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中国教育报等]退而不休助学忙——东华大学老教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

发布时间:2011-04-28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中国教育报]退而不休助学忙——东华大学老教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 

    这是一群年逾花甲的老人,退休之后不是闲在家里享清福,而是一直牵挂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时而借助网络远程对话,时而走进宿舍当面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他们就是东华大学老教授咨询组的成员。

   “我们要为学生、为学校做点事。”2005年底,章潭莉、眭伟民等几位退休教师了解到,不少刚进校的本科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迫切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于是自发成立了老教授咨询组。

    每周二下午,老教授们就会风雨无阻出现在东华松江校区学生宿舍里,为大学生提供课程选修、学习方法、就业、考研等多方面的咨询。在面对面、一对一的交谈中,年龄相差几十岁的两代人交上了朋友。

    很多老教授退休多年,操作电脑不熟练。为了和年轻一辈沟通无障碍,爷爷奶奶们坐到电脑前,当起了“小学生”。章潭莉以前根本不会用电脑,渐渐变得上网自如了,收发邮件、编辑图片都得心应手。老教授们学问扎实,人生阅历丰厚,在与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80后辅导员难以替代的角色。

    经过几年的摸索,咨询组的老教授们按年级总结了咨询工作的抓手:大一参加新生见面会,重点谈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二针对专业选择进行专业内容、专业发展前景、考研等方面指导;大三针对专业基础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方法指导;大四帮助学生作好毕业设计,开展就业个别指导。他们提供大学生成长中真正需要的东西,深受年轻人欢迎。

    随着学生咨询需求量的增加,老教授们还主动增加咨询次数和范围,如定期举行二三十人的小型见面会,开展毕业论文指导、考研等专题讲座。

    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教授自己解决交通、餐饮等实际问题,却从未因经费问题说过一个“难”字。他们只是悄悄地付出,不求回报。环境学院的退休教师俞宝安是上海某市政工程的负责人,只要咨询组安排了活动,就提前向单位请假,从不懈怠。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丰厚的经济收入,一边是渴望交流的学子、不计报酬的奉献,俞宝安选择了后者。

    如今,不断有新的老教授加入助学的行列中,现在这支队伍有37人。不久前,东华大学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并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截至2010年11月底,咨询组赴松江校区咨询已达500多人次,参加一对一咨询的学生近1600人次。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年5月2日 本报记者 董少校   通讯员 孙庆华 邱登梅) 
-------------------------------------------------------
[新闻晚报]退休老教授不图名利无私奉献 东华教授咨询组五年坚持为学生解惑

    在东华大学,有一群老教授,他们克服了身体、家庭、工作等种种困难,风雨无阻,每周二下午准时走进松江校区的学生宿舍,为大学生提供课程选修、学习方法、就业、考研等面对面、一对一的咨询、释疑、解惑、交友和谈心,不图名利,无私奉献。他们怀着一颗朴素的热心坚持数载,浸润了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据悉,东华大学老教授咨询组的事迹还入选了 “2011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十佳好人好事”。

大三学生困惑:留学?考研?

    东华大学材料专业大三的学生赵振池最近有些烦恼,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该在就业、考研以及出国留学中作何选择。当他听说有一群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专门为学生答疑解惑时,便赶到了活动现场。接待他的退休女教授在听赵振池讲述了困惑后,耐心地做出了针对性建议。“老教授告诉我,我现在念的这个专业,如果仅仅是本科水平,能够专业与就业对口的不多,有必要继续升学。但是就我的情况而言,在国内读研究生比到国外留学更适合。 ”赵振池告诉记者,退休老教授拿出来的论据——一连串的关于近年来学生考研、出国、就业情况的数据说服力十足,让他坚定了考研的信念。

    同赵振池一样,在老教授咨询活动上受益的学生有不少。环境学院大四学生马涛目前已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博连读。他说,咨询组的姜佩华老师对他很热心,经常主动联系,还帮他联系实习单位、辅导课题,介绍师兄、师姐为他提供帮助。纺织实验班的大二学生赵存屹、孙晓娟通过邮件和潘寿民老师成了忘年交,他们不仅向潘老师请教专业问题,还请教内心困惑。

老教授自发组团答疑

    2006年,当得知不少刚进校的本科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迫切需要老师对他们提供关心和指导时,东华大学退休老教授们自发成立了咨询组。

    化工生物学院原副院长眭伟民教授是咨询组成员,当得知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上碰到不少困难时,还为学生开设了专题辅导课。俞宝安是环境学院退休教师,退休后还是上海某市政工程的负责人。但他始终坚持每学期至少6次去松江校区为学生咨询。

    如今,东华老教授咨询组已从最初由18名大纺化分会退休老师组成的小团体,发展成如今覆盖材料、环境、纺织、管理、化工生物等5个学院,面向学校半数本科生,37名原教学一线资深教授自愿加入的规模。

    为了使咨询效果更好,老教授们坚持以个别交流形式为主。随着学生咨询需求量和内容的增加,他们还主动增加咨询次数和范围,如定期举行二三十人的小型见面会,毕业论文指导、就业、考研等专题讲座等,深受学生欢迎。

    不过,老教授们在咨询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老教授们决定先从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入手。年过花甲的教授、副教授、博导们纷纷从教务处借回大摞的课程体系资料,先做好功课。但在咨询中发现学生需要的远不止选课指导时,这些爷爷奶奶们又钻进书房应急 “充电”,开始涉足心理交流疏导。

    2010年4月,东华大学正式向37名老教授咨询组的成员颁发了聘书。到2010年11月底,咨询组赴松江校区咨询已达500多人次,参加一对一咨询的学生近1600人次。老教授们不惧苦累、不求名利、默默坚持的事迹还入选了 “2011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十佳好人好事”。

(来源:新闻晚报 时间:2011-04-25 记者:张茜茜 通讯员:孙庆华 邱登梅 )

撰写:中教报 新闻晚报记者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

摄影: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