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机器人“游东华” 创新乐趣无穷多----东华学子踊跃参与首届机器人“游东华”大赛

发布时间:2011-05-18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在下一个路口,是向左还是右,我来为机器人参谋。”这句稍作修改的歌词,很切合东华大学近日举行的“机器人游东华”热闹的决赛现场。这个由该校学生课外科技社团“幻想未来”机器人社主办的活动,日前以新颖独特的场地创意和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广辐射面,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阵“机器人”旋风。

    在一块5×8米的绿色地毯上,只见灵巧的机器人从“家”出发,沿着白色道路中心线,按照事先调试好的程序,去游历接近真实分布比例的15个校园“景点”固定模型,开始一段个性化的“校园之旅”。有的先在行政楼前“驻足”、再到镜月湖里“游泳”;有的会去图书馆里“借书”、再去第一食堂“用餐”、第二教学楼“上课”……等到“风景”都看“透”,100秒时间到!如果游历过程顺利的话,机器人会准时回到出发时的“家”。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机器人不犯规,且游历景点最多,能准时回家者即胜出。

    据复赛第一名的机械学院学生贺冰说,这次大赛的形式很有新意,同学们一看名称“游东华”就来了兴趣。他看到宿舍楼下的宣传海报,随即按照要求组建起4人团队参赛。大家认真研究比赛参考程序,自学相关资料,一周内团队就交出了一份包含机器人程序框架、设计思路、游历路线安排等内容的策划书,并成为入围复赛的23支团队之一。今年大三的贺冰不是第一次参加机器人的比赛了,他说去年参加过学校的机器人灭火比赛,成绩不理想,这回是憋着股劲来试试“游东华”的。他坦言,开始拿到参考程序,要真正读懂的确有些困难。团队成员就在一起集思广益,在读懂的基础上,再开始精心设计巧妙的参赛路线。

    赵岩是个看起来沉静,内心却很有想法的男生。大二的他谦虚地表示对“机器人游东华”兴趣很大,经验很少。他说,虽然自己的C语言编程基础还不错,但理论和实际应用通过这次参赛还是感到有很大区别。就拿修改程序调试机器人来说吧,有时电脑上编得好好儿的程序,到实验室里一试,机器人就“不听话”了。于是反复根据实际情况调试,想方设法让理论适应实际需要。比如在不规则的分岔路口,机器人地面灰度传感器的路线检测能力会受干扰,往往不能按设计的路线拐弯游历,这时就要分析尝试新办法,来解决问题。赵岩说,有的叉路口原本设计的检测路线是往右拐,可调试时总实现不了。他就尝试设计成往左检测路线拐弯,虽然理论上两个方法都成立,但只有通过实践才出真道理。就这个共有的问题,贺冰和赵岩这对决赛对手,还一起探讨了使用“加时法”的心得。

    来自海南的男生陈铄锋显得有些腼腆,他是贺冰4人团队成员之一。在谈到比赛中的团队合作时,严谨的他先检讨起了自己犯过的小过错,脸上流露出的全是对这类赛事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爱好。他说,虽然自己的作用不是最关键的编程和调试,但也绝不是“打酱油”的。他负责协调团队成员开展调试工作,对编程颇为熟悉的铄锋还经常给搭档们提出技术上的改进意见。他说,无障碍的沟通和明确的分工是团队制胜的保证。

    东华大学机电实验中心课外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丁彩红老师告诉记者,学院在去年就萌发了组织“机器人游东华”比赛的想法。通过比赛发现了一些对机器人竞赛有兴趣,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东华大学机械学院院长王生泽教授表示,本次比赛是东华大学首届机器人“游东华”的比赛,今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只要是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名参加,没有专业和年级的限制。“机器人游东华”这个平台让无论是机器人社的学生,还是近两百名趁“兴”而来的参赛学生,都享受了一次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潜力和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平台来展现。

    在前不久结束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上传出“大学生创新最重要的是倡导‘兴趣驱动’”的声音,旋即我们看到在“机器人游东华”的绿地毯上,是兴趣引导学生结出了课外创新活动的果实。多年来,东华大学注重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据悉,作为上海市“优秀社团”的东华大学幻想未来机器人科技社依托实验室开展课外创新实验,近年来,屡次在全国ITAT瑞萨超级MCU模型车比赛、机器人灭火大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名列前茅。

撰写:孙庆华 邱登梅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

摄影: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