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意工作室成员给车展模特试装、合影
晚报记者 张茜茜 通讯员 邱登梅 孙庆华 向娟 段然 报道
“特色教育为我们打开梦想之门”,这是东华大学很多毕业生在总结东华教育教学中的体会。近年来,有关东华大学学生创新创业的事迹不时见报,引发了外人对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好奇。明天是东华大学60周年校庆。近日,晚报有机会采访东华大学,了解到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了一套全程化、多角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该体系培养下,已经诞生出了一批有创新意识、核心竞争力、国际视野和应变力的英才。
■学生自创工作室打开梦想之门
江林翰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研二学生,她创立的“裁·意特殊服装定制工作室”一共有四名成员:江林翰、段炼、车玲、邹志勇,都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2005级的本科生。
那么他们是怎样走上创业道路的呢?原来,2009年5月,江林翰和车玲参加了东华大学创新创业精英俱乐部第一期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举办的创业财务知识,创业环境和政策的普及以及公司注册流程等讲座非常实用,加上优秀的创业前辈现身说法介绍创业心路历程,最终激起了他们的创业热情。
于是,在该校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江林翰的团队获得了上海市“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10万元资助。老师们还积极为他们的公司注册提供帮助,该校产业集团为公司运营也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
虽然创业时间不长,但是江林翰的“裁·意特殊服装定制工作室”已经在圈内崭露头角。在今年9月举行的成都车展上,长安展台车模的服装就是他们工作室度身设计和制作的。
“其实,最初我们几个对创业都一窍不通,是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我们推开了创业的门。 ”江林翰说,正是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支撑体系,给了“裁·意”一个创新创业的家。
丁建勋是东华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工商管理硕士,在校期间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创立了上海乐程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如今,丁建勋的公司在职员工已经有200多名,并且拥有上海外滩景区独家经营权,并在东方明珠、上海科技馆等多家景区参与经营。公司自主研发和代理的产品还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公安刑侦、快速证照等领域广泛应用。
而不久前入选了第二期 “上海未来科技商业领袖摇篮计划”的罗清篮是去年东华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他曾两次参加“挑战杯”获全国三等奖两项,以及张江高科杯创业比赛金奖等,以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为基础,结合参赛项目积累,与几个同学一起创立了上海向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产品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公司现拥有专利3件、产品著作权6件。
■优化培养模式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事实上,在东华,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化、多角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批有创新意识、核心竞争力、国际视野和应变力的英才。那么东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怎样的呢?
记者了解到,东华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非常注重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原来,东华自2002年起开始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使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到40%。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鼓励个性化发展,东华大学从2003年起实行按大类招生,学生入校时只分学科大类,不分专业。学生在完成学科大类基础课程的学分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目标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
很多学院也相继推出了独具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东华材料学院长期推行的“准研究生制”本科生培养模式,100%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70%的二三年级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开展研究;5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有机会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近50%的学生获得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奖项。
如今,这一系列举措已经开始初见成效。截至2010年,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共获奖1085项,国际级115项,国家级508项,市级462项……
同时,该校以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为主要载体,构建国家、上海市、校级重点和院级创新项目4个层次的创新培养体系。 2007年东华大学被列为首批60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之一,累计受资助国家级创新项目150项,两次获全国十佳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我最喜欢的项目”。2008年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高校之一,累计受资助项目180项。近4年来,学校面向全校学生投入创新计划专项经费541万元,开展重点项目研究的学生超过2000人。
■中外合作院校覆盖五大时尚之都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闭门造车是不够的。近年来,东华大学一直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更多提升国际视野的机会。
江林翰告诉记者,学校曾邀请了法国里昂两大时尚学院的教授、里昂知名高级定制设计师来校授课。尽管当时还只是大三学生,江林翰、段炼、邹志勇都被选拔参加了这个课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从服装设计到制作的学习。后来,其中一位教授更是成为他们“裁·意”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而在“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大赛”中,段炼的作品《世界的一半》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获得了赴施华洛世奇位于奥地利总部学习的机会。如今作为“裁·意特殊服装定制工作室”的一名主设计师,在谈及在国外的实践经历时,段炼表示,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感受到了先进的管理文化,更体会到了中国年轻设计师的责任。
服装设计大三学生谢万晋刚刚结束了米兰欧洲服装学院教授西蒙(Alon Simon)主讲的短期培训课,他说,课程结束后为期两周的时装秀,简直就是“魔鬼训练营”,“从设计想法到根据设计的灵感来处理面料,再到把面料处理和款式结合起来进行设计,3年中学会的所有课程都在这两周中涉及到了。 ”
在今年4月18日举行的2011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服装论坛暨“雅莹·东华时尚周”上,来自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法国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设计的100余套服装作品,多角度呈现了国际时尚创意潮流,轰动一时。
事实上,这些都直接得益于学校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仅以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与其合作的院校地区已经覆盖了纽约、巴黎、米兰、伦敦、东京五大时尚之都,合作院校包括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等排名世界前十的艺术院校“大腕”。如今,东华大学本科生的设计作品能与香奈儿、阿玛尼、芬迪等世界时装大牌同台展出;今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校长奖”得主更全部是东华大学在日的学生……事实上,2007年至今,学院各专业方向已与各国院校开展了42门近4000课时的合作课程,几乎涵盖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各个专业方向。作为国际服装技术院校基金会在中国内地的唯一常务理事单位,东华大学逐渐引领起国际服装与艺术设计领域教育与研究的风尚。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绍中表示,长期以来,学校借鉴国外教育领域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引进优秀的教材,加强师生交流学习,聘请外籍教授来校授课,派遣学生到海外留学,到海外企业实习等多方面入手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不少学生实现了从具有国际眼光到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飞跃,成为学校国际化战略推进的受益者。
■培训、赛事、实践点燃创业激情
东华博士生丁若垚刚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小丁本科、硕士、博士都就读于东华大学,本科是生物工程专业,读研时转到了纺织工程专业,现在的研究方向就是生物工程和纺织工程的结合点。在学校的支持下,小丁参加过许多创新创业比赛,已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十佳项目”等全国及省市各类创新创业奖项近20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小丁说,他的这些成绩都得益于学校系列的培训、赛事与实践,创新成果最好能够应用于实践。未来他还想把项目继续研究下去,争取实现更多项目的产业化。
据悉,东华十分重视对学生实习和实践训练的培养。该校明确规定:理工管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5周,文科、艺术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0周。学校重点推进“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基地、实验室与课题组”等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日常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维能力。为给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东华大学各学院结合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与相关大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目前仅签约的校外固定实习基地就有近200个。
除此以外,东华大学还致力于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开展了创新选修课及讲座辅导、课外科技活动日训练及重点活动资助、学科竞赛培训及选拔、优异生培养等举措让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得到系统、专业的指导。
机器人科技社是东华大学颇有名气的学生社团之一,该社成员带着他们的机器人连续多年征战全国机器人各大赛事且频频获奖,2010年在第十一届“未来伙伴杯”中国能机器人大赛中就包揽了一、二等奖。记者了解到,机器人社所依托的实验开展平台是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机电实验中心课外创新实验室。而机器人科技社的社员却并非局限于机械学院,很多人文专业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也纷纷加入社团。正是在社团中,志趣相投的学生们在创新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和多次大赛的磨砺,也因此机器人社的学生们毕业时极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学生培养质量名列沪高校第三
“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和创造未来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人才。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浦解明说。
到目前为止,东华大学学生共获得各级创业计划竞赛奖47项,其中国际级奖项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4项,银奖5项,铜奖10项。同时,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创业计划评选及竞赛,在2009及2011年的“松江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该校12个团队分获一、二、三等奖。
无论是创业成功还是获奖多少都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学生则是通过创新教育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就业市场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据浦解明透露,市教委日前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上海高校学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东华大学在上海所有“985”和“211”高校中排名第三位。
东华副校长邱高说:“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大学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怀疑精神,搭建实践平台,学生才可能关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实践。 ”
只有有了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储备,才可能很好地去付诸创新创业的实践。正如江林翰说,“特色教育为我们打开梦想之门”,这是东华大学很多毕业生在总结东华教育教学中的体会。
(来源:新闻晚报 时间:2011-10-27 记者 张茜茜 通讯员 邱登梅 孙庆华 向娟 段然)
视频: 摄影: 撰写:张茜茜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