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说:“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早春乍暖还寒时节,气温忽冷忽热,特别是位于上海市郊的松江,一天之内温差相对较大,入春时我们人体的阳气慢慢回升,又突然遭受倒春寒等寒风侵袭,很容易患上呼吸道传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一年之计在于春”,本该在春天给自己的学业、工作开个好头,但是很多同学深受“春困”的困扰,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不好等都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和工作。2011年4月20日晚6点,由共青团东华大学委员会主办的“周周讲”第127讲,特别邀请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杨爱东教授,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讲授春天应该如何通过食疗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在和谐平衡的状态,详细列出了春季适宜的食物和养生的食谱,并亲切解答了同学们一些切身的小问题。
讲座伊始,杨教授告诉同学们导致“春困”的原因:仲春空气由干寒渐趋温热,人体生理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皮肤末梢血量供应多,而大脑供给的血与氧则相对减少,导致中枢神经于抑制和催眠状态,于是出现“春困”。看着同学们恍然大悟的样子,杨教授不失时机地教育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幽默的话语、亲切的语气,让同学们从心底喜爱这位传授养生知识的中医专家。
本次讲座中,杨爱东教授着重介绍了春季养生食疗的五个原则:高热量高蛋白原则、抗病毒原则、养肝为先原则、少酸增甘原则、清平为主原则。结合这些原则,杨教授穿插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的小例子和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食疗小偏方。“道法自然,天人相应”,杨教授说养生食疗注重的是食物的广泛性和时令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很健康的,谷物、蔬菜、肉类搭配很均衡,但是学生们平时很容易养成挑食、不爱吃蔬菜等不良的进食习惯,应该及时改正。

杨教授强调春季系肝旺之时,应以养肝为主,肝气旺会影响到脾,多吃点甜食能加强脾的功能,以助抗御肝气受侵犯的能力,降低生病的概率。接着,杨教授为大家列出了一系列春季养生宜用食物、菜肴汤品茶饮等,同时为了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食疗调整机体状态,杨教授还制订了针对6种体质(气虚质、血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的个性化和谐食疗方案和适用的中成药。
“在养生食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这是杨教授提倡的养生观念,他说:“生命并不只在运动,而是在于动静结合,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学生应当发展一门适合自己的运动,保证身体机能的平衡与健康。
这次的讲座具有丰富浩瀚的中医学知识和养生理论,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同时在杨教授生活化的亲切教诲的背后,饱含了他对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在场的同学学到的不仅仅是春季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更多地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以及杨教授带给我们的正确的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和传统的养生食疗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