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文汇报]关注上海新增两院院士

发布时间:2013-12-25发布部门:宣传部
[文汇报]关注上海新增两院院士
    本报讯(记者史博臻)在昨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新科院士”名单上,8位上海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中科院院士5名(孙鑫、陈恕行、丁奎岭、金力、韩斌),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丁文江、俞建勇、夏照帆),入选人数创近年之最。
  上海新科院士中,最年轻的47岁,最年长的75岁。
  至此,在沪院士已达165名(包括一名双院士)。其中,中科院院士94名,平均年龄75.7岁,占全国总数的12.53%;中国工程院院士72名,平均年龄77.6岁,占全国总数的8.92%。
    ……
    俞建勇,49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责任人。长期致力于纺织材料科技领域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

    俞建勇:黄麻、竹浆皆可衣
  天然纤维资源有限、合成纤维消耗化石能源,还有新的纤维资源吗?针对纺织产业原料发展重大瓶颈问题,俞建勇以新型纤维素纤维发展为重点,努力拓展生物质纤维新资源,用实践助推纺织产业科技创新。
  在俞建勇的成果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精细化黄麻纤维和竹浆纤维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实施。
  黄麻是仅次于棉的天然纤维大品种,产品具有吸湿、抑菌等显著特性,用于应对日益突出的棉花供需矛盾,极具发展潜力。但黄麻纤维的细化技术长期未能得到实质性突破,无法用于服装和家纺产品。为此,俞建勇带领团队多年攻关,解决了黄麻产品应用上的突出难题,开发了系列精细化黄麻纤维纺织品,产品销往海内外市场。该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发展生物质纤维素纤维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大力开拓再生纤维素纤维。目前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主要依赖棉短绒和木材,由于受棉花和木材资源相对匮乏的制约,找寻替代原料的任务又摆在了他和他的团队面前。他们选择了中国占世界总量40%的竹子。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俞建勇和他的团队成功突破了竹浆纤维及其原料浆粕制备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了竹浆纤维纺织染整加工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竹浆纤维及其产品的产业化应用。以竹浆纤维为核心组建了全国最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联盟——天竹产业联盟,联盟成员达99家单位,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该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用于神舟飞船、汽车、新能源等重大产业的纺织制品,都能够在东华大学找到科研成果。“纺织产业的意义早就超越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民生产业,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俞建勇说:“纺织工业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还解决了2000万人的就业,牵涉一亿农民的生计,整个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很重要。”
(来源:文汇报2013/12/20 记者:张鹏 通讯员:邱登梅)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