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上海市教委3年来投入3000万元为大学生创新"买单"
昨天(5月8日)下午,在东华大学举行“第二届上海市大学创新论坛”现场,同济大学力学专业本科生郭沫君展示了他的折叠机航模和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小小的力学装置,飞机机翼可打开可折叠,如果是航模,可以放进行李箱,方便携带;如果是大型滑翔机,可以大大节省停机空间。小郭同学坦言:自己现在制作是航模,可以飞上天,但做成真正的折叠飞机,能否飞上天就不得而知了。可是,就凭他的这一个想象力,他的项目获得了市教委1万元的扶持。
参与大学生近万人
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介绍,自2008年实施“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以来,市教委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创新计划大学生近万人。傅建勤介绍,专家审批创新项目是否可获资金支持,并不看重项目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富于想象力”才是扶持标准。他透露,实际上,九成以上的项目最终会“失败”,但这并不影响市教委的投入,“因为创新计划不是科技成果的竞赛,而是大学生创新课程的投入,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此,市教委3年来已投入3000万元为大学生创新“买单”。
一件金属器械,看上去体积不大,取名“多功能应急救援工具”,把它打开再看,其中的零部件竟能组装成铲子、锤子、医药应急包等16种救灾工具;一只不起眼的金属盒,配上专业仪器,就成为污染物的监测仪……创新论坛上,大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令人目不暇接。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教授说:这些创意多数将来未必能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也许永远都不会成功,但是,它却培养了大学生四种反应能力,好奇、兴趣、怀疑和想象力,而这正是创新的原动力。
好奇心引发新思路
据了解,目前,本市大学生创新发明,不仅能得到市教委专项资金的扶持,还能获得国家、各高校及二级学院的资金支持。近4年间,东华面向全体学生,投入创新计划经费541万元。
创新计划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东华服装学院工业设计系的大四学生陈小翔设计了一款自动绘画铅笔,不用切削,不耗木材,轻松一摁就能自由控制笔芯长度,他的这个项目获得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资助。陈小翔的发明源于自身经历,4年前他参加艺术类高考时,每天都要连续画上4-5个小时的画,常常为削铅笔和笔芯易断而烦恼。当时,他就寻思着有没有一种专门为画画的人设计的自动铅笔,可惜国内市场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产品。于是,改进绘画铅笔的念头从此便在小翔的脑海中落了地生了根。陈小翔说:“我是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走进创新计划的,不断失败与挑战,让我每天都处于思索中,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实践出真知’,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
(来源:新民晚报 2011年05月09日 作者:张炯强 通讯员:向娟 邱登梅)
-------------------------------------------------------------
[新闻晨报]大学生创新项目获企业青睐
晨报讯 昨天,在东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现场,由上海各高校大学生推出的自主创新项目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其中不少已获得企业的青睐,达成了产业化意向。
本次大学生创新论坛,共收到复旦、上海交大、东华等17所本市高校推荐的154个创新项目案例和139篇学术论文,评选出了25个“最佳实践”项目。
其中,不少项目获得企业青睐。由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一学生毛睿奕团队设计的“汽车挡风玻璃表面的防雾自清洁增透膜”,是一种由纳米材料制成的,可应用于汽车挡风玻璃表面的防雾自清洁增透薄膜,在潮湿、寒冷、炎热等天气情况下,无需长时间依靠空调系统吹风,在车厢内就能坐拥清晰的驾乘视野,免去雾里看“花”的困扰和尴尬。该项目目前已与相关汽车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将该技术应用到汽车挡风玻璃生产线上。
(来源:新闻晨报 2011-05-09 记者 董川峰 通讯员:孙庆华 邱登梅)
-------------------------------------------------------------
[劳动报]培养“源动力”成高校头等大事
本报讯 从近万个项目里才遴选出100个“百佳项目”和100篇“百优论文”,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上,这一组数据特别“吸引眼球”。显然,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的同时,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沪上高校头等大事。
记者了解到,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东华大学承办,17所高校共推荐了154个项目案例以及139篇学术论文参与比拼,最终进入百佳的项目中有25个被选为“最佳实践”项目。据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介绍,自2008年以来,上海市教委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助1000名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同样的,国家和学校层面也都有各自的“创新鼓励计划”,总计下来沪上高校已有近万个项目能够得到资助。经过3年的实践,目前市一级3年的累计“成功率”是“公开发表论文1513篇,SCI论文165篇,申请国家授权专利200项”。
在傅建勤看来,出多少论文、有没有拿到专利都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关注的是长期效益,希望同学们通过创新训练的过程,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毕竟,创新不是教出来的。”
不过,这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次挑战,更拷问当今高校能否提供源动力土壤、能否宽容失败?“现在的许多创新项目一看就是教授课题的延续,根本不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们不想培养这样的"附属品"。”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直言,在创新教育的“投入”中,大学的“成功标准”应当做出改变,“把机会更多地给那些有好奇心,有想像力,敢于提出质疑,勇敢挑战权威的同学。”
(来源:劳动报 2011年05月09日 记者张贤贞 通讯员:向娟 邱登梅)
-------------------------------------------------------------
[上海教育新闻网]东华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 点亮学生“发现”的眼睛
本网讯 画画的时候你是否因为要经常削笔而苦恼?开车的时候你是否因为时常要清洁挡风玻璃而烦心?面对这些困扰你是束手无策还是习以为常?今天(5月8日)在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上,学生们却用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和脚踏实地的钻研解除了这些困扰,同时也诠释了创新精神的所在。
据了解,此次论坛共收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17所沪上高校推荐的154个项目案例和139篇学术论文。经专家评审,从中遴选出100个“百佳项目”和100篇“百优论文”,并从“百佳项目”中评选出了25个“最佳实践”项目。
记者在现场发现,论坛以展板形式集中展示了各高校的60个创新项目成果,并由参加论坛的师生当场投票,评选出10个“我最喜爱的项目”。此外,论坛还组织了各高校的项目组进行了分论坛的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受益匪浅。
创新:时尚与艰难并行
据介绍,“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是上海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上海市教委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截止2010年底,该计划已累计资助上海大学生创新项目3000个,覆盖工、理、文等多个学科类别,参与大学生近万人。
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表示:“创新是一个既时尚又沉重的课题。我们期待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能够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与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或是课外科技活动都不相同,它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选择要研究的项目。给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甚至给学生失败的机会。我们关注的绝不仅仅是结果的成功与否,我们更关心创新思维的整个过程。只要是对学生有益处,我们就认为在此次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是有价值的。”
东华大学的邱高副校长指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过度相信权威和书本的知识。这样使得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怀疑精神,不具备提问的能力,同时也就消磨了对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对大学教育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创新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大学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学生的学术兴趣、怀疑精神,并为学生积极搭建深入企业,社会的实践平台,学生才可能关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实践。
创新:执着不惧怕失败
记者在展示创新项目的成果展板前结识了不少对创新颇具热情的学生。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祁小龙就是这样一位怀抱热忱的青年。在自己的展板前,他卖力地向参观的老师学生解释自己的研究项目,乐此不疲地演示自己的仪器,还不时向周围人分发自己印刷的宣传卡片。从和他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他和他的团队研究的是一个关于白内障成因和治疗的课题。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是源于自己在学校附属医院实习时的见闻。他觉得吸烟可能是一个诱发白内障的因素,因此从实习结束后到现在的近两年时间里他都立志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踏破了实验室的门槛,翻烂了图书馆的书籍。他想过一万种实验的方法,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放弃。祁小龙告诉记者,虽然很舍不得,临近毕业的他还是不得不把研究项目逐步转交给了学弟学妹。但他还是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大学生创新论坛,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相比于祁小龙的“忍痛割爱”,东华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毛睿奕则要幸福得多。保研成功的她能够继续有机会投身在所热爱的创新项目上。毛睿奕告诉记者,自己本科学的是无机非金属专业,当时被调剂录取的她并不知道这个专业要学点什么,也丝毫提不起兴趣。直到大三,通过接触创新项目,着手研究防雾自清洁增透膜以后,她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逐步发现了其中的趣味。她颇有感触地说:“其实创新项目很多时候并不如我预期的那么好玩,为了一次成功的实验往往需要重复上百次类似的操作。”至今,她寝室里都还放着满满一抽屉试验失败的玻璃样本。光是实验室里50片一盒的毛玻璃片,她就用掉了十几盒。问她觉得辛苦吗,她却淡淡地说自己是痛并快乐着。
邱高副校长这样解释本届大学生创新论坛:“我们希望点亮学生发现的眼睛,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发掘课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最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1-5-9 记者 徐佳晨 通讯员:向娟 孙庆华 邱登梅)
-------------------------------------------------------------
新闻晚报、东方网、凤凰网、中国经济网等同步报道
撰写:新民晚报 新闻晨报 劳动报 上海教育新闻网等记者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