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的时候你是否因为要经常削笔而苦恼?开车的时候你是否因为时常要清洁挡风玻璃而烦心?面对这些困扰你是束手无策还是习以为常?今天(5月8日)在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上,学生们却用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和脚踏实地的钻研解除了这些困扰,同时也诠释了创新精神的所在。
据了解,此次论坛共收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17所沪上高校推荐的154个项目案例和139篇学术论文。经专家评审,从中遴选出100个“百佳项目”和100篇“百优论文”,并从“百佳项目”中评选出了25个“最佳实践”项目。
记者在现场发现,论坛以展板形式集中展示了各高校的60个创新项目成果,并由参加论坛的师生当场投票,评选出10个“我最喜爱的项目”。此外,论坛还组织了各高校的项目组进行了分论坛的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受益匪浅。
创新:时尚与艰难并行
据介绍,“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是上海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上海市教委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截止2010年底,该计划已累计资助上海大学生创新项目3000个,覆盖工、理、文等多个学科类别,参与大学生近万人。
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表示:“创新是一个既时尚又沉重的课题。我们期待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能够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与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或是课外科技活动都不相同,它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选择要研究的项目。给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甚至给学生失败的机会。我们关注的绝不仅仅是结果的成功与否,我们更关心创新思维的整个过程。只要是对学生有益处,我们就认为在此次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是有价值的。”
东华大学的邱高副校长指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过度相信权威和书本的知识。这样使得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怀疑精神,不具备提问的能力,同时也就消磨了对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对大学教育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创新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大学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学生的学术兴趣、怀疑精神,并为学生积极搭建深入企业,社会的实践平台,学生才可能关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实践。
创新:执着不惧怕失败
记者在展示创新项目的成果展板前结识了不少对创新颇具热情的学生。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祁小龙就是这样一位怀抱热忱的青年。在自己的展板前,他卖力地向参观的老师学生解释自己的研究项目,乐此不疲地演示自己的仪器,还不时向周围人分发自己印刷的宣传卡片。从和他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他和他的团队研究的是一个关于白内障成因和治疗的课题。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是源于自己在学校附属医院实习时的见闻。他觉得吸烟可能是一个诱发白内障的因素,因此从实习结束后到现在的近两年时间里他都立志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踏破了实验室的门槛,翻烂了图书馆的书籍。他想过一万种实验的方法,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放弃。祁小龙告诉记者,虽然很舍不得,临近毕业的他还是不得不把研究项目逐步转交给了学弟学妹。但他还是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大学生创新论坛,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相比于祁小龙的“忍痛割爱”,东华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毛睿奕则要幸福得多。保研成功的她能够继续有机会投身在所热爱的创新项目上。毛睿奕告诉记者,自己本科学的是无机非金属专业,当时被调剂录取的她并不知道这个专业要学点什么,也丝毫提不起兴趣。直到大三,通过接触创新项目,着手研究防雾自清洁增透膜以后,她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逐步发现了其中的趣味。她颇有感触地说:“其实创新项目很多时候并不如我预期的那么好玩,为了一次成功的实验往往需要重复上百次类似的操作。”至今,她寝室里都还放着满满一抽屉试验失败的玻璃样本。光是实验室里50片一盒的毛玻璃片,她就用掉了十几盒。问她觉得辛苦吗,她却淡淡地说自己是痛并快乐着。
邱高副校长这样解释本届大学生创新论坛:“我们希望点亮学生发现的眼睛,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发掘课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最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1-5-9 记者 徐佳晨 通讯员:向娟 孙庆华 邱登梅)
视频:
摄影:
撰写:向娟 孙庆华 邱登梅 记者 徐佳晨
信息员:向娟
编辑: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