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教师节 | 柔肩担千钧,巾帼绘锦绣
——记2016-2017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东华大学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7-09-09发布部门:宣传部

【编者按】又是一年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国家与社会前行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知识与精神火种的人民教师。这个教师节,迎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东风,我们选取了近一年来获得各类荣誉的教师代表,他们中有被学生选为新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有在教学育人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和改革探索的,也有始终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让我们透过他们感受东华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感受人民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东华大学有这样一支科研“国家队”,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纺织印染技术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次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翔教授到现任“队长”阎克路,团队里七成是女性,全国优秀工作者、上海市巾帼文明岗都被她们收入囊中。今年团队又获评2016-2017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这支堪比铿锵玫瑰的团队就是东华大学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染整中心”)。

(染整中心团队合影)

为了那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从2000年成立至今,染整中心一直肩负这样一个使命:提高我国纺织印染技术水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作为国家级染整研究中心,我们要做的事任重道远,要稳扎稳打、攻坚克难,要对得起‘国家队’这个称号!”中心主任阎克路教授这样说道。

污染物排放严重已成为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集体瓶颈,到底什么才是纺织印染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当社会各界都在关注雾霾等环境问题时,染整中心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印染企业技术需求,走进江浙闽鲁粤等印染聚集区亲自“把脉”,在十一五期间就敏锐地聚焦印染行业的发展关键点——“节能低碳”。

“攻克印染难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单靠个人或者单一学科不能解决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态度就是合作,和不同学科交叉,与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合作。”阎教授在带领中心团队时始终强调协同作战,中心科研教师、学院各系专业教师、研究生乃至纺织、材料等其他院系学科的专业教师都是染整中心在进行科研攻坚的重要力量。

每周一的团队例会,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315会议室总是热闹非凡,中心师生们在这交流课题进程和实验数据,开展学术探讨,“一周一会,不仅能了解到中心老师前沿课题进展,还能发挥集体智慧合力解决实验难题。”2013级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业博士生纪柏林告诉记者。

正是这样一支互促共进、拼搏进取、和谐团结的巾帼科研团队,为子孙后代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而脚踏实地地努力着,近五年来,染整中心团队承担的各级各类项目经费近4000万元。这些项目的顺利开展,为我国纺织品高品质化,重点行业低碳发展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中心以“节能低碳”为产业化工程化重点,以量大面广的棉型织物前处理节水关键技术为抓手,成功申报“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之后,中心集中全校全院力量攻关,仅1年半就高质量完成该项目。中心通过“棉型织物节水减排印染新技术”项目成果在合作企业的推广应用,新增经济效益10000 万元。该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相比可实现节水40-50%,节电约30%,节约蒸汽量35.5%,COD排放量下降29.4%。具有的显著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特征,对行业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走南闯北跑工厂做“接地气”的科研

科研也要接地气,染整中心一直把加强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作为目标,始终把产业化作为重头,坚持科研服务实体经济。“实验室里的一个小数点,放大到生产车间,都是数以吨计的污染物,我们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严格严格再严格!”阎克路教授对团队教师们总是这样一遍遍强调。

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对于印染行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产业化是一个繁复过程,在生产中检验和实验,再比对在实验室中的实验结果,不断进行修正、改进,“跑工厂”成为了染整中心老师们的必修课。染整中心团队女教师李戎告诉记者:“在科研工作面前只有专业的态度,没有性别之分。”团队的女科研人员们也经常“走南闯北”,深入工厂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时赶上恶劣天气和条件,女教师也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老师们在辽宁锦州某工厂放样)

谈及有年冬天在辽宁锦州下工厂,团队女教师们记忆犹新。寒冬腊月,年过半百的阎克路教授带着团队的几名老师走进车间,外面冰天雪地,车间里却高达50多度,刚进去没几分钟大伙儿的衣服从里到外全湿透了,许多陪同的当地技术人员都受不了高温跑了出去,阎老师和团队的王建庆、黄劲旭、宋阳、侯爱芹、李戎老师依旧坚守在高温中、在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中现场调试、不断改进,且一呆就是好几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前的生产实际中工厂里一袋袋烧碱往里倒却还是达不到效果,阎老师团队通过反复精准实验最终解决了难题,在场的工人师傅用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说:“啥叫科学技术,我今天总算是知道啦!”

巾帼臂膀扛起科研和家庭两个担子

多年来,染整中心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以对中国染整事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在平凡的科研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默默奉献。日常工作中,女老师们发扬“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教学、实验室管理中。

科研和家庭这两个担子都不轻,尤其对于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摆正两者的位置就需要选择和放弃。繁重的科研工作对染整中心老师们的家庭生活或多或少地带来影响。团队侯爱芹老师的孩子面临高考,因为科研需要经常出差,陪伴孩子的时间只能压缩再压缩。团队青年女教师胡春艳老师年幼的孩子生病发烧却赶上去北京进行项目答辩,分身乏术,只能让远在新疆的父母赶过来帮忙……这些困难在这个以女性为主的团队中并不少见。多年来,染整中心的女科研人员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给了科研工作和培育学生。“可以说,一年里和同事们在一起加班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要多。”李戎老师如是说。

团队老师们几乎每个月都要下厂,一去就是一周左右,吃住都在厂里。有时面临突发的家庭要事急事,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补台”已经成为了常事。如果说染整中心是个小家庭,那么加上背后默默支持的家属们就组成了温暖的大家庭。团队里老中青年教师各年龄层都有覆盖,前辈们的“带娃经”“生活经”都成了团队工作之余交流的话题,阎老师经常带着女教师们话家常、聊经验,有时团队女老师出差就会把孩子放在同事家里代为照管,生病了除家人之外也是第一时间向染整中心的“家人”寻求帮助,大家总是会义无反顾伸出援手。

用对科研的热爱、无私的奉献以及独有的细心严谨扛起了科研和家庭两个担子,有困难大家忙,有难题集体上,这样一个友爱的大家庭不仅为一个个小家庭注入了关爱和温暖,也让每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在岗位上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实、更远。


柔肩担千钧,巾帼多英雄。当城市的夜空点亮万家灯火,这支女性撑起半边天的科研团队和千万科研工作者一样仍还废寝忘食地坚守在科研一线,我们从实验室夜晚的灯光中能看到她们对事业的坚守和执着,对纺织印染行业,对接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绿色工业的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正如阎克路教授送给青年人的嘱托所言:“印染工业节能减排这条路好比愚公移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不能仅局限在实验室里写文章,要迎合当前国家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视频: 摄影:王宇 部分由中心老师提供 撰写:王宇 朱一超 信息员:王宇 编辑: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