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思政聚焦]党委书记朱民带来《锦绣中国》系列课程首课
“线下课堂+网上易班”要让中外学生都喜爱这门课

发布时间:2017-04-21发布部门:宣传部

中国人的穿衣问题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一针一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技创新与大国博弈?中国纺织工业如何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又是如何服务国计民生?……4月20日,校党委书记朱民带来《锦绣中国》系列课程首课“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与大学生时代责任”,吸引了近500名学子现场聆听。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主持。

书记讲述中华民族的“纺织情”与“报国梦”

讲课中,朱民向青年学子们介绍了世界纺织工业和纺织科技的发展情况,并用数个经典案例回顾了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重温了一代代纺织科研工作者为国计民生所作的探索攻关,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阐述学校未来构想,勉励大学生坚定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增强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努力成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朱民表示:“一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饱含着无数志士仁人科技兴国、实业强国、教育报国的信念和梦想,其中也凝聚了钱宝钧、方柏容、严灏景等一大批东华人的智慧和汗水。东华学子应时刻铭记这段历史,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学校历史的一种溯本求源,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和践行。”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李梦娇说:“这堂课很特殊,一门课程汇集了校内外如此多的名师大家,他们是我们身边鲜活的榜样,作为理工科学生,课程为我们传导的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值得我一生受用。”纺织学院学生薛婷在课后谈到:“刚上大学时以为攻读纺织专业的任务就是学知识和技能,今天的课程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利用纺织专业服务国计民生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要让中外学生都喜爱这门课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锦绣中国》系列课程以综合素养选修课形式面向全校范围开设,每学期8节课共计1个学分,将学校纺织特色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课程的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相融合,打造一门具有东华大学特色的思政课程。

让学生爱上这门课是《锦绣中国》系列课程的首要目标。在课程初期建设论证阶段,诸如“什么样的老师能够上这门课”“什么内容讲得了还能讲得好”“如何把学生引进来并留得住”等关键问题一直是校内外专家反复推敲的重点。为此,学校凝聚全校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了由党政领导、院士、知名教授等组成的“高配”师资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助教团队,共同助力《锦绣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校长蒋昌俊、党委副书记刘淑慧等校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郁崇文、“博导班主任”王依民、“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邱夷平、为“天宫”编织“翅膀”的陈南梁、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刘瑜、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时尚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长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中国航天员服装设计团队代表周洪雷等名师大家将先后登上《锦绣中国》课程讲台;而在授课内容方面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大到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小到学术之路、生活观念等,涵盖国家战略、名师成长、纺织文明、纺织科技、纺织贸易、服饰时尚、师德精神等十余个专题领域;教学形式上以专题教学为主,强调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注重知识单元的组合而非零散知识点的“拼盘”,增加纺织实验室、服饰博物馆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研究性学习交流环节比重,努力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根据留学生的特点还同步开发《锦绣中国》全英文课程,将面向全校4000多名留学生讲授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时尚设计、纳米材料、智能中国、纺织行业及中国发展等专题内容,引导留学生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的认识。

从“线下课堂”到“网上易班”

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特点,大力探索易班等网络教学方式,使线下课堂通过网上易班延伸育人功能。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易班”网络平台,开通了“易课堂”、“易班思政微课”等精品栏目。在“易课堂”中,学生把课堂笔记、习题、教材、教师课件以及课程参考材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上传到课程微社区,在网络上开展互帮互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上好第一课堂外,下课后还可以在手机上随时跟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各类困惑。而“易班思政微课”则是把全校最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重新加工、制作成为5-10分钟的系列短视频,在易班上以专栏的形式播放,学生在手机上可以随时观看,随时学习。2016年学校启动“易课堂”升级版,推出思政课易班教学云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推出精心制作的思政课知识拓展系列微视频,上传最新、最权威的教学资源,发布思政课的自动测试题库等,运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为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教学提供支撑。

据悉,学校启动制定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在部分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中试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例如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专业课《中国服装艺术史》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从传统服饰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借鉴等维度向学生展现传统服饰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又如,特别面向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对外交流中能够更加自觉和自信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经验;再如,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服务运作管理》在服务需求与技术方案之间加入对中国特色电子商务环境的介绍,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背后的创新动力和文化力量……

朱民表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线下课堂”到“网上易班”,这对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所强调的“专业教师虽然各自的学科领域不同,但育人要求是一致的,要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之中”,只有每一位教师都能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守渠人”,做到守渠有责、守渠尽责,才能真正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党办、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部门负责同志一同聆听课程。

视频: 摄影:吴彦 撰写:陈前 信息员:陈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