳)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0年10月30日 记者:姜琳  通讯员:邱登梅 李芳芳 段然)
----------------------------------------------------------
[解放日报]让“纳米衣”告别“概念时代” “高感纳米抗菌衣”通过验收,50次洗涤后抗菌效果仍保持99%以上

    本报讯 (记者 彭德倩)当今国际服装产业竞争的战火已从设计领域烧到面料领域。研发更舒适美观、更多功能的面料,成为取胜关键之一。昨天举行的上海市科委纳米科技专项评审会上,东华大学的“高感纳米抗菌衣”技术凭借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最高级别的质量标准,以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类14个系列产品通过验收并获高度评价。 

    专家不约而同指出,这一使功能性纳米材料“熔入”织物纤维的全新技术也将令更多消费者受惠,让“纳米衣”在国内真正告别“概念时代”。 

    “纳米衣”,多年前这个名词已不陌生。它主要指通过纳米技术获得除菌、排汗、防水等功能的衣物,以此为名的产品并不鲜见。然而专家提出,市场上现有产品不少是 “鱼目混珠”,还有些虽应用了纳米技术,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上海科委纳米中心主任闵国全坦言,现有产品多采用将成衣或纤维浸入纳米溶液的方式提升衣物功能性,效用较短,且舒适性欠佳;有的纳米技术虽能很好地应用于纺织服装领域,却往往局限于实验室,与产业“脱轨”。纳米这个科技名词几乎被炒成了商业概念。 

    如何确保除菌功能的长效性,令穿着更舒适,成为纳米技术应用于织造产业的两大瓶颈。2008年起,东华大学整合材料、化学、物理、化工、纺织、服装、染整和机械等跨学科研究人员,携手各类生产企业,联合研发“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技术,目前已在针织品领域获得突破。 

    在验收会现场,一件件以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织成的内衣、T恤、针织两件套、袜品、护膝等衣物,色泽艳丽、款式新颖、触感轻柔。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介绍,针对功能长效性问题,研究人员巧用涤纶等材料的特定熔点,将具有超强杀菌能力的纳米银粒子 (银粒子直径控制在10亿分之一米到1亿分之一米)熔入纤维,即使经过50次标准洗涤,以这种纤维制成衣物的抗菌效果仍能保持在出厂水平的99%以上。为增加舒适感,课题组与纺丝、制造等各环节生产厂家共同攻关,使纤维更细;将传统的圆形纤维截面变为其他特殊形状,增强织物导湿排汗效果。 

    据介绍,以新技术生产的针织产品,相关指标已通过国家纺织制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达到国家最高级AAA标准。这些高感纳米复合功能纤维制成的衣物价格并非遥不可及。课题组与企业合作生产的一套保暖内衣市场价仅150元。截至9月,用于投石问路的抗菌功能系列产品市场反响良好,累计创产值近5000万元,新增利润900多万元。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化纤生产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产量全球居首,连续十多年占据世界半数份额;另一方面,具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产量不到全部的三成,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60%的水平。要使我国真正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需要更多科研院校与企业携手合作,攻克难关。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0-10-29 记者:彭德倩 通讯员:邱登梅 李芳芳 段然)
----------------------------------------------------------
[新华网]新型纳米技术纤维瞄准纺织服饰产品高附加值
    
    新华社上海10月30日电(潘旭 陈波)上海市科委纳米科技专项"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28日结束项目验收。项目研发出的抗菌系列材料将以"纳米衣"的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目前中国外贸调结构背景下,纺织服饰行业正努力转变生产方式、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据统计,2009年中国纤维产量超过2600万吨,居世界第一,约为排名第二的美国6倍。但功能性、差异性产品的比例低于40%,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 

    经科学发现,纳米衣物因含有特别的纳米微粒,可持久释放微离子,屏蔽体外细菌,具有极强的功能性。 

    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东华大学材料、服饰、纺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经过2年努力,突破纳米纺织材料的技术瓶颈。 

    上海市科委纳米中心主任闵国全介绍,纳米技术应用于纺织服饰领域有两大难点:一是纳米微粒和纤维的结合,二是工业化生产。 

    据介绍,此前,国内市场上以"纳米衣"为卖点的前期产品多采用将成衣或纤维浸入纳米溶液的方式,但效用较短。而该专项成果则属纳米附着结构,采用纳米银缓慢释放技术。已进行相关产品生产的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忠介绍,用这一新颖的材料生产出的衣物能长效抗菌,经过50次标准洗涤后,抗菌效率仍达99%。 

    项目验收组专家、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叶永茂认为,目前,国产纤维在抗菌领域已经完全能和国际水平相抗衡。 

    在生产方面,杨卫忠说,最大的难点在于让纳米银粒子分散到纤维上,但目前国内生产企业已经可以做到,而且生产该产品的成本比生产同类抗菌性产品还要低10%-20%,跟国外生产成本相比要低一半。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介绍,除了抗菌功能外,该项目还通过控制纤维直径、纤维形状提升材料的舒适性。 

    "希望这一新颖的材料能让大家改变化纤穿起来不舒适的印象,并通过抗菌这一功能性提高纺织服饰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朱美芳说。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30日 记者:潘旭 陈波 通讯员:邱登梅 李芳芳 段然)
----------------------------------------------------------
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东方网、新闻晚报、新闻晨报、上海科技报等予以同步报道

视频: 摄影: 撰写:新华社、解放、人民日报、文汇、新民等记者 信息员:李芳芳 编辑: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