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充分依托我校纺织专业学科特色,校团委在以“青春喜迎十九大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设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与“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项”实践活动。我校学子积极组队参加专项实践,共计68支队伍相继奔赴全国17余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与“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项”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实践活动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校团委共同组织,旨在通过此专项实践,聚集青年学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引导青年学子不断探求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同时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所学知识、自身所长,传递青春正能量。
爱国教育:聚焦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聚焦高校思政教育,砥砺青年爱国之志”人文学院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调研实践团以当代大学生所受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为研究要点,从高校大学生对待思政课程的态度及高校思政教师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走访上海市杨浦大学城、闵行大学城、松江大学城、南汇大学城和奉贤大学城五所大学城区,覆盖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力求对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现状进行全方位调研。此外,实践团还访谈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各高校从事思政教育专家学者、学生辅导员,就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现状等提出咨询意见,以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培育践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
(实践团采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课老师)
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赴陕西传校校国护情,扬东华人灼灼爱国心”东华大学国旗护卫队赴陕西省西安市实践团,通过与西北各高校合编训练、开展导师座谈,完善两校国护队的招新方式、列队训练和奖惩措施等各方面内容,以期通过开启“陕沪两地‘国护走廊’夏令营项目”,使得陕沪两地高校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促进双方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方面得到更好地学习交流,从而服务于我校红色教育科普和意识教育,提升我校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
(东华大学国旗护卫队赴陕西省西安市实践团举行升旗仪式)
敬业精神:复刻东华时光档案
“时光迢迢如流水,东华故事映我心”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市“东华时光档案”实践团,旨在挖掘东华时光中的点滴历史,用口述史记录东华故事、传承东华精神、创新校史育人方式。通过采访“蒙泰丝”项目研究者陈彦模教授,以及“HYF航天卫生材料系列产品“研究人袁琴华教授,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东华人的蒙学善问,泰定求真和拼搏的爱国敬业精神,以最生动直观的文字传递给大众,培养属于带有鲜明东华人特色的文化精神。
(实践团成员合影)
此次,全校共立项23支实践团队。各专项实践团分别从宣扬爱国主义教育与情怀、聚焦新时代爱岗就业风尚、服务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调研海防建设现状、关注传统木刻技艺传承等方面,结合专业特色,贴近社会需求,聚焦国情、民情、社情,实际开展调研。其中,材料学院“聚焦敬业新风气,践行核心价值观“赴成都社会实践调研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敬业’”展开系列实践调研;机械学院“发扬阅读之风,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团则聚焦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群阅读现状的调研,鼓励人们重拾阅读之风、弘扬优秀传统;而理学院赴安徽金寨爱心志愿支教实践团已经是第十二年来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身边,用东华学子的爱心、热心和责任心,关爱当地的留守儿童。
(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实践团队风采集锦)
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项
该实践专项以“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开展立项,号召实践团队深入“一带一路”沿线纺织文化技艺发源地及主题博物馆、展览馆、纺织企业,通过开展调研实践,保护和深掘优秀传统纺织服饰文化,服务与开拓服饰文化经济,传承和创新传统服饰纺织印染工艺技术,使其恢复生机、推陈出新,助力纺织文化、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扶贫攻坚:服饰创新共建小康
“赴疆寻纺织瑰宝,扶贫添传承砖瓦”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州实践团,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践团围绕“挖掘丝路文化,寻根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探寻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服饰,走访调研当地居民、政府、相关纺织企业及纺织合作社,着力挖掘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民族服饰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此外,实践团还依托计算机专业特色,与当地政府、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寻访丝路人物和丝路故事,商讨“纺织服饰互联网+”新模式,提出“以纺织服饰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新思路,助力当地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心共筑经济发展的新面貌和新成就。
(计算机学院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州实践团开展系列活动集锦)
技术创新:升级非遗“蓝染”产业
“实践传承蓝染技艺,创新升级非遗产业”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赴江浙实践团,积极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新计划要求》,着力探寻蓝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团参与“BMW中国文化之旅”,切实了解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与制作方法;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对话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结合化工专业知识,依托染整工程实验技术,实现传统蓝印花布的产品创新升级。实践团联合企业、盟结高校、协同传承人,通过生产性保护,让蓝印花布制作这一古老而又珍贵的传统服饰技艺得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此外,实践团联动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江浙沪一带“染整化工生态圈”,联合江浙沪高校染整、化工研究生,力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纺织服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践队员在BWM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学习课程留影留念)
非遗保护:各方联动共话黎锦发展
“赴海之明珠琼之涯,寻国之瑰宝黎锦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赴海南黎锦探索传承实践团,依托学科优势,聚焦纺织非遗,承沿黄道婆古迹,深入海南黎锦发源地,探寻黎锦传承发展史,联动政府,参观文化企业、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拜访专家学者、会面电商、从农村织锦家庭到公司合作社,从黎族自然保护村落到博物馆,学习中国最古老棉纺织品的制作工艺,调研黎锦市场发展前景,助力非遗的保护和市场化发展。
(实践团成员学习黎锦织造)
此次,全校共有45支专项团队参与立项答辩,校级立项并给予资助团队20支。实践团分别前往新疆、江苏、四川、内蒙、云南、贵州、海南、陕西、山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包括苏绣、顾绣、蜀绣、黎锦、云锦、京绣、马尾绣等在内的十余项纺织刺绣技艺调研,并探访调研包括蒙古族、哈萨克族、苗族、彝族、摩梭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真正在实践中加深对纺织服饰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用所学知识助力服饰创新与发展。其中,服装学院“山西古迹十四日寻访,服饰再现五千年文明”纺织服饰考古调研实践团的成员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来到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古迹,在历史遗迹中调研考察传统服饰的发展印记,从而引发新的学术思考;管理学院“邂逅云锦之美,传承中华之博”实践团成员则来到江苏省南京市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锦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云锦的开发和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环境学院“窥得露香园,妙手绣中华”实践团从起源于松江的传统技艺——顾绣入手,通过与非遗传承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实地参观、现场调研等方式,在更加了解顾绣技艺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上海之根——“松江”的发展历史;而服装学院“勇为躬行实践者,莫作空头理论家”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实践团则将关注点放在水族特有的刺绣技艺——马尾绣上,通过与当地绣娘的交流,领略少数民族传统纺织技艺的精湛和秀美。
(各传统纺织服饰专项团队实践风采集锦)
同时,校团委与东华大学附属学校加强合作,积极支持东华附校民族服饰礼仪文化教育,共挑选8支实践团在实践过程中为东华附校采集当地传统民族服饰,同时聘请服装学院张顺爱副教授为导师,为实践团成员提供培训和指导建议,助力东华附校民族服饰陈列馆的建设。
此外,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还包括:校团委联合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设立的“东华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体验及调研专项”,旨在鼓励我校同学积极联络实习单位开展职业生涯体验,助力院校就业创业工作;学生处组织开展的“东华大学阳光公益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通过定向招募实践团队,围绕资助政策宣传、公益活动及朋辈关怀三项任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校团委联合招生办公室设立的“情牵母校相约东华——暑期招生宣传专项”实践,旨在鼓励东华学子怀揣对母校、对东华的感恩之情回到母校,进行我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招生政策等方面宣讲,在锻炼社交及策划能力的同时,培养“爱校荣校”的观念。
视频: 摄影:图片由实践团队提供 撰写:穆莉 杨蓉 张晓冬 信息员:吴娅琳 编辑:孙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