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东华大学老教授咨询组”事迹入选“2011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十佳好人好事”(图)

发布时间:2011-04-14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4月13日,从2011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我校宣传部推荐的“东华大学老教授咨询组”事迹入选“2011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十佳好人好事”,我校获奖项目代表退教协副理事长张道生副教授上台领奖。


(右二为张道生副教授)

    自2006年初成立至今,东华大学老教授咨询组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从2005年底,章潭莉、眭伟民等几位东华大学退教协大纺化分会的老师商量着要为学校、为学生做点事,到2006年初由18位大纺化分会退休老师组成的老教授咨询组成立。至今已发展成覆盖材料、环境、纺织、管理、化工生物等5个学院,面向学校半数本科生,由37位原教学一线资深教授自愿加入的队伍规模。

    老教授咨询组的老师们克服身体、家庭、工作等种种困难,风雨无阻,每周二下午准时走进东华松江校区学生宿舍,为大学生提供课程选修、学习方法、就业、考研等面对面、一对一的咨询。释疑、解惑、交友、谈心,不图名利,无私奉献。他们怀着一颗朴素的热心坚持数载,用一片未了难了的东华深情,浸润了年轻学子的心灵。

    这是我校连续6年有项目入选“上海市教卫系统十佳好人好事”,“信息学院‘阳光使者’志愿者服务、信息学院别克同学捐献骨髓、化学与化工学院陈全伦老师10年捐助20万、环境学院‘水滴工程’献爱心促环保、环境学院‘绿手印’环保协会常年开展环保宣传普及”等获奖项目展现了东华师生的文明风貌,赢得社会赞誉。

(摄影:张宗新)

“东华大学老教授咨询组”事迹介绍:

    “我们要为学校做点事”2005年底,刚成立的东华大学退教协大纺化分会,就传来了几位退休教师迫切的心声。当得知不少刚进校的本科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迫切需要老师对他们提供关心和指导时,老教授们自发成立了咨询组。他们主动和学校教务处联系,决定先从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入手。年过花甲的教授、副教授、博导们纷纷从教务处借回大摞的课程体系资料,先做好功课。当在咨询中发现学生需要的远不只选课指导时,这些爷爷奶奶们又钻进书房应急“充电”,开始涉足心理交流疏导。

    很多老教授退休多年,不太会用电脑。为了和“小朋友”沟通无障碍,爷爷奶奶们坐到电脑前当起了“小学生”。章潭莉老师就从以前的不敢碰键盘,到现在上网收发邮件,应用软件编辑图片、制作动画得心应手。教学相长,老教授们通过和大学生的交流,他们自己觉得生活和心理都更年轻了。渐渐地从最初老教授要去给学生咨询,变成了学院、学生请老教授们“登门”指导。因为实际效果证明,老教授们的角色是很多年轻的辅导员难以替代的。学生在“爷爷奶奶”面前更愿意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甚至倾诉初恋失败的酸楚。


    经过几年的摸索,咨询组的老师们还按年级总结了咨询工作的抓手。大一:参加新生见面会,重点谈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二:针对专业选择进行专业内容、专业发展前景、考研等方面指导;大三:重点针对专业基础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方法指导;大四:对做好毕业设计、正确就业进行个别指导。明确抓手的同时,也是老教授们自我加压、勤学致用的开始。他们说“学生称我们是大朋友,我们要跟上时代”。为了使咨询效果更好,老教授们不怕辛苦,坚持以个别交流形式为主。随着学生咨询需求量和内容的增加,他们还主动增加咨询次数和范围,如定期举行二三十人的小型见面会,毕业论文指导、就业、考研等专题讲座等,深受学生欢迎。

    咨询组组长是个不大的官儿,可章潭莉老师一干就是5年。她说,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宽厚的专业教学素养,在咨询中我们很快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孩子们对老教师的尊敬和信任也是让咨询事半功倍的原因之一。关于咨询的形式,章老师说我们一开始就没犹豫,大家就是想利用退下来的闲暇时间,“我们老的走出去”、“走进学生宿舍”,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更亲近学生、方便学生。组里的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即使逢上刮风下雨,接到章老师临时不去咨询的通知,还是有人风雨兼程。2009年6月的一个周二,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庆瑞、陈雪英夫妇硬是冒着大雨,意外地出现在7号楼宿舍的走廊里。轻盈的脚步、爽朗的笑声、湿了大半的裤腿……让原本快失望的孩子们顿时湿了眼眶。有老师回忆说那次大家听得格外认真。

    俞宝安是环境学院退休教师,退休后还是上海某市政工程的负责人。当俞老师听说咨询组的事儿后,二话没说加入了咨询组。只要组里安排了咨询时间,他就提前向单位请假,绝不向组里请假。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丰厚的经济收入,一边是渴望交流的学子、不计报酬的奉献,俞教授选择了后者。他工作再忙也坚持和大家一样每学期至少6次去松江校区为学生咨询。


    化工生物学院原副院长眭伟民教授也是咨询组成员,当得知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上碰到不少困难时,退休前为学院有机化学教研组成员的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学生开设了专题辅导课,一次在松江从下午1点讲到了5点,学生们深受启发。

    环境学院大四学生马涛说,咨询组的姜佩华老师对学生很热心,经常主动联系学生,还帮他联系实习单位、辅导课题,介绍师兄、师姐为他提供帮助。目前马涛已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纺织实验班的大二学生赵存屹、孙晓娟通过邮件和潘寿民老师成了忘年交,向潘老师请教专业问题、内心困惑。东华世博志愿者施静玲还在邮件里和大朋友潘老师聊起了第一天正式上岗的感受。

    5年来,老教授咨询组从成立到开展活动都是老同志们自己发起、组织和管理。从未因经费问题说过一个“难”字,大家都自己解决交通、餐饮等实际问题。2010年4月,东华大学正式向37位老教授咨询组的成员颁发了聘书,章老师风趣地说“我们从开始的‘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学校非常重视咨询组的工作,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老同志们拿到鲜红的聘书都更有劲头了。

    5年里,咨询组的名单更换了几次,在新老交替的同时,老教授们“为学生服务”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到2010年11月底,咨询组赴松江校区咨询已达500多人次,参加一对一咨询的学生近1600人次。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不惧苦累、不求名利、默默坚持,无怨无悔,奉献着自己的余热。在他们脚下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辅道。





撰写:邱登梅 孙庆华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

摄影: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