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走马观花?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千人一面”?近年来,人文学院在总结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时尚传播专业特色,通过社会实践“走出去”、民族文化“请进来”,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升级版”,不仅发挥了社会实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4月25日,一场由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右旗乌兰牧骑倾情献映的“文化盛宴”在松江校区掀起抢票热潮。韵味悠长的蒙古长调,婉转悠扬的马头琴,灵动活力的萨乌尔登,还有关于巴丹吉林的美好传说……独具蒙古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吸引了千余名师生进场观看。
阿拉善右旗旗委副书记孟克现场当起了“导游”,为师生介绍阿拉善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及乌兰牧骑精彩节目背后的文化底蕴,希望通过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东华大学和阿右旗建立起友好的沟通桥梁,发挥大学、政府和文化团体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共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谈起促成阿拉善右旗乌兰牧骑来校演出,活动主办方、人文学院院长王梅芳表示,“这都得益于学院在社会实践工作上的有意探索。”2015年,人文学院为响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精心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实地调研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为代表的阿拉善民族音乐传承现状。实践团聚焦蒙古族少数民族服饰、舞蹈、歌曲、乐器等民族文化符号,走访了蒙古长调培训基地、阿右旗蒙小学、中学和多个社区,开展涵盖民族文化考察、主题研讨、高峰论坛等内容的相关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实践成效。实践团获评2015年“全国百强暑期实践团队”。
而类似的社会实践模式在人文学院并不鲜见。2013年学院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安庆调研黄梅戏艺术传承保护,2014年人文学子又奔赴河北沧州调研八极拳武术文化传承。王梅芳表示,“青年学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这是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瓶颈所在。青年人在信息获取方式上喜欢时尚、创意,如何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系统融入时尚创意元素是人文学院一直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熏陶的场域,让学生基于切身真实体验,增进主体认同以及文化自觉和自信,从而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过程。”自2013年以来,人文学院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时尚传播为专业特色,探究时尚传播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之法,把社会实践的“育人账”和“文化账”都做细做实,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文学院院长王梅芳在活动上致辞
阿拉善右旗旗委副书记孟克致辞
乌兰牧骑演出
乌兰牧骑演出
乌兰牧骑演出
蒙古剧《巴丹吉林传说》
蒙古剧《巴丹吉林传说》
视频: 摄影: 撰写:记者 陈前 通讯员 周铮铮 李华清 信息员:杨晶静 编辑: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