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上海高校“大师剧”重点建设项目,东华大学原创话剧《钱宝钧》9月7日在我校松江校区首演,9月8日在上海戏剧学院全市公演,成为今年教师节献礼剧目,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予以专题报道,部分报道摘录如下。
教师节来临之际,一部校园剧首演座无虚席,全剧重现了一位淡泊名利、务实求真,一直不倦工作至九十高龄的教授钱宝钧在教学岗位上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钱宝钧是我国化学纤维学科奠基人,高分子纤维科学家、教育家,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即光华奖的获得者,曾担任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中国纺织大学名誉校长,于1996年逝世。
在这一系列的光环下,更为耀眼的却是钱老生前在教学上的点滴事迹,这些事迹串起了这部校园剧的故事主线。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民:从他(钱宝钧)对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厚爱,我们的教师应该要很好地传承,大学应该是充满爱的地方,尤其是对学生的培养,特别要注重这方面。
钱宝钧学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依民: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个实验,他的学生做了好几届,做不出来,有一年他一个学生说,我做出来了,钱先生他有点不大相信,他那个时候已经88、89岁了,他说你做实验的时候我过来看,那个学生说一般是晚上做的,你想一个88、89岁的老人,拄着拐棍,他居然晚上10点钟的时候到实验室去了,非常严谨非常严格。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带病科研、自制用具、贴补学生……改革开放初期,学校改造专家楼时缺钱买洁具,钱宝钧自己拿出钱,还动员家人出钱,给学校买了几十套洁具,后来学校有钱了,要把钱返还给他,他提议用这笔钱设立“五爱奖学金”,并拒绝署名,该奖学金保留至今。钱老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周围的师生。
如今,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所有的博士生导师都兼职担任本科生的辅导员,每两年轮换。“五爱奖学金”的出资人队伍也不断壮大,几乎都是校内的老师。
(来源:新华网 2015年9月11日 记者:潘旭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
2015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表彰暨校园原创话剧《钱宝钧》公演活动今天上午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十位教书育人楷模和十位教书育人楷模提名者接受了表彰,副市长翁铁慧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记者了解到这十位上海教书育人楷模中既有常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默默耕耘的暖心教师,也有支援边疆让孩子们领略精彩世界的上海阿爸,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在表彰活动上,一出描绘我国化学纤维学科奠基人钱宝钧的校园原创大师剧赢得了台下师生的强烈共鸣,舞台上钱先生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热爱事业,不懈工作一直到九十岁高龄的精神被逐一再现,这样的精神也让所有人深感敬佩。
走出校园的原创话剧《钱宝钧》让观众有机会与大师近距离对话,而挖掘身边的大师的人格精神,不仅有助于引导师生们走进学术殿堂,净化心灵,启迪思想,更将培养大学生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重塑校园形象,打造新的大学文化。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民说,“大学文化有的时候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又是无处不在的,大学文化的塑造需要这样大师级的人格精神和人格魅力,所以像我们钱先生这样,他的报国梦想、教育理念、科学精神,包括他的人文情怀,对我们学校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了一批里程碑似的人物,他们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投身挚爱的事业,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原创话剧《钱宝钧》的全新亮相,不仅再现了钱宝钧传奇的一生,更让我们走进了这位大师,近距离的了解我国化学纤维工业的奠基人钱宝钧。
记者了解到原创话剧钱宝钧的所有情节均取材于真人真事,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钱宝钧每一个人生阶段得以在舞台上一一重现。比如当年留学英国的钱宝钧得知抗日战争爆发,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投奔祖国,“教授,我要回国”,“回国,你现在回国又能干些什么啊?我看你们几个就先在这定居下来,等到战火平息以后,你再回国效力也不迟嘛”,“战火平息,战火什么时候会平息?战火平息了,那还是我的祖国吗?我还有家可回吗?我拿着庚子赔款出来读书,上的就是科学救国,现在国家有难我必须回去”。
回国后,钱宝钧在仿生领域不断开拓进取,上世纪50年代,他开创了我国以棉绒为原料的棉胶纤维研究,上世纪60年代,他重建化学纤维及高分子专业并建立了我国最早培养化纤研究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钱宝钧不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诲人不倦,提携后学,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总是他。如今已经是国际知名碳纤维专家的潘鼎就是钱宝钧的关门弟子,当年在研发碳纤维的过程中,他就曾被钱先生一语点醒梦中人,“钱先生,问题就在这”,“这就对了,如果真是这个问题,你的实验就一定会有转机了”,“太好了太好了,我们可以继续试验了,钱先生难怪你的同事和同学们都说,只要是钱先生说的那都是对的”,“哪有这么绝对啊,我这个人有一个癖好,经常会不经意间把一些有趣的物理化学现象储存在脑子里,不定什么时候,也就派上用场了,看了这一次是又派上用场了”。钱宝钧一直不倦工作到九十高龄,他不仅为国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更拿出了自己的毕生积蓄设立五爱奖学金,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教导着年青一代。
该剧导演滕学坤不无感慨地表示,在排练话剧钱宝钧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感受着钱先生的理想,感受正能量的传递和生命激情的涌动,“有那么一群中国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我是感动了,我觉得这个戏一定要创作好,而且要把东华,把那些优秀的知识分子告诉年轻人,就是我们现在国家所取得的一些成就离不开的那些优秀的知识分子,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真正咱中国的脊梁”。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话剧钱宝钧的演员主要来自于沪上各大高校,看大师的故事,演大师的人生,正成为大学校园里最火的一件事,而有机会演绎大师,也让演员们心潮澎湃。东华大学表演系教授、演员徐海燕说,“在很平凡的岗位上,真的有这么一大批非常敬业,孜孜不倦的老师学者还有专家,他们为中国的化纤事业做的事情令人感动”。东华大学表演系学生演员周洁说,“从刚开始到现在,从不了解到了解,然后这个过程让我渐渐地能够走入到钱老的心灵,就像我的台词一样,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奉献精神,还有崇高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现在的学生去学习的”。东华大学表演系学生演员李伟龙说,“因为之前不了解,然后通过慢慢的排演,越来越了解了,他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任院长,他对我们建设这个学院呕心沥血费了很多功夫,他们那会,那种艰苦奋斗的那种精神,在排演过程当中也深深感染到我”。
穿越时空隧道,大师剧让台下的观众得以重新感受大师的情怀,更真切地感受到大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观众刘文斌说,“我觉得最打动我的就是他一直坚持不懈的工作,一直工作到九十岁高龄,这种精神是我们研究生包括本科生包括我们整个材料人都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点”。学生观众魏占迪说,“通过钱老先生一些事迹,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对于我们有帮助的一些东西,然后以此来激励我们,在以后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都让我们更加努力奋进”。
(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2015年9月9日 记者:张贤贞、孙圣哲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
“布劵一去不复返,满街男女尽时装。……今日孜孜勤研习,他年翼翼成栋梁。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东华大学原创话剧《钱宝钧》以东华大学老校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先生为原型,历经一年多的剧本创作和话剧编排,于今晚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首演,明天还将在上海戏剧学院全市公演。全剧艺术再现了钱宝钧“胸怀家国、献身科研、淡泊名利、培育后学”的感人人生,和以钱宝钧为代表的一代大师“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的高尚师德师风,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校园原创话剧。
三大看点再现大师传奇一生
今天的中国街头,姑娘小伙们身着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绽放幸福光彩,但你可曾想到60多年前的国人还在为缺衣少布发愁。如今的中国经历“从无到有、人有我强”的转变,业已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版图的核心,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化纤大国,不仅解决了10多亿人民粮棉争田的穿衣问题,更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做出重大贡献。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绕不开一个人,一位不平凡的老人,他就是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
话剧《钱宝钧》紧扣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选取了钱宝钧在留学英国时因抗战爆发毅然回国、参与筹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贡献新中国百姓穿衣问题、文革期间淡然面对不公坚持科研、前瞻性布局高性能纤维研究、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与学生成长、捐献毕生积蓄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基金等历史事件为主线,将剧情层层推进,生动诠释了钱宝钧等一代大师的报国梦想、教育理念、科学精神及人文情怀,细腻表达了钱宝钧对祖国、对事业、对师生、对家人深沉而隽永的爱。
感悟前辈为人为师为学之道
“‘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钱老的这种精神尤其影响了我们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几代人!”201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钱宝钧曾经的同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看完话剧后感慨道。“我们的一大梦想就是让学院代代传承这样的师德师风,让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教育跻身世界前列,实现钱老的教育梦、人才梦、科技梦。”
钱宝钧的学生王依民教授观看时忍不住掉下眼泪,“看剧感觉钱先生好像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能成为他的学生,真的很幸运。这台话剧是对钱先生的缅怀,更是对我们教师的鞭策!”
在剧中饰演老年钱宝钧的东华大学表演系徐海燕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舞台表演把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科学精神传递给青年一代。东华大学表演系青年教师姚积汶在扮演中年钱宝钧的过程中也逐渐读懂了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那份矢志报国、发展科研、无私育人的精神。
钱宝钧小女儿、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钱敏平教授,参与了话剧的创作及反复修改过程直至最终的舞台呈现,她说父亲的一生和整个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联,他们那代人传承了中华几千年文化中士大夫的优秀品质,总是把国家民族大义放在前面,把父亲那代人身上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的国家会更有希望。
剧本指导、上海戏剧学院创作中心主任陆军说,所谓“十年磨一戏”,《钱宝钧》这部戏的题材无疑是永恒的,因为它是一位科学家、教育家的戏,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的戏,鲜活的故事最能直击受众内心。相信在东华大学党委和话剧创作团队的持续努力下,这部戏会越建设越好。
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研究生王濮作为编剧,在创作时力求能够与当代生活相呼应,让那些充满理想、激情、感召力、震撼力的生命映照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如果让青年朋友们每次观看这部戏都能产生强烈共鸣,都能想一想我的未来该怎样做,怎样做才算不虚度此生,那这部剧就算成功了。”
东华大学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这部剧的创作,专门成立剧本创作委员会和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剧本的创作和排演工作。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表示,本剧是东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今后还将不断创作,常演常新,使之成为弘扬高尚师德师风,激发新一代东华人为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文化品牌节目,在东华校园内持久地传承和传播下去。
(来源:人民网 2015年09月07日 记者:唐小丽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
图为原创话剧《钱宝钧》舞台剧照,钱宝钧(右二)与华东纺织工业局张方佐(左二)、张锡昌(左一)副局长及
上海纺织工业研究所所长林家成(右一)共商筹建华东纺织工学院。
图为钱宝钧教授生前在指导学生进行X光谱测试。(图片由东华大学提供)
图为钱宝钧教授生前和博士生讨论问题。(图片由东华大学提供)
“布券一去不复返,满街男女尽时装。……今日孜孜勤研习,他年翼翼成栋梁。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东华大学以中国化学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为原型、历时一年多的剧本创作和编排的原创话剧《钱宝钧》7日晚间在该校松江校区首演,9月8日还将在上海戏剧学院进行全市公演。
该剧艺术再现了钱宝钧“胸怀家国、献身科研、淡泊名利、培育后学”的感人人生,和以钱宝钧为代表的一代大师“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的高尚师德师风。
今天的中国街头,姑娘小伙们身着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绽放幸福光彩,很难想象60多年前的国人还在为缺衣少布发愁。如今的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版图的核心,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化纤大国,不仅解决了10多亿人民粮棉争田的穿衣问题,更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做出重大贡献。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绕不开钱宝钧。
话剧《钱宝钧》紧扣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选取了钱宝钧在留学英国时因抗战爆发毅然回国、参与筹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贡献新中国百姓穿衣问题、文革期间淡然面对不公坚持科研、前瞻性布局高性能纤维研究、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与学生成长、捐献毕生积蓄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基金等历史事件为主线,将剧情层层推进,生动诠释了钱宝钧等一代大师的报国梦想、教育理念、科学精神及人文情怀,细腻表达了钱宝钧对祖国、对事业、对师生、对家人深沉而隽永的爱。
同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授,钱老小女儿、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钱敏平教授,参与了话剧的创作及反复修改过程直至最终的舞台呈现。她说,父亲的一生和整个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联,他们那代人传承了中华几千年文化中士大夫的优秀品质,总是把国家民族大义放在前面,把父亲那代人身上的精神传承下去,国家会更有希望。
钱敏平特别提到,个人再伟大,相对于历史而言都是平凡的,父亲是个普通人,希望话剧突出的是父亲那一代人,体现出那个时代。
“‘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钱老的这种精神尤其影响了我们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几代人!”201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钱宝钧曾经的同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感慨,无论何种先进纤维,只要国家发展有需要,老百姓生活有需求,东华材料人就会孜孜以求、奋发图强;对学生也会像钱老一样爱生如子,培养“理工结合、中西合璧、全面发展”的国家及行业栋梁。
朱美芳的一大梦想就是让学院代代传承这样的师德师风,让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教育跻身世界前列,实现钱老的教育梦、人才梦、科技梦。”
从彩排到正式演出,已经看过很多次剧的钱宝钧的学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依民每次观看都还是会忍不住掉下眼泪,“每次看剧都感觉钱先生好像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能成为他的学生,真的很幸运。”
受钱先生精神影响和鼓舞,王依民从2008年起,担当低年级本科生的博导班主任,为转型期的新生们在学习、科研、人生规划等各方面传道授业解惑,“这台话剧是对钱先生的缅怀,更是对我们教师的鞭策。”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介绍,作为上海高校“大师剧”重点建设项目,《钱宝钧》采用“主管部门指导、专业团队创作、教授委员会咨询、师生共同演绎”的创作模式。她并称,本剧是东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今后还将不断创作,常演常新,使之成为弘扬高尚师德师风,激发新一代东华人为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文化品牌节目,在东华校园内持久地传承和传播下去。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年09月07日 记者:许婧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
“布券一去不复返,满街男女尽时装……”昨晚,东华大学老校长钱宝钧的这首名诗在舞台上吟诵。作为上海高校“大师剧”重点建设项目,东华大学原创话剧《钱宝钧》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首演。全剧以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先生为原型,艺术再现了钱宝钧“胸怀家国、献身科研、淡泊名利、培育后学”的感人事迹,同时展现了以钱宝钧为代表的一代大师“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的高尚师德师风,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校园原创话剧。
今天的中国街头,姑娘小伙们身着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绽放幸福光彩,但是,60多年前的国人还在为缺衣少布而发愁。正是钱宝钧先生对于纤维高分子学科的突出贡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化纤大国,不仅解决了10多亿人民粮棉争田的穿衣问题,更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来源:新民晚报2015年09月08日 记者:张炯强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
“今日孜孜勤研习,他年翼翼成栋梁。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原创话剧《钱宝钧》传达的为人为学为师之道,让上海今年的教师节更具韵味。
作为上海高校“大师剧”重点建设项目,东华大学原创话剧《钱宝钧》以东华大学老校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为原型,历经一年多的剧本创作和话剧编排,9月8日公演即得到观众好评。
传承:新东华人演绎老东华人
今天的中国,到处可见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但你可曾想到60多年前的国人,还在为缺衣少布发愁?如今的中国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化纤大国,不仅解决了10多亿人的穿衣问题,更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作出重大贡献。而这一切成就的源头,永远矗立着一个人,他就是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钱宝钧。
话剧《钱宝钧》紧扣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选取了钱宝钧留学英国时因抗战爆发毅然回国;参与筹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解决新中国百姓穿衣问题;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与学生成长;捐献毕生积蓄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基金等历史事件。
从表现形式上,《钱宝钧》通过一位年轻编剧和主人公穿越时空的对话,让主人公在非写实的形式中回忆、畅想……艺术展现了钱宝钧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演出阵容上,演员基本来自上海高校,主要角色由东华大学表演系师生担纲,新东华人演绎老东华人的故事,无疑是对大师精神最贴近、最鲜活的传承。
剧本指导、上海戏剧学院创作中心主任陆军教授说,《钱宝钧》这部戏的题材无疑是永恒的,因为它是关于一位科学家、教育家的戏,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的戏,鲜活的故事最能直击受众内心。
感悟:后生续走前辈之路
“‘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钱老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几代人!”201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钱宝钧曾经的同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看完话剧深深感慨:无论何种先进纤维,只要国家发展有需要,老百姓生活有需求,我们材料人就会孜孜以求、奋发图强。对学生,我们会像钱老一样爱生如子,培养“理工结合、中西合璧、全面发展”的国家及行业栋梁。
“感觉先生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从彩排到正式演出,每看一次话剧,钱宝钧的学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依民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这位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班主任近10年的“博导班主任”,花费大量心血指导大学新生规划学习、科研和人生,他说:“这台话剧是对钱先生的缅怀,更是对我们教师的鞭策!”
东华大学表演系青年教师姚积汶告诉记者,在扮演中年钱宝钧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了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那份矢志报国、深入科研、无私育人的精神,更找到了作为教师的标杆。《钱宝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王濮这样说:“如果让青年朋友们每次观看这部戏都能产生强烈共鸣,都能想一想我的未来该怎样做,怎样做才算不虚度此生,那这部剧就算成功了。”
(来源:光明日报 2015年9月11日记者:曹继军、颜维琦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
9月8日,一场独具创意的大师剧《钱宝钧》在上海公演。《钱宝钧》是东华大学根据该校老校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真实故事制作的校园原创话剧,全剧“师生携手、共同演绎”,再现了钱宝钧“胸怀家国、献身科研、淡泊名利、培育后学”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钱宝钧为代表的一代大师为实现“纺织强国梦”“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的高尚师德师风和人生情怀。本报记者黄辛摄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年09月09日 记者:黄辛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
《大师剧:钱宝钧》剧照
当新中国人民习惯于多打补丁、常补袜子的时候,他开始自主研发穿着性能更强的化学纤维,替代棉衣棉袜等单一品种的天然纤维制品;当老百姓“粮棉争田”的穿衣问题逐步解决,他又开始让纤维变得更加高端化,为国防军工领域的战略产品研制“金钟罩”。
“衣”被天下,“剑”指天外——从日常服装到非常规武器,离不开我国化学纤维学科奠基人、东华大学老校长钱宝钧。昨天,校园原创话剧《大师剧:钱宝钧》在上戏首度公演,成为今年教师节献礼剧目。全剧演员均来自沪上高校,其中两名主演来自东华大学。整个创作团队访谈了海内外钱老的亲属、学生、同事等,取材真人真事形成主要剧情,剧本第22稿获得2015年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稿比赛一等奖。
“布劵一去不复返,满街男女尽时装……今日孜孜勤研习,他年翼翼成栋梁。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舞台上,钱宝钧生前手书诗词在大背景上熠熠生辉。这部集戏剧、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大戏,选取了钱宝钧一生的标志性事件:留学英国时因抗战爆发毅然回国、参与筹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带领团队攻克百姓穿衣难题、文革期间淡然面对不公坚持科研、前瞻性布局高性能纤维研究、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与学生成长、捐献毕生积蓄作为学校教研奖励基金……
钱宝钧的学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潘鼎观看话剧后,再次感慨于老师的为师为学之道。他说:“钱先生参加国际会议尽量都带着我们,当时人家送他礼品,他都不要,只说‘多送一本论文就行了’。”潘鼎问钱老,“太多了太重了,是否寄回去?”钱老连连摇头,“不要不要,这个钱不能乱花,能拿得动的就拿,我们自己背回去。”
对于新剧呈现出的钱老高风亮节,钱宝均同事、原中国纺织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季碧霞也深有感触:身为原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钱院长确实很节约。“上世纪90年代,晚年的他孤身一人居住,我们劝他买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啥的,他都不想买。”后来季碧霞劝他,“你洗澡要请人帮忙烧热水,人家热水泼翻了怎么办?搬澡盆那么重,人家不麻烦吗?”为了自己,他舍不得买;而考虑别人,他这才同意……
(来源:解放日报2015年09月09日 记者:徐瑞哲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
作为上海高校“大师剧”重点建设项目,东华大学原创话剧《钱宝钧》以东华大学老校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先生为原型,历经一年多的剧本创作和话剧编排,今天在上海戏剧学院全市公演。全剧艺术再现了钱宝钧“胸怀家国、献身科研、淡泊名利、培育后学”的感人人生,和以钱宝钧为代表的一代大师“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的高尚师德师风,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校园原创话剧。
今天的中国街头,姑娘小伙们身着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绽放幸福光彩,但你可曾想到60多年前的国人还在为缺衣少布发愁。如今的中国经历“从无到有、人有我强”的转变,业已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版图的核心,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化纤大国,不仅解决了10多亿人民粮棉争田的穿衣问题,更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做出重大贡献。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绕不开一个人,一位不平凡的老人,他就是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
话剧《钱宝钧》紧扣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选取了钱宝钧在留学英国时因抗战爆发毅然回国、参与筹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贡献新中国百姓穿衣问题、文革期间淡然面对不公坚持科研、前瞻性布局高性能纤维研究、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与学生成长、捐献毕生积蓄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基金等历史事件为主线,将剧情层层推进,生动诠释了钱宝钧等一代大师的报国梦想、教育理念、科学精神及人文情怀,细腻表达了钱宝钧对祖国、对事业、对师生、对家人深沉而隽永的爱。
该剧遵循“尊重历史与尊重艺术”的创作原则,一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在细致访谈海内外熟悉钱宝钧的亲属、学生、同事基础上,深入分析史料,凝练人物故事,着力准确再现钱宝钧的人生经历和精神情怀;二是“尊重艺术、尊重创作”,该剧通过一位年轻编剧和主人公穿越时空的采访对话,让主人公在非写实的形式中回忆、畅想……艺术展现了钱宝钧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话剧融合了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塑造鲜明角色、讲述生动故事、传递高尚师德、直击观众内心;三是“师生携手、共同演绎”,该剧演员基本都来自上海高校,其中钱宝钧等主要角色大多由东华大学表演系师生担纲,新东华人演绎老东华人的故事,无疑是最好的精神熏陶和传承。
从彩排到正式演出,已经看过很多次剧的钱宝钧的学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依民每次观看都还是会忍不住掉下眼泪,“每次看剧都感觉钱先生好像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能成为他的学生,真的很幸运。”受钱先生精神影响和鼓舞,王依民从2008年起,担当低年级本科生的博导班主任,为转型期的新生们在学习、科研、人生规划等各方面传道授业解惑,“这台话剧是对钱先生的缅怀,更是对我们教师的鞭策!”
据市教卫工作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园原创大师剧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近年为弘扬大师风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而着力推进的一项创新模式,通过弘扬大师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新风尚。
东华大学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这部剧的创作,专门成立剧本创作委员会和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剧本的创作和排演工作。创作团队通过座谈会、研讨会、访谈会等形式多次听取老领导、钱老亲属、熟悉钱老的学生等意见,并学习借鉴兄弟院校优秀剧目创作经验;剧目排演期间,导演带领全体演职人员克服任务重、时间紧等困难,在暑期加班加点投入排演,学校成立排演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组提供排演服务,并邀请钱老亲属、同事及学生为呈现细节建言献策,力争展示好这部反映东华人精神的“大师剧”。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介绍,大师剧《钱宝钧》是在上海市教卫党委等主管部门指导下,联合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力量,采用“主管部门指导、专业团队创作、教授委员会咨询、师生共同演绎”的创作模式,她表示本剧是东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今后还将不断创作,常演常新,使之成为弘扬高尚师德师风,激发新一代东华人为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文化品牌节目,在东华校园内持久地传承和传播下去。
(来源:SMG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15年09月08日 记者:刘康霞 通讯员:段然、孙庆华、邱登梅)
更多报道请见媒体东华栏目。
视频: 摄影: 撰写:光明日报等媒体记者 信息员:段然 编辑: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