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2015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通知,我校推荐的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顺利入围全市20名候选人。“2015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共青团上海市委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承办。活动旨在大力宣传大学生先进典型,集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鼓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敢放飞青春梦,在全市高校范围内组织的评选活动。
此次入围“2015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20名候选人,是在全市各高校报送的基础上,初评出的20名人选。2016年3月15日至2016年3月31日,候选人在《东方教育时报》官方微信平台接受公众投票。
投票时间:2016年3月15日至2016年3月31日
投票方法:
1:请关注“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后,发送关键词“DXS”(大学生拼音首字母),即可收到投票页。
2:请关注“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后,在下方菜单“更多精彩”中选择“大学生年度人物”子菜单即可。
附: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事迹材料
二十载青春助残,让爱行天下
——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事迹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是上海市第一支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坚守20年,为残疾人子女义务家教,为阳光之家的智障人士奉献爱心;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不管寒冬酷暑,志愿足迹遍布松江各个街道和社区,每年累计服务12480工时,每年受益对象覆盖1100多人。这支充满正能量的队伍就是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从1995年成立至今,二十年如一日,爱心的接力棒在每一届东华莘莘学子的手中传递,并结出累累硕果。
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这份质朴而饱含爱意的坚持,诠释着东华学子对助残公益事业的热爱,他们用源于爱的接力为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树立了最优秀的榜样。
20年,1040周的坚持,织就公益助残梦
1995年,作为东华大学机械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基地的“智力助残小组”成立。这支“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是以“为残疾人子女义务家教”为主要助残形式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同时,结合社会热点,以残疾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
20年来,“智力助残”服务队坚持每周二面向松江区阳光之家的智残人士开展丰富并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并于每周六、周日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进行义务家教,另还在一些小区开设英语角,帮助居民小朋友进行英语学习。
通过义务家教活动,被辅导的残疾人子女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学员跨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有的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在阳光之家奉献爱心活动中,服务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智障人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找到生活的信心,以乐观的态度坚强地面对生活。
成立之初从长宁区的阳光之家,阳光工厂再到居民社区、都留下过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们的足迹,他们活跃在长宁区各种各样的助残活动中,同时也带动了上海市其他高校纷纷建立起助残志愿服务队。随着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队的不断壮大,1999年底成为了上海市“智力助残”服务总队的6家分基础之一。2006年,学校整体搬迁松江大学城后,在保持长宁区助残活动的基础上,“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又使松江区方松街道、岳阳街道的60多位残疾人子女分别接受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智力助残义务家教,以及让中山街道、永丰街道30多位智障人士在社区“阳光之家”得到“智力助残”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助教育。
“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队将公益助残文化和“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东华校训精神融合在风风火火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东华特有的志愿服务文化。
寒冬酷暑,汗水浸润下的每一次爱心行动
家教中的耐心讲授、英语角的愉快的交流、阳光之家的帮扶互动……这些看似简单的公益助残行动,却是“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二十年来不曾停止的志愿步伐。无论酷暑炎炎列热,还是严寒刺骨冷风,每逢周二,队员们都会“回”到“阳光之家”,与智残人士一起分享生活的幸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每逢周六、周日,队员们都会来到困难残疾人家庭,辅导他们的子女学习,陪伴他们成长,并在社区开设英语角,培养小朋友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些看似简单的公益助残活动,一坚持就坚持了二十年,坚持的过程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夏天,队员们要顶着炎炎烈日开展服务活动,一整天下来,衣服不知湿透了多少遍;冬天,队员们要冒着严寒开展公益助残活动,路途中手脚冰凉更是常态。有的社区乘坐公交不便,队员们就要起早贪黑,徒步或骑自行车近20公里往访活动现场。活动密集的时候,很多队员脚上都磨出了血泡,然却没有一个人退出,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最难的事情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做好一件事,服务队中的小伙伴和我一样都经历过咬牙坚持的时候,坚持过来就能收获很多。当我们听到残障儿童用不连贯的话音道出“谢谢”的时候,当头发苍白的爷爷奶奶们“欢声笑语”一片的时候,曾经的付出和坚信,在我们看来都很值得!”第15届智力助残队长的周玲同学谈及公益助残时说道。
此外,服务队还坚持以完善实践育人为导向,增强志愿服务工作实效性。一方面,拓展基地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积极组织开展以“了解松江、融入松江、奉献松江”为主题的“我的松江我的家”新松江人融入松江教育系列活动,联系各阳光之家进行结对助残活动,取得良好反响。另一方面,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智力助残”活动辐射面。除每周在阳光之家和英语角开展助残服务外,积极组织服务队在校内举办残障人士手工艺品爱心义卖,组织“理解、关怀”残疾人体验营,“让我们带去希望的阳光,为天使插上梦想的翅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125我志愿”一对一家庭志愿者,“中国梦•志愿梦”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呼吁大学生关注残障人士,支持残障事业。
公益助残二十载 志愿实践育人结硕果
作为东华大学志愿服务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示范平台,“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从成立第一天起,所属机械学院党、团组织就将其作为党建、团建的重要项目之一,常抓不懈。20年来,服务队在为残疾人筑梦、圆梦的过程中,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队先后获得各项荣誉和表彰40余次。2015年,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荣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松江区“十二五”助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连续11年荣获上海市肢残人协会颁发的“智力助残”优秀集体称号,服务队宋文博老师荣获上海市“智力助残”服务奖;2014年,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队连续第10年获得上海市 “智力助残”优秀集体荣誉称号,荣获上海市“智力助残”特别荣誉奖,东华大学机械学院荣获上海市“智力助残”特别荣誉奖,服务队张千里老师荣获上海市“智力助残”先进个人,胡敏老师荣获上海市“智力助残”十佳组织者和十佳志愿者。
此外,20年来,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队先后吸纳了两千多名大学生参加公益助残活动,培养了入党积极分子1300余人,向党组织输送了优秀学生党员400余人,服务队中走出许多优秀队员毕业后积极投身于基层就业和服务西部志愿者行列中。
刘昭,曾是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第十三届队员,十年前刚进入东华校门的他,便加入了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的大家庭,在校期间,他先后获得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11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如今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任职。他说:“在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期间的经历是让我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使我在大学入学之初就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解与认识社会,进一步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增强了我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使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人团结合作,对我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帮助,智力助残的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兼程、不断前行。”
马欣波,2008年智力助残暑期实践队队员,阳光工厂服务队队员,现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编辑。在她看来,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队的经历是大学期间最好的馈赠。每周安排循序渐进的电脑设计课,根据学员学习进度原创练习内容...当初对学员用心的态度一直延续到了她的工作岗位上。她说:“人生漫漫其途,愿为有益之事。”
刘晟,第14届智力助残服务队队长,本科连续四年都是机械专业第一,年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杜克大学读研,现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汽车行业的一名项目经理,在工作中她连续两年获得公司级标杆员工称号和总经理特别奖。谈到在服务队的工作,她说:“要存感恩之心,不断回馈社会,智力助残服务工作是帮我们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有力途径。我们的活动不仅帮助了残障人士,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不论酷暑还是严寒,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每周都坚持到阳光之家,为残障人士献上自己的爱心,我为自己身为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担任第15届智力助残队长的周玲,每每回想起在智力助残的点滴,都觉得那是人生中非常珍贵的一段时光,至今她还保留着受助人赠与的手工折纸和绘画。“当我接过服务队的担子时,我便更加牢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凝聚起一份份小小的力量,必将有大大的能量去改变,去创造。毕业后我辗转了3个不同的城市,尝试不同的工作领域,终于在最后选择了一个互联网创业团队,在服务队锤炼出的坚韧、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我创业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强大的力量,我很感恩生命中有过智力助残志愿服务的经历。”
东华大学“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队成立20年来,薪火传承、成效显著,已然成为高校志愿服务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平台,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践行伟大中国梦的具体实践做出优秀示范。
视频: 摄影: 撰写:叶磊 信息员:曹小玲 编辑: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