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中国科学报等]东华大学多项技术亮相工博会 打造绿色纺织产业链(图)

发布时间:2013-11-09发布部门:宣传部
[中国科学报]东华大学研发纺织业清洁生产新工艺
 
    本报上海11月6日讯今天,记者从上海工博会获悉,东华大学教授毛志平团队研发的低成本绿色工艺实现了纺织产业清洁生产,棉型织物低温漂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21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
 
    传统纺织品印染前处理过程的退浆、精练和漂白等环节排放的废水和COD占印染行业总排放量的55%。业界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创新前处理工艺,在低温、低碱环境下实现纺织品的退浆、精练和漂白等加工。
 
    毛志平团队重点设计、合成金属配合物仿酶催化剂,并系统研究其合成工艺条件,实现了仿酶催化剂的批量生产。所合成的催化剂可将漂白温度从常规的100℃降低至60℃~80℃,显著降低了能耗。
 
    研究人员以仿酶催化剂和液体果胶酶为核心助剂,开发了系列低温、少碱、快速的纺织品前处理工艺,创新实现了低耗低排的绿色生产目标。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相比,该项目技术单位产品平均可节能35%、节水10%,工业碱用量减少90%。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11-07 记者:黄辛 通讯员:段然 邱登梅)
--------------------------------------
[解放牛网]新科技当“便饭”  工博会很“家常”(摘录)

    今天,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沪落幕。除了工业制造,工博会其实也很“居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的科技创新馆,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十分关心烧饭、打扮、倒垃圾这些家常事,高新科技在其中成了“便饭”。

    与台湾高校首次组团参展,台湾科技大学展区“最食人间烟火”。科研人员正在演示炒菜,模拟油烟的白色浓烟升腾而起,被一台“四涡流”排油烟机“一口吞”。科研人员用激光笔扫视了一下白烟,可以隐约发现4股小型“龙卷风”的风力轨迹,“我们在实验室还爆炒辣椒,同样闻不到辣椒味道”。这种低风量、低噪音的油烟机,运用涡流结构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治理厨房空气污染,还能将人员走动、门窗开闭等扰动气流的影响降至最低。

    有吃有穿,擅长纺织的东华大学不再用传统纤维制衣,而是用微生物合成纤维。洪枫教授团队介绍,“在电子显微镜下,微生物合成纤维素的过程实际是细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丝实现的,最终这种纳米级纤维可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其化学成分与天然棉纤维素完全一样。”由于具有极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状可塑性和生物适应性,它不仅可以做衣造纸,甚至还可在美容领域用于制作水凝胶面膜,保湿率达90%以上。专家希望,今后用微生物纤维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的人工纤维材料,减少耕地占用和环境污染。

(来源:解放日报记者徐瑞哲 时间:2013-11-09 通讯员:段然 邱登梅) 
--------------------------------------
[SMG新闻综合频道]工博会在沪举行 高校科研项目吸引眼球(摘录)



(来源:上海电视台 2013-11-07 记者:周云 通讯员:段然 邱登梅)
--------------------------------------
[文汇报]沪上高校科研成果走进工博会(摘录)
 
  2013年上海工博会开展仅一天,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研发的传送带式食品放射性检测仪就与两家企业签订了成交额约为1.5个亿的合作协议。与此同时,由华东师大科技园企业、华东师大MBA学员创办的上海启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并研发的KEYBOT桌面型3D打印机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高校科研成果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转化为效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何在低温、低碱环境下实验纺织品的退浆、精练和漂白等加工,改善纺织产业链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的环节?对此,东华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毛志平教授团队重点设计、合成金属配合物仿酶催化剂,并系统研究其合成工艺条件,实现了仿酶催化剂的批量生产。所合成的催化剂可将漂白温度从常规的100℃降低至60-80℃,显著降低了能耗。学校还与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纺织品精练用液体碱性果胶酶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国外同类商品相比,活力相当,但成本只有三分之一。东华大学化工学院秦新波告诉记者,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相比,该项目技术单位产品平均可节能35%、节水10%,工业碱用量减少90%。目前该技术在华纺股份等7家纺织龙头企业推广三年来,新增产值达3.9亿元。

(来源:文汇报 2013年11月7日 记者:张鹏 通讯员:段然 邱登梅) 
--------------------------------------
[上海热线]东华大学多项绿色创新技术亮相工博会

    实现纺织产业清洁生产的催化剂;可再生可循环的优质生态纺织材料;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低成本回用技术;用微生物合成纤维生产的绿色环保服装……在11月5日开幕的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东华大学展出了涵盖纺织全产业链的多项绿色创新技术,展示了绿色、智能、时尚的纺织产业新画卷,体现了"科技为民生服务"的研究理念。

绿色工艺实现纺织产业清洁生产
    传统纺织品印染前处理过程的退浆、精练和漂白等环节,需要在高温强碱条件下进行,是纺织产业链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环节之一,排放的废水和COD占印染行业总排放量的55%("化学需氧量"COD是评定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综合指标,COD越高则表明水体污染越严重)。业界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创新前处理工艺,在低温、低碱环境下实现纺织品的退浆、精练和漂白等加工,既降低处理温度减少能耗,又降低高碱性废水排放,减轻废水治理负担。
    东华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毛志平教授团队重点设计、合成金属配合物仿酶催化剂,并系统研究其合成工艺条件,实现了仿酶催化剂的批量生产。所合成的催化剂可将漂白温度从常规的100℃降低至60-80℃,显著降低了能耗。与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纺织品精练用液体碱性果胶酶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国外同类商品相比,活力相当,但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项目组以仿酶催化剂和液体果胶酶为核心助剂,开发了系列低温、少碱、快速的纺织品前处理工艺,创新实现了低耗低排的绿色生产目标。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相比,该项目技术单位产品平均可节能35%、节水10%,工业碱用量减少90%之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在华纺股份等7家纺织龙头企业推广三年来,新增产值3.9亿元。项目技术目前已被行业作为清洁生产重点项目予以推广,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作用突出,对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环保装备生产优质纺织材料
    当前的纺织产业迫切需要提升整个行业产品档次,尤其急需在纺织材料改性加工技术方面实现创新。目前织物改性多采用浓碱的膨润作用来增强纤维的相关性能,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对环境污染很大。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孙以泽教授团队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流体总线、多改性釜并发运行理论,运用液氨等介质及特定牵伸运动综合作用对棉麻纤维纱线进行晶变改性的技术,并自主研发了相应的成套装备与工艺。
    棉麻纤维、纱线晶变改性加工成套装备属原始创新装备,能为创造优质的差别化天然纤维、纱线新纺材提供保障。该装备是无水改性装备,其主要介质液氨可回收利用,无废液、无废气,可实现零排放,无环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该环保装备可对纺织领域最重要的纤维类别--棉花、麻类以及粘胶类纤维、纱线进行改性加工,处理后的织物更具超级柔软、耐久膨松、防缩抗皱、哑光光泽、染色均匀等优势,由此可带动我国纺织品实现高档、高质、高性能生产,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工业废水的低成本回用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纺织印染行业主要密集区,由于各种化学制剂不断推陈出新,废水处理难度加大,威胁水环境安全。印染企业普遍能接受的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成本仅为0.5元/ m3左右,而当前的废水处理成本是这个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难以让企业接受。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泉源教授项目组深入研究,研制的吸附材料,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脱盐、脱有机污染物作用明显,能使工业废水褪色近80%,而成本低廉,尤其采用高级氧化再生方法的成本仅为传统再生方法的40-60%。
    陈泉源教授团队还提出了"分质回用"的方法,就是在不同的工艺环节使用不同处理程度的废水。经一体化的设备系统处理过的工业废水,水质可用于园林灌溉、道路保洁、汽车洗刷以及喷水池、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场合,还能满足印染加工任一工序的要求,实现了工业废水的低成本回用。

微生物合成出绿色纺织新材料
    展会上还展出了科研人员用微生物合成出的一种化学成分和天然棉纤维素完全一样但尺寸仅为纳米级的纤维素聚合物,具有极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状可塑性和生物适应性,拥有多项世界独有专利。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洪枫教授介绍,这种微生物纤维素除了可以用于替代棉纤维用于服装,还可以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超滤膜等,在美容领域可用于制作水凝胶面膜,保水率在90%以上,给爱美人士带来了福音。在处理烧烫伤、糖尿病患者溃疡、皮肤移植等医用领域效果突出,可用于人造皮肤和抗菌敷料,是具有极好修护功能的伤口敷料;而基于其纳米纤维特性制造小径人工血管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更是应用前景广阔。
    "微生物合成纤维素的过程实际是通过细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丝实现的,纳米纤维最终可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这样生产出来的'特种纸'既强又韧。"洪教授对记者说"我们有一个东华梦,希望今后能用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材料,减少耕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上海热线 2013-11-07 记者:马逢钰 通讯员:段然 邱登梅) 
--------------------------------------
[新闻晚报]东华大学发明新型催化剂 3年为企业增加产值3.9亿 

    晚报讯 实现纺织产业清洁生产的催化剂;可再生可循环的优质生态纺织材料;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低成本回用技术……东华大学昨天在工博会上发布了涵盖纺织全产业链的多项绿色创新技术。 

    传统纺织品印染前处理过程的退浆、精练和漂白等环节,需要在高温强碱条件下进行,是纺织产业链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环节之一。怎样才能既降低处理温度减少能耗,又降低高碱性废水排放,减轻废水治理负担呢?东华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毛志平教授团队与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开发了新型催化剂——纺织品精练用液体碱性果胶酶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国外同类商品相比,活力相当、低耗低排、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相比,该项目技术单位产品平均可节能35%、节水10%,工业碱用量减少90%之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在华纺股份等7家纺织龙头企业推广三年来,新增产值3.9亿元,被行业作为清洁生产重点项目予以推广。 

(来源:新闻晚报 2013-11-07 记者 张骞 通讯员:段然 邱登梅) 
--------------------------------------
[上海教育新闻网]东华大学多项技术亮相工博会 打造绿色纺织产业链


第1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东华大学展台。 (摄影:刘晓晶)

    可以让纺织产业清洁生产的催化剂、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纺织材料、微生物合成纤维制成的绿色环保服装……11月6日,记者在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东华大学展区了解到,该校充分发挥纺织专业特色,打造一系列涵盖纺织全产业链的绿色创新技术。

“仿酶催化剂”生产环保成本低
    据了解,传统纺织品在印染前需要经过退浆、精练和漂白等环节,均在高温强碱条件下进行,这一过程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如果能创新处理工艺,在低温、低碱环境下实现纺织品的加工,就能减少能耗,并降低废水排放,减轻废水治理负担。”东华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毛志平表示。
    为此,毛志平率领课题组设计研制了一种仿酶催化剂,可以将纺织品的漂白温度从常规的100℃降低至60-80℃,显著降低了能耗。据悉,该技术成果正与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进一步研究开发纺织品精练用液体碱性果胶酶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只有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
    据该项目组成员东华大学研究生秦新波介绍,这项技术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相比,单位产品平均可节能35%、节水10%,工业碱用量减少90%之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该技术在华纺股份等7家纺织龙头企业推广三年来,已实现新增产值3.9亿元;目前已被行业作为清洁生产重点项目予以推广,“这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起到了的示范推广作用。”毛志平说。

高档纺织品生产可循环利用
    东华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不仅关注纺织品印染环节前的环保高效生产,还对纺织材料改性加工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本届工博会上,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孙以泽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流体总线、多改性釜并发运行理论,运用液氨等介质及特定牵伸运动综合作用,对棉麻纤维纱线进行晶变改性。
    针对这一科研成果,孙以泽率领团队自主研发了成套的装备与工艺——棉麻纤维、纱线晶变改性加工成套装备。这套极具创新性的装备,能为创造优质的差别化天然纤维、纱线新纺材提供保障。
    “这是一套无水改性装备,其主要介质液氨可回收利用,无废液、无废气,可实现零排放,无环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 孙以泽介绍,该环保装备可对纺织领域最重要的纤维类别——棉花、麻类以及粘胶类纤维、纱线进行改性加工,处理后的织物更具超级柔软、耐久膨松、防缩抗皱、哑光光泽、染色均匀等优势。
    “这样一来,我国的纺织品就可以实现高档、高质、高性能生产,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孙以泽对此充满信心。

微生物也可以制成服装 
    在本届工博会上,东华大学还展示出了一种用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聚合物,将给整个纺织产业带来一场革新。据悉,这种微生物纤维的化学成分和天然棉纤维素完全一样,但尺寸仅为纳米级。“它具有极好的透水保水性、形状可塑性和生物适应性,已拥有多项世界独有专利。”该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教授洪枫介绍道。
    他表示,这种微生物纤维素除了可以用于替代棉纤维用于服装,还可以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超滤膜等,在美容领域可用于制作水凝胶面膜,保水率在90%以上,给爱美人士带来了福音。
    此外,这一材料对处理烧烫伤、糖尿病患者溃疡、皮肤移植等医用方面也效果突出,可用于人造皮肤和抗菌敷料,具有极好的伤口修护功能。“而基于其纳米纤维特性,用其制造小径人工血管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更是应用前景广阔。” 洪枫说。
    “微生物合成纤维素的过程实际是通过细菌在水中自由穿梭拉丝实现的,纳米纤维最终可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这样生产出来的‘特种纸’既强又韧。” 洪枫这样期待道,“希望今后能用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材料替代棉花和石油基材料,减少耕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3-11-06 作者:刘时玉 段然 邱登梅)
--------------------------------
[上海科技报]纺织产业“绿色转身”——东华大学多项创新技术亮相工博会
 
    实现纺织产业清洁生产的催化剂、可再生可循环的优质生态纺织材料、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低成本回用技术、用微生物合成纤维生产的绿色环保服装……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东华大学展示了绿色、智能、时尚的纺织产业新画卷。

绿色工艺节能节水
    传统纺织品印染前处理过程的退浆、精练和漂白等环节,需要在高温强碱条件下进行,是纺织产业链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环节之一,排放的废水和COD占印染行业总排放量的55%(“化学需氧量”COD是评定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综合指标,COD越高则表明水体污染越严重)。东华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毛志平教授团队重点设计、合成金属配合物仿酶催化剂,并系统研究其合成工艺条件,实现了仿酶催化剂的批量生产。所合成的催化剂可将漂白温度从常规的100℃降低至60℃~80℃,显著降低了能耗。学校又与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纺织品精练用液体碱性果胶酶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国外同类商品相比,活力相当,但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项目组以仿酶催化剂和液体果胶酶为核心助剂,开发了系列低温、少碱、快速的纺织品前处理工艺,创新实现了低耗低排的绿色生产目标。参与该项目的东华大学研究生秦新波向记者报出了一连串数据:“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相比,该项目技术单位产品平均可节能35%,节水10%,工业碱用量减少90%之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在华纺股份等7家纺织龙头企业推广3年来,新增产值3.9亿元。”

环保装备零排放
    当前的纺织产业迫切需要提升整个行业产品档次,尤其急需在纺织材料改性加工技术方面实现创新。目前织物改性多采用浓碱的膨润作用来增强纤维的相关性能,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对环境污染很大。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孙以泽教授团队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流体总线、多改性釜并发运行理论,运用液氨等介质及特定牵伸运动综合作用对棉麻纤维纱线进行晶变改性的技术,自主研发了相应的成套装备与工艺。
    棉麻纤维、纱线晶变改性加工成套装备属原始创新装备,能为创造优质的差别化天然纤维、纱线新纺材提供保障。该装备是无水改性装备,其主要介质液氨可回收利用,无废液、无废气,可实现零排放,无环境污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该环保装备可对纺织领域最重要的纤维类别——棉花、麻类以及粘胶类纤维、纱线进行改性加工,处理后的织物更具超级柔软、耐久膨松、防缩抗皱、哑光光泽、染色均匀等优势,由此可带动我国纺织品实现高档、高质、高性能生产,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 来源:上海科技报 2013年11月08日 作者:陶婷婷 段然 邱登梅)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