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人文学院师生赴内蒙古阿拉善盟开展暑期实践,助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15-09-06发布部门:团委

    近日,为进一步响应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右旗开展了“缤纷洋溢阿拉善传统民族文化,同心共铸‘一带一路’富强桥梁”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由人文学院院长、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梅芳、人文学院传播系主任叶长海和专职辅导员周铮铮带队,联系当地政府,在阿右旗政协、宣传部、文化旅游局、教体局、电视台、乌兰牧骑(阿右旗文工团)以及蒙古长调培训基地、阿右旗蒙小学、中学和多个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以传承阿拉善蒙古长调为核心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题暑期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涵盖民族文化参观考察、主题研讨和高峰论坛等。

    文化考察,融入魅力阿拉善

    在阿拉善右旗文化旅游局局长娜布其的陪同下,实践团先后赴阿拉善右旗手工地毯厂、银饰制作中心、蒙古族服饰制作中心和石雕艺术基地参观调研。队员在参观中积极提问,主动了解阿拉善民族工艺。蒙古族手工地毯制作工艺已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银饰制作工艺与银饰使用方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或怪石嶙峋、或晶莹剔透,或形状各异的石雕艺术,充分展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座谈蒙校,共话民族音乐传承

    实践团在完成对阿拉善右旗文化参观考察的基础上,在阿拉善右旗宣传部领导的陪同下,前往蒙古长调培训基地、蒙古族中小学参观交流。实践团观看了蒙古族师生带来的阿右旗蒙古长调、蒙古舞蹈以及呼麦和马头琴、陶布秀尔的表演,并与小学及中学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就人才培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等话题进行了座谈和研讨,双方发现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权衡课业学习和器乐学习;如何将蒙古族文化传播到汉族学生群体中;音乐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从第二课堂抓起,以兴趣为出发点等。

   对话传承人,求解传承难题


    实践团赴阿右旗文工团、安代舞协会、团结社区以及满达社区,与民间艺术家和蒙古长调爱好者进行主题座谈。深度访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淖尔吉玛,话题涉及蒙古长调发展、变革、传承与创新等。文工团的专业演员们为实践团带来了包括蒙古长调、呼麦、马头琴、陶布秀尔等精彩表演,又带来了蒙古剧《巴丹吉林传说》。实践团成员分别与文工团领导及一线演员、安代舞协会负责人等就演出市场、院团改制等进行了座谈。

    高峰论坛,探讨传承弘扬之法

    为进一步落实和展示暑期实践前期社会调研成果,引发阿拉善右旗相关组织和领导对于传承和弘扬阿拉善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和关注,人文学院赴阿拉善实践团与阿右旗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召开“阿拉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讨会”,会议由阿右旗政协副主席嘎拉巴特尔主持。嘎拉巴特尔主席首先代表阿右旗热烈欢迎人文学院师生一行来到阿右旗考察蒙古族音乐文化,并对实践团前期的考察调研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实践团总策划李华清同学向与会者介绍实践概况,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讨论与思考。一致认为当前蒙古长调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点难题需要加以解决:民族音乐文化如何面对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民族文化如何面对精英文化;该用怎样的方式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等。

    叶长海副教授做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他认为民族音乐要积极面对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冲击,主动找寻与它们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应打通精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通道,使之相互交融,才能更多融入时代主旋律,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前较为普遍的博物馆式地保存民族文化,远远达不到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目的,应该从音乐创作、音乐传播及文化传承三个角度,探索建立民族音乐的造血机制与创新机制,实现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

    王梅芳院长表示,学习、传播、弘扬阿拉善民族音乐文化是这次实践的目的所在,弘扬传统文化也是大学生的义务与责任。接下来,希望实践团能够深入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思考建立例如联合申报项目、共创蒙古长调中心等长效合作机制,一如既往致力于文化传承,为蒙古族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力量。



    据悉,此次实践活动为人文学院“时尚传播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第五期实践项目,自2013年7月以来,实践团已分别前往安徽、湖北、四川、河北等地针对八极拳武术文化、羌秀文化、黄梅戏曲文化等展开调研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引发广泛关注。此次实践活动也得到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的多次报道。


视频: 摄影: 撰写:李华清 董晓光 信息员:朱一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