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解放日报等]马承愚:援疆没有休止符,学生成功是最好礼物

发布时间:2016-09-13发布部门:宣传部

[解放日报]马承愚:援疆没有休止符,学生成功是最好礼物

作为开学季,年届六旬的东华大学环境学院马承愚教授,最关注两位来自喀什的新生。一位是他倾心倾囊相助的维吾尔族困难生吐尔洪·帕夏,从班级排名倒数, 到今年以高出录取线近30分的成绩,考入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专业;另一位是他在喀什大学班上的汉族学生唐丽娟,奇迹般地考出330分高分,远超国家线 265分,被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录取,这是喀大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沪上211院校的研究生。

学生的成功是马老师这个教师节收获的最好礼物。这个月,唐丽娟万里迢迢来沪报到,马承愚第一次破例到车站接学生。师生再次相见,小姑娘憋了一年的泪水夺眶流出,马承愚也是老泪横流。“我很高兴再次担当唐丽娟的导师,上次是喀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导师。”

两年前,这位时年58岁的老党员甘当“愚公”,从上海奔赴5000多公里以外的新疆喀什支教,协助喀大筹建环境工程专业,自费制作教具课件,带教民族老师提升教研业务……

电池蜡烛水桶“三件宝”

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边境小城,距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只有几十公里,年降水量仅60毫米,相对湿度低于20%。暴发沙尘天气时,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尘土味,甚至在室内及睡觉都要戴口罩。

作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初到喀什的马承愚流了一星期鼻血,手脚裂开一道道口子。由于所在的办公楼停电、停水像是家常便饭,电池、蜡烛、水桶成了马承愚日常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件宝”。

马承愚从系主任那儿了解到,这里的环境专业学生到了大三,连《化工制图》这门基础课还没上,也没有其他老师能胜任,于是请缨承担此课教学。让他没想到的是,一进教室就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用湿抹布为老师擦黑板、擦讲台,一问才知:这里许多教室没有黑板擦,也没有彩色粉笔,在 讲解图层时非常难懂。讲完第一课布置作业时,就有学生反映“听不懂!不会做!”马老师反思了一晚上,第二天从附近的建材市场买来材料,连夜赶制模型等教学 用具,还千里求援让上海同事快递教学动画光盘和辅导教材等,并找学校领导和上海援疆指挥部帮忙协调解决投影仪等设备。自制教具来来回回返工了几次,拿到课 堂上一演示,学生们全乐了:“听懂了!”

教学中,马老师发现当地教学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部分,“如果学生还在接受30年前用铅笔橡皮制图的教育,那意味着一毕业就落后于工程 实践的发展需要”。于是马老师额外开设《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使用自带的照相机和扫描仪,把整本教科书的100多个插图全部制成PPT, 进行多媒体授课,“要让新疆孩子接受跟上海高校学生一样的专业教育”。第一学期下来,他患上了肺炎,但暑假回沪治疗还未结束,又马不停蹄返校上课。

“汉族爸爸”圆梦进行时

一周3天给本科生上课,2天给中学生义务辅导,每星期六还义务为考研同学“开小灶”——这就是马承愚满满当当的边疆支教日程。

吐尔洪·帕夏是喀什师范学院附中女生,梦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但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以及极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条件,让这个单亲姑娘时常认为那只 是一种奢望。当马承愚第一次发现她对前途无望的眼神,便决意尽一己之力改变女孩的人生。他利用暑假回沪间隙,收集新疆当地短缺的美术辅导资料,买了大量学 习文具和美术用品。为了防止邮寄摔坏,硬是从上海背到了喀什,还为此缴了乘机超重罚款。

马承愚定期给帕夏辅导功课,因为帕夏只有中午有时间,马老师就放弃了睡午觉的习惯。学美术是一个较高消费的过程,马承愚每月计划出一笔开支支持 帕夏,为此戒掉了晚上睡眠不好喝葡萄酒的习惯。除了基本学业,马承愚还联系了也在喀什师范学院附中实习支教的艺术系美术老师徐瑟,每周2次为帕夏辅导绘 画,带她去观摩各类艺术展览。

事实上,马老师总向上海同事们“化缘”,从教材、教案到课件、模型,可谓“无所不借”。一批来自东华大学的精美课件、教学软件、彩色照片、影视动画等珍贵教学资料,已在喀什师范学院老师手中大有用武之地。

家人来新疆探望,马承愚还把太太和女儿带到帕夏家里“认亲”,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让小姑娘感受两个家庭给予的双倍温暖。“我非常喜欢这张照 片,一直放在我的电脑桌面上,感到亲人就在身边。”援疆期间,马老师的课时比上海多,工作比上海忙,亲女儿偶尔对此也有些“小怨言”,“经常给老爸打电话 打不通,几乎天天都要给当地大学生、中学生上课辅导。”谁让马承愚成了新疆孩子们口中的“汉族爸爸”呢。

老带新“援疆没有休止符”

离开喀什前,马承愚为帕夏买了大量颜料等耗材用品,足够她用到高考前。回到上海后,他继续为帕夏支付美术高复班的部分学费。同时,他还支持另一 名维吾尔族困难生热依汗古丽网上函授学习 《高等数学》,并为其支付了880元学费。因为马老师发现,喀什大学生读研深造不成,很大程度上是高数考分太 低,“喀大奇缺高数教师,学生只能上一学期高数,而内地高校最少也是三学期”。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喀大教师辞职调往内地,师资严重缺失。“几乎全校所有专业都缺,而一些内地高校教师过剩,有的教师一年都没有课。”马承愚作为临近退休的老教授,不求晋升职务职称,道出了援疆支教的最大原因:“在新疆更可以发挥我的作用”。

他不无忧虑地表示,“援疆光靠‘输血’不行,关键还在于增强‘造血’功能。”喀什大学古丽戈娜和努热曼古丽这两位维吾尔族年轻教师,都是从“内 高班(少数民族内地高中班)”考上国内知名高校,毕业后回疆工作的。“基础都不错,有很好潜力,就是缺少必要的指导。”马老师让两位徒弟听自己的课,示范 课堂教学方法,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帮助规划职业发展生涯。

开学之初,马承愚还一直帮助两个“古丽”修改论文,其中一篇即将发表在环境学科权威期刊《环境科学学报》上。此前,她俩都已有高质量学术文章发 表在国内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会刊上。“马老师真的就是我的导师,从教学、科研到做事、做人,他手把手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今年,古丽戈娜获得了全校青年教 师教学竞赛第二名,不忘感谢恩师。马承愚还指导她们申报课题,其中《具有鲜明新疆特色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获得新疆自治区教改课题立项。此 外,马老师本人还为喀大发表了3篇SCI收录论文,协助学校成功申报了新疆自治区“废弃生物质资源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马承愚自知作为援疆教师的工作时间毕竟不长,在他看来本地“青椒”才是新疆教育发展的“种子”。2014年,马承愚被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 明办评为“最美新疆人——最美援疆干部”;2015年,马承愚被授予“新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是喀什大学首次将这一荣誉给了外校教师; 而今年,他当之无愧获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师德标兵”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来源:解放日报 2016年9月11日 记者:徐瑞哲)

  

  

[上海观察]上海教授58岁还援疆,马承愚算不算“愚公”?

马承愚作为临近退休的老教授,不求晋升职务职称,道出了援疆支教的最大原因:

开学季,年届六旬的东华大学环境学院马承愚教授,最关注两个来自喀什的新生。一个是他倾心倾囊相助的维吾尔族困难生吐尔洪·帕夏,从班级排名 倒数30名开外,到今年以高出录取线近30分的成绩,考入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专业;另一个是他在喀什大学班上的汉族学生唐丽娟,奇迹般地考出330分高 分,远超国家线265分,被东华环境工程专业录取,这是喀大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沪上211院校的研究生。 

好学生是马老师这个教师节收获的最好礼物。这个月,唐丽娟万里迢迢来沪报到,马承愚第一次破例到车站接学生。当师生再次相见,小姑娘憋了一年的泪水夺眶流出,马承愚也是老泪横流。“我很高兴再次担当唐丽娟的导师,上次是喀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导师。” 

两年前,这位时年58岁的老党员甘当“愚公”,从上海奔赴5000多公里以外的新疆喀什支教,协助喀大筹建环境工程专业,自费制作教具课件,带教民族老师提升教研业务……

马承愚与新疆学子在一起

电池蜡烛水桶“三件宝”

 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边境小城,距塔卡拉玛干大沙漠只有几十公里,年降水量仅60毫米,相对湿度低于20%。暴发沙尘天气时,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尘土味,甚至在室内及睡觉都要戴口罩。

作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初到喀什的马承愚流了一星期鼻血,手脚裂开一道道口子。由于马承愚所在的办公楼没有厕所,如厕要走好长一 段路,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做实验和答疑,但又不能不减少喝水,他练就了引以为豪的“憋尿”功夫。停电、停水更是那里的家常便饭,电池、蜡烛、水桶成 了他日常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件宝”。可马老师笑言:“比当年下乡的知青生活还是好多了。”

马承愚为新疆学子授课

马承愚从系主任那儿了解到,这里的环境专业学生到了大三连《化工制图》这门基础课还没上,也没有其他老师能胜任,于是请缨承担此课教学。让他没想到 的是,一进教室就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用湿抹布为老师擦黑板、擦讲台,一问才知:这里许多教室没有黑板擦,也没有彩色粉笔,在讲解图层时非常难懂。讲完第一课 布置作业时,就有学生反映“听不懂!不会做!”马老师反思了一晚上,第二天就从附近的建材市场买来材料,连夜赶制模型等教学用具,还千里求援让上海同事快 递教学动画光盘和辅导教材等,并找学校领导和上海援疆指挥部帮忙协调解决投影仪等设备。自制教具来来回回返工了几次,拿到课堂上一演示,学生们全乐了: “听懂了!”

教学中,马老师发现当地教学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部分,“如果学生还在接受30年前用铅笔橡皮制图的教育,那么意味着一毕业就落后于工程实 践的发展需要”。于是马老师额外开设《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使用自带的照相机和扫描仪,把整本教科书的100多个插图全部制成PPT,进 行多媒体授课,“要让新疆孩子接受跟上海高校学生一样的专业教育”。第一学期下来,他患上了肺炎,但暑假回沪治疗还未结束,又马不停蹄返校上课。

“汉族爸爸”圆梦进行时

 一周3天给本科生上课,2天给中学生义务辅导,每星期六还义务为考研同学“开小灶”——这就是马承愚满满当当的边疆支教日程。 

吐尔洪·帕夏是喀什师范学院附中女生,梦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但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以及极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条件,让这个单亲姑娘时常认为那只是一 种奢望。当马承愚第一次发现她眼中对前途失去自信的眼神,便决意尽一己之力改变女孩的人生。他利用暑假回沪间隙,收集新疆当地短缺的美术辅导资料,买了大 量学习文具和美术用品。为了防止邮寄摔坏,硬是从上海背到了喀什,还为此缴了乘机超重罚款。

马承愚定期给帕夏辅导功课,因为帕夏只有中午有时间,马老师就放弃了睡午觉的习惯。学美术是一个较高消费的过程,马承愚每月计划出一笔开支支持帕 夏,为此戒掉了晚上睡眠不好喝葡萄酒的习惯。除了基本学业,马承愚甚至联系也在喀什师范学院附中实习支教的艺术系美术老师徐瑟,每周2次为帕夏辅导绘画, 带她去观摩各类艺术展览。

事实上,马老师总向上海同事们“化缘”,从教材、教案到课件、模型,可谓“无所不借”。环境学院实验室的余阳老师就被马老师追着要资料,“我当时还 奇怪,他又不上《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怎么想起要微生物图库了?那可是我们实验室的宝贝!”如今,这批来自东华大学的精美课件、教学软件、彩色照片、影 视动画等珍贵教学资料,已在喀什师范学院老师手中大有用武之地。

家人来新疆探望,马承愚还把太太和女儿带到帕夏家里“认亲”,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让小姑娘感受两个家庭给予的双倍温暖。“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一 直放在我的电脑桌面上,感到亲人就在身边。”援疆期间,马老师的课时比上海多,工作比上海忙,亲女儿偶尔对此也有些“小怨言”,“经常给老爸打电话打不 通,几乎天天都要给当地大学生、中学生上课辅导。”谁让马承愚成了新疆孩子们口中的“汉族爸爸”呢。

老带新“援疆没有休止符”

马承愚在制作教具

离开喀什前,马承愚为帕夏买了大量颜料等耗材用品,足够她用到高考前。回到上海后,他继续为帕夏支付美术高复班的部分学费,达1400元。同时,他 还为另一名维吾尔族困难生热依汗古丽网上函授学习《高等数学》,付了880元学费。因为马老师发现,喀什大学生读研深造不成,很大程度上是高数考分太低, “喀大奇缺高数教师,学生只能上一学期高数,而内地高校最少也是三学期”。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喀大教师辞职调往内地,师资严重缺失。“几乎全校所有专业都缺,而一些内地高校教师过剩,有的教师一年都没有课。”马承愚作为临近退休的老教授,不求晋升职务职称,道出了援疆支教的最大原因:“在新疆更可以发挥我的作用”。

他不无忧虑地表示,“援疆光靠‘输血’不行,关键还在于增强‘造血’功能。”喀什大学古丽戈娜和努热曼古丽这两位维吾尔族年轻教师,都是从“内高班 (少数民族内地高中班)”考上国内知名高校,然后毕业回疆工作的。“基础都不错,有很好潜力,就是缺少必要的指导。”马老师让两位徒弟听自己的课,示范课 堂教学方法,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帮助规划职业发展生涯。

开学之初,马承愚还一直帮助两个“古丽”修改论文,其中一篇即将发表在环境学科权威期刊《环境科学学报》上。此前,他俩都已有高质量学术文章发表在 国内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会刊上。“马老师真的就是我的导师,从教学、科研到做事、做人,他手把手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今年,古丽戈娜获得了全校青年教师教 学竞赛第二名,不忘感谢恩师。马承愚还指导她们申报课题,其中《具有鲜明新疆特色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获得新疆自治区教改课题立项。此外,马 老师本人还为喀大发表了3篇SCI收录论文,协助学校成功申报了新疆自治区“废弃生物质资源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马承愚自知作为援疆教师的工作时间毕竟不长,在他看来本地“青椒”才是新疆教育发展的“种子”。2014年,马承愚被新疆自治区宣传部、文明办评为 “最美新疆人——最美援疆干部”;2015年,马承愚被授予“新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个人称号,这是喀什大学首次将这一荣誉给了外校教师;而今年,他当之无愧获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师德标兵”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来源:上海观察 2016年9月8日 记者:徐瑞哲)

视频: 摄影: 撰写:解放日报等记者 信息员:段然 编辑: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