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上海教育新闻网]东华大学多项技术亮相工博会 打造绿色纺织产业链

发布时间:2013-11-08发布部门:宣传部
[上海教育新闻网]东华大学多项技术亮相工博会 打造绿色纺织产业链

  
            第1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东华大学展台。 (摄影:刘晓晶)
    可以让纺织产业清洁生产的催化剂、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纺织材料、微生物合成纤维制成的绿色环保服装……11月6日,记者在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东华大学展区了解到,该校充分发挥纺织专业特色,打造一系列涵盖纺织全产业链的绿色创新技术。
    
    “仿酶催化剂”生产环保成本低

    据了解,传统纺织品在印染前需要经过退浆、精练和漂白等环节,均在高温强碱条件下进行,这一过程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如果能创新处理工艺,在低温、低碱环境下实现纺织品的加工,就能减少能耗,并降低废水排放,减轻废水治理负担。”东华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毛志平表示。
    为此,毛志平率领课题组设计研制了一种仿酶催化剂,可以将纺织品的漂白温度从常规的100℃降低至60-80℃,显著降低了能耗。据悉,该技术成果正与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进一步研究开发纺织品精练用液体碱性果胶酶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只有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
    据该项目组成员东华大学研究生秦新波介绍,这项技术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相比,单位产品平均可节能35%、节水10%,工业碱用量减少90%之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该技术在华纺股份等7家纺织龙头企业推广三年来,已实现新增产值3.9亿元;目前已被行业作为清洁生产重点项目予以推广,“这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起到了的示范推广作用。”毛志平说。
    
    高档纺织品生产可循环利用

    东华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不仅关注纺织品印染环节前的环保高效生产,还对纺织材料改性加工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本届工博会上,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孙以泽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流体总线、多改性釜并发运行理论,运用液氨等介质及特定牵伸运动综合作用,对棉麻纤维纱线进行晶变改性。
针对这一科研成果,孙以泽率领团队自主研发了成套的装备与工艺——棉麻纤维、纱线晶变改性加工成套装备。这套极具创新性的装备,能为创造优质的差别   

    化天然纤维、纱线新纺材提供保障。

    “这是一套无水改性装备,其主要介质液氨可回收利用,无废液、无废气,可实现零排放,无环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 孙以泽介绍,该环保装备可对纺织领域最重要的纤维类别——棉花、麻类以及粘胶类纤维、纱线进行改性加工,处理后的织物更具超级柔软、耐久膨松、防缩抗皱、哑光光泽、染色均匀等优势。
    “这样一来,我国的纺织品就可以实现高档、高质、高性能生产,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孙以泽对此充满信心。

    微生物也可以制成服装

    在本届工博会上,东华大学还展示出了一种用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聚合物,将给整个纺织产业带来一场革新。据悉,这种微生物纤维的化学成分和天然棉纤维素完全一样,但尺寸仅为纳米级。“它具有极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状可塑性和生物适应性,已拥有多项世界独有专利。”该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教授洪枫介绍道。
    他表示,这种微生物纤维素除了可以用于替代棉纤维用于服装,还可以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超滤膜等,在美容领域可用于制作水凝胶面膜,保水率在90%以上,给爱美人士带来了福音。
    此外,这一材料对处理烧烫伤、糖尿病患者溃疡、皮肤移植等医用方面也效果突出,可用于人造皮肤和抗菌敷料,具有极好的伤口修护功能。“而基于其纳米纤维特性,用其制造小径人工血管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更是应用前景广阔。” 洪枫说。
    “微生物合成纤维素的过程实际是通过细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丝实现的,纳米纤维最终可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这样生产出来的‘特种纸’既强又韧。” 洪枫这样期待道,“希望今后能用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材料,减少耕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3年11月06日  作者:刘时玉 段然 邱登梅)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