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万个项目里才遴选出100个“百佳项目”和100篇“百优论文”,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上,这一组数据特别“吸引眼球”。显然,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的同时,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沪上高校头等大事。
记者了解到,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东华大学承办,17所高校共推荐了154个项目案例以及139篇学术论文参与比拼,最终进入百佳的项目中有25个被选为“最佳实践”项目。据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介绍,自2008年以来,上海市教委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助1000名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同样的,国家和学校层面也都有各自的“创新鼓励计划”,总计下来沪上高校已有近万个项目能够得到资助。经过3年的实践,目前市一级3年的累计“成功率”是“公开发表论文1513篇,SCI论文165篇,申请国家授权专利200项”。
在傅建勤看来,出多少论文、有没有拿到专利都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关注的是长期效益,希望同学们通过创新训练的过程,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毕竟,创新不是教出来的。”
不过,这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次挑战,更拷问当今高校能否提供源动力土壤、能否宽容失败?“现在的许多创新项目一看就是教授课题的延续,根本不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们不想培养这样的"附属品"。”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直言,在创新教育的“投入”中,大学的“成功标准”应当做出改变,“把机会更多地给那些有好奇心,有想像力,敢于提出质疑,勇敢挑战权威的同学。”
(来源:劳动报 2011年05月09日 记者张贤贞 通讯员:向娟 邱登梅)
视频:
摄影:
撰写:向娟 邱登梅 记者 张贤贞
信息员:向娟
编辑: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