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青春在闪光】“跨界”科技协同创新,点亮青年绿色纺织梦——我校学子跨专业共组合作团队  积极推进麻类纤维生物脱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4-05-07发布部门:宣传部

说起麻,人们多会联想起透气、导湿等功能,殊不知原麻须经“脱胶”才能纺纱。在我校,就有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麻类纤维生物脱胶研究团队,他们以跨学科跨专业方式积极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不仅囊括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重量级奖项,还于近日成功入选团中央评选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并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资助。

让麻纤维绿色地“温柔”起来
  麻,俗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麻织物往往给人以粗硬之感。但在麻类纤维生物脱胶研究团队的同学们看来,“麻也可以很温柔”,而“温柔”的关键就在于脱胶。
  据了解,麻纺行业目前常用的脱胶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即利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对原麻进行处理,这样做不仅能耗大、成本高,而且排放废水无法循环利用,污染是个大问题。如何让麻类纤维环保绿色地“温柔”起来?带着疑问,在郁崇文、张兴群、杨建平、陈婷等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团队从2008年就一头钻进了麻类纤维生物脱胶的研究世界。
  团队负责人、纺织学院09级博士丁若垚告诉记者,生物脱胶最早源于“沤麻”,通俗地讲,就是把麻料放到池子里沤上几个月,促使里面的菌种发酵,让细菌把麻料上的胶质“吃掉”。“这种做法周期长,劳动力成本也高,而我们就是要找到最适合麻类纤维生物脱胶的菌种并大量培养,提升脱胶速度与质量。”
  为此,丁若垚和他的“小伙伴”们到工厂里一蹲就是几个月,顾不上厂房里高温高湿的恶劣环境和难闻的化学气味,从筛选、培养菌种到生物脱胶直至纺出麻纱全程跟进。丁若垚说:“半夜3、4点爬起来察看实验进程是家常便饭。”为了促进技术产业化,团队与湖南沅江的一家麻业企业合作,从实验室小试到工厂中试,最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该项技术不仅帮助企业较大地降低了单位能耗,节省了生产成本,而且排污总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在跨界合作中实现多赢
  目前,越来越多高校倡导“协同创新”,丁若垚他们用行动形象书写了东华学子对这四个字的认识与诠释。在这支由4名博士、7名硕士、4名本科生组成的“学生军”中,既有学纺织工程的同学,也有学生物工程的同学,还有学化学的同学。同学们常自我戏谑道:“我们是一支‘跨界’的‘杂牌军’。”然而,“跨界”、“杂牌”恰恰成为同学们开展研究受益最多的地方。
  团队“元老”之一、化工生物学院12级硕士生张懿翔说:“跨学科、跨界研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拓展我们的视野,通过与其他专业同学思想的碰撞,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他告诉记者,用菌种给麻纤维脱胶需要多高的温度、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菌剂比例多少,这些都是在大家不断的讨论尝试中一步步确立起来的,“整个研究绝不是一个专业学生就能完成的,跨学科跨专业是必须的”。
  丁若垚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开始他们用的是纯生物方法对麻纤维脱胶,但效果一直都不理想,后来多亏化学专业的同学提了个醒,建议加入少许化学试剂后,脱胶效果有了显著改善。他感慨地说:“取长补短,协同创新的甜头还真不少。”
    与丁若垚和张懿翔有同感的还有化工生物学院本科生李晓璐,从大一开始她就加入了团队,她说:“跟着不同专业的老师、师兄师姐一起做实验,讨论问题,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以后还想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学习。”
  1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奖励、15项自主知识产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中英文论文,尽管已收获了累累硕果,但麻类纤维生物脱胶研究团队的同学们依然在不懈前行,希望通过努力进一步推广技术,让学子心中的绿色纺织梦在更多企业灿烂绽放!


团队师生代表合影


团队成员认真做实验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