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新华网等] 海归教授援疆“七年之爱”邱夷平带队扶持新疆纺织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7-12-12发布部门:宣传部

1.[光明网]“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为新疆纺织产业贡献智慧

2017年暑假,东华大学的师生们又“熟门熟路”来到了新疆,为新疆地区的纺织产业发展再出一份力。自2011年开始,这已经成为东华纺织人与新疆的一份暑期约定。

这个暑假,东华大学还邀请了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台湾亚洲大学等全国12所纺织院校的师生一起赴约,18位专业带队老师和103名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参与,“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实力强大。他们深入新疆基层纺织企业和棉花主产区,以调研、授课和研讨会等形式将展开智力援疆,切实助力新疆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

在塔里木大学举行开团仪式,参观三五九旅纪念馆、上海知青纪念林,在兵团棉田参加棉花打顶,开展沙漠拓展等活动,接受屯垦戍边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援疆团”的传统项目,今年也不例外。

东华大学特聘教授、“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总指挥邱夷平老师说:“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这是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援疆团’了解先辈们农垦戍边、艰苦奋斗的历程,感悟三五九旅文化,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和奉献边疆的情怀”。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生、“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团长刘凡茜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援疆团’活动不仅是专业技术的传递,也是我们团员的一次心灵洗礼。”

荡涤了心灵,增添了干劲:针对莎车地区服装厂多的实际,伊宁小分队积极备课,除了讲述基础理论知识,还在工厂为少数民族员工们进行了现场电脑平缝机车缝的教学,受到了工厂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而阿拉尔、阿瓦提、石河子小分队也为阿克苏纤检局、新疆鲁泰、洁丽雅、溢达、如意等公司带来了针对性的授课。经统计,本次“援疆团”授课分队在短短12天的时间里合计培训人数达3048人次,讲授44节课程,授课时长49.5小时,是去年培训人数的近3倍。

“一带一路”倡议让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有资源优势,但新疆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奇缺,基层干部和企业骨干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不足,阻碍着产业的发展。

“援疆团”社会实践始终秉承的原则就是“调研找问题,培训有针对,破解真难题”。7月15日,“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合作的20支调研小分队陆续从阿克苏出发,分赴喀什、和田、克州、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等15个地州市,进行新疆全区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普查。

12天中,“援疆团”成员调研走访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撰写调研报告21份,并将协助纤检局完成新疆全区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整体调研报告,上交给上级相关部门,为国家制定促进新疆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重要参考。

上海环东华时尚创意中心主任韩哲宇从调研中激发出这样的思路: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要瞄准周边的中亚、南亚国家甚至西亚和欧洲的文化审美和经济特点,通过深入细致的历史文化挖掘、市场调研、设计开发才能进一步推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向时尚化、智能化、特色化发展。

(来源:光明网2017年8月2日记者:潘兴彪)


2.[新华网]东华大学教授邱夷平第七次援疆之旅随行记

邱夷平在塔里木大学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阿克苏小分队遥祝邱 dada 生日快乐!”“我们在喀什,生日快乐邱dada!”从和田到克州,从库尔勒到伊宁,“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实践团小伙伴,纷纷拉起各自队旗,从不同实践点发来手机视频,共祝这位实践团总指挥、东华大学特聘教授,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邱夷平生日快乐。

dada,在维吾尔语中,是爸爸的意思。蛋糕上简单插着3支蜡烛,学生团长刘凡茜子说:“邱老师没有孩子,我们就是他的孩子。”说话间,素来幽默的邱夷平,慢慢摘下眼镜,快速抹下泪水。

这是今年7月17日,在新疆铁门关市的一幕。

62岁的邱夷平,自2011年起,每个暑假都带着一拨以研究生为主的团队,来到这个盛产棉花和羊毛的地方,踏遍天山南北,扶持新疆纺织业的发展。今年,他更是组织起国内12所纺织名校120余名师生,接受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委托,分派21支队伍,覆盖十多个地州市,展开全产业链调研。

我不知他许下什么愿望,反正学生们已很快将蛋糕抹在他脸上,唱起那首《我们新疆好地方》……7年了,每年都是生日前后来到这第二故乡。

7月15日,和田地区,浮尘

从未停下的脚步

和田到莎车,T9528次,硬座02车厢。行李架间拉着横幅:“民族团结一家亲号”开行百日。

48岁时,邱夷平选择离开工作7年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回国投身教研。

有一次,纺织学院一位副院长感叹:“现在小孩子,恐怕没人肯坐一个星期的硬座车来这儿。”邱夷平说“愿意打赌”,相信仍会有人像当年10万上海知青那样援疆。他立马拿出笔记本电脑和上网卡,在博文中振“笔”一呼,果然得到百多人响应。经过面试选拔,他组织起第一支志愿者组成的纺织援疆团,真的坐了40多小时火车,从上海、乌鲁木齐到阿克苏4000多公里,一共跑了46家厂子。

这次,邱夷平又跟我说起,上火车前在和田市走访的最后一家厂——塔瓦如克地毯厂,厂里装备着半自动织机,比当地全手工织毯先进些,并保留着手工毛毯的感觉。不过,厂长乃比江焦虑着,半自动机器一旦精心设计、手动调好花样,只有做20件以上的产品才保本,而他们的单品销量未必那么大。

“你看到吗,他们厂里不少工人都改做袜子了。”邱夷平不无忧虑,思考着回去怎么开发计算机程序,让自动化机器的个性定制变得高效快捷低成本。

邱夷平的援疆团几乎每年拿到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奖,不止一次摘得“知行杯”一等奖,至少获过“三下乡”“青春公益·美丽中国”“一带一路”等实践活动的国家级优秀团队荣誉,而他卸任东华纺院院长3年来,依然没有停止援疆脚步。

7月16日,莎车县,多云

“你是来新疆的知青吗”

“绿色、绿色……”“红色、红色……”二楼大平层传来阵阵诵读声,300多名身着迷彩工装的维吾尔族新员工,在一名通晓汉语的班组长领读下,齐声复读各种颜色单词,对照着缝纫台上的双语笔记。

这里是上海援建莎车服装针织产业园标准化厂房,邱夷平团队所在的是首家入驻企业新疆瑞博服饰公司。

 面对现代化装备和零基础员工,邱夷平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早已请泉州师范学院专业教师崔丽娜备好入门课。“看见红色,你们想到什么?”崔老师指着瓶装水的红色包装问。经过翻译,工人们纷纷回答“婚礼、国旗、辣椒……”大家都笑了,这正是服装色彩设计和搭配的基本感觉。

赴疆上课,先要做足功课。邱夷平指导全团师生研究自治区纺织服装支柱产业新政,如数家珍。2017年,全疆力促纺织工业增长50%,并新增就业10万人。

这家新厂,也是邱夷平的产学研合作伙伴、星博集团负责人韩凤波一年多来从北疆到南疆开设的第10家厂。应日新月异之变,邱夷平此番带队分赴各地的重要任务,正是摸清全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家底,“到底多大企业进来、产能如何、质量怎样,必须有的放矢施策、面向未来振兴”。

“你是来新疆的知青吗?”在开往下一站喀什市的绿皮车上,维吾尔老乡聊着聊着问起邱夷平,“怎么啥都知道,路边长的麻都认得?”教授大笑,“我那么老,还算知青?”

7月13日,阿拉尔市,晴

“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刚在“沙漠大学”塔里木大学会师的百人团,就被邱夷平拉到一处弃用营地,挖地三尺的“地窝子”前。烈日狂沙下,他指着木头牌坊上“屯垦戍边”字样,告诉列队团员们:这些还是条件比较好的地窝子,原来的天窗哪有玻璃啊!

 这就是援疆团的第一课。邱夷平这个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不仅带他们采样千亩棉田中的长绒棉,也带他们走进屯垦纪念馆。赴疆之前,邱夷平要求近40名团员每周3次体能训练,男女生分别绕松江校园三圈和两圈,练了一个多月,最后考核各约9000米和6000米达标。

各地纺织学科排名靠前的几大高校,录取率也可谓“十里挑一”。邱夷平说,来这的都是“六有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智商、有情商、有颜值、有肚量。他笑了笑补充道:搞纺织服装,一定要会审美;同时要大度大胆能吃、身体棒。

为新疆纺织留下人才,也植入技术,乃长远之计。身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邱夷平还拉来同窗校友——浙江理工教授王际平一起援疆,为塔大做报告。邱夷平每到一处,有机会便介绍王教授的“硅基非水介质染色关键技术”。“节水90%,还零排放,”在他眼中,这种颠覆性的绿色印染技术,可在高起点上解决新疆纺织跨越式发展的生态环保可持续。

经天纬地援疆业,跋山涉水丝路情。邱夷平说,别人是“七年之痒”,他是“七年之爱”,“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来源:新华网 2017年08月28日)


3.[中新网]2017年“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传承“当代愚公”精神

上世纪60年代,10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美丽的边疆大地,为新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样,2011年至今,七年如一日,东华大学坚持的专业援疆活动比盛夏的大漠更有温度。一届又一届的参与者坚守着内心的“执拗”,为新疆地区的纺织产业发展贡献了东华纺织人的一份力量,传承着“当代愚公”精神。

2017年的暑期“援疆”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进一步扩大,参与单位也由单一、地域化向多向、全国化发展。今年“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以下简称“援疆团”)由东华大学发起,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台湾亚洲大学等全国12所纺织院校的18位专业带队老师和103名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参与。他们深入新疆基层纺织企业和棉花主产区,以调研、授课和研讨会等形式将展开智力援疆,切实助力新疆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援疆团”七年“不痒”,变的是“愚公”的队伍星火燎原,不变的是纺织人的锲而不舍的“当代愚公”精神。

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争做当代“愚公”

“援疆团”每年都会来到塔里木大学所在地阿拉尔举行开团仪式,参观三五九旅纪念馆、上海知青纪念林,在兵团棉田参加棉花打顶,开展沙漠拓展等活动,接受屯垦戍边革命传统教育。7月13日,“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全体师生来到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参观学习。纪念馆讲解员带领师生们参观了纪念馆,并介绍了三五九旅精神的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奋斗、迎难而上。”

东华大学特聘教授、“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总指挥邱夷平老师谈到纺织“援疆团”的源起:“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这是七年前我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七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九零后’大学生给了我肯定又坚实的回答”。他说:“我们的‘援疆团’就是要践行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讲话精神,了解先辈们农垦戍边、艰苦奋斗的历程,感悟三五九旅文化,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和奉献边疆的情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生、“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团长刘凡茜子在参观结束后谈到:“‘援疆团’活动不仅是专业技术的传递,也是我们团员的一次心灵洗礼,这样的影响是良性双向的,给了我们‘90后’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了解到莎车地区主要是服装厂后,伊宁小分队学习服装专业的张浣洁同学和陈倩云同学积极备课,除了讲述基础理论知识,还在工厂为少数民族员工们进行了现场电脑平缝机车缝的教学,受到了工厂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而阿拉尔、阿瓦提、石河子小分队也为阿克苏纤检局、新疆鲁泰、洁丽雅、溢达、如意等公司带来了针对性的授课。经统计,本次“援疆团”授课分队在短短12天的时间里合计培训人数达3048人次,讲授44节课程,授课时长49.5小时,是去年培训人数的近3倍。

事实上,在援疆团的小分队中有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这样融合在一起备课、上课、评课的机会在学校里也比较少,但在新疆实践的日子里,各分队的队员们面对不同的受培训对象,经常在一起熬夜备课,及时调整修改幻灯片的内容及讲座的难易程度。虽然辛苦,却让整个团队的成员充满成就感。“我们所学的知识,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和团队的小伙伴一起成长,我也觉得很高兴。”“援疆团”的维吾尔族伊拉同学说。

服务地方授之以渔实事求是解难题

“一带一路”倡议让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指出,“新疆要支持援疆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新疆做大做强,实现企业发展和带动当地就业双赢。”同时,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有资源优势,但新疆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奇缺,基层干部和企业骨干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不足,阻碍着产业的发展。

邱夷平教授谈到“援疆团”社会实践始终秉承的原则就是“调研找问题,培训有针对,破解真难题”。他们始终对接当地政府、企业的需求,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7月15日,“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合作的20支调研小分队陆续从阿克苏出发,分赴喀什、和田、克州、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等15个地州市,进行新疆全区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普查。

此次调研是根据自治区《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实施质量强区战略2017年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新质量强区办[2017]11号)工作安排和2017年全区纤检工作要求,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委托“援疆团”赴全疆15个地州市开展新疆全区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普查摸底建档工作,并签订合作协议。本次核查工作从7月14日开始至25日结束,共计12天,“援疆团”成员调研走访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撰写调研报告21份,并将协助纤检局完成新疆全区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整体调研报告,上交给上级相关部门,为国家制定促进新疆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重要参考。

上海环东华时尚创意中心主任韩哲宇对记者说:“我们国家纺织服装出口的传统是‘向东看’,东部沿海地区对接海外市场,新疆更多是作为提供原材料,劳动力和粗加工的‘大后方’;其实可以‘向西看’,新疆多民族交融,与周边国家文化相近,纺织服装业更应该充分发挥新疆的地缘优势和门户作用,东部则成为技术‘大后方’和创意策源地”。他认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要瞄准周边的中亚、南亚国家甚至西亚和欧洲的文化审美和经济特点,通过深入细致的历史文化挖掘、市场调研、设计开发才能进一步推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向时尚化、智能化、特色化发展。

(来源:中新网2017年07月28日 记者:许婧)


4.[解放日报] 海归教授援疆“七年之爱”邱夷平带队扶持新疆纺织业发展

援疆团学子为邱夷平(左一)过62岁生日

  “阿克苏小分队遥祝邱dada生日快乐!”“我们在喀什,生日快乐邱dada!”从和田到克州,从库尔勒到伊宁,“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实践团小伙伴,纷纷拉起各自队旗,从不同实践点发来手机视频,共祝这位实践团总指挥、东华大学特聘教授,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邱夷平生日快乐。

dada,在维吾尔语中,是爸爸的意思。蛋糕上简单插着3支蜡烛,学生团长刘凡茜子说:“邱老师没有孩子,我们就是他的孩子。”说话间,素来幽默的邱夷平,慢慢摘下眼镜,快速抹下泪水。

这是今年7月17日,在新疆铁门关市的一幕。

62岁的邱夷平,自2011年起,每个暑假都带着一拨以研究生为主的团队,来到这个盛产棉花和羊毛的地方,踏遍天山南北,扶持新疆纺织业的发展。今年,他更是组织起国内12所纺织名校120余名师生,接受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委托,分派21支队伍,覆盖十多个地州市,展开全产业链调研。

我不知他许下什么愿望,反正学生们已很快将蛋糕抹在他脸上,唱起那首《我们新疆好地方》……7年了,每年都是生日前后来到这第二故乡。

7月15日,和田地区,浮尘

从未停下的脚步

和田到莎车,T9528次,硬座02车厢。行李架间拉着横幅:“民族团结一家亲号”开行百日。

48岁时,邱夷平选择离开工作7年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回国投身教研。

有一次,纺织学院一位副院长感叹:“现在小孩子,恐怕没人肯坐一个星期的硬座车来这儿。”邱夷平说“愿意打赌”,相信仍会有人像当年10万上海知青那样援疆。他立马拿出笔记本电脑和上网卡,在博文中振“笔”一呼,果然得到百多人响应。经过面试选拔,他组织起第一支志愿者组成的纺织援疆团,真的坐了40多小时火车,从上海、乌鲁木齐到阿克苏4000多公里,一共跑了46家厂子。

这次,邱夷平又跟我说起,上火车前在和田市走访的最后一家厂——塔瓦如克地毯厂,厂里装备着半自动织机,比当地全手工织毯先进些,并保留着手工毛毯的感觉。不过,厂长乃比江焦虑着,半自动机器一旦精心设计、手动调好花样,只有做20件以上的产品才保本,而他们的单品销量未必那么大。

“你看到吗,他们厂里不少工人都改做袜子了。”邱夷平不无忧虑,思考着回去怎么开发计算机程序,让自动化机器的个性定制变得高效快捷低成本。

邱夷平的援疆团几乎每年拿到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奖,不止一次摘得“知行杯”一等奖,至少获过“三下乡”“青春公益·美丽中国”“一带一路”等实践活动的国家级优秀团队荣誉,而他卸任东华纺院院长3年来,依然没有停止援疆脚步。

7月16日,莎车县,多云

“你是来新疆的知青吗”

“绿色、绿色……”“红色、红色……”二楼大平层传来阵阵诵读声,300多名身着迷彩工装的维吾尔族新员工,在一名通晓汉语的班组长领读下,齐声复读各种颜色单词,对照着缝纫台上的双语笔记。

这里是上海援建莎车服装针织产业园标准化厂房,邱夷平团队所在的是首家入驻企业新疆瑞博服饰公司。

 面对现代化装备和零基础员工,邱夷平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早已请泉州师范学院专业教师崔丽娜备好入门课。“看见红色,你们想到什么?”崔老师指着瓶装水的红色包装问。经过翻译,工人们纷纷回答“婚礼、国旗、辣椒……”大家都笑了,这正是服装色彩设计和搭配的基本感觉。

赴疆上课,先要做足功课。邱夷平指导全团师生研究自治区纺织服装支柱产业新政,如数家珍。2017年,全疆力促纺织工业增长50%,并新增就业10万人。

这家新厂,也是邱夷平的产学研合作伙伴、星博集团负责人韩凤波一年多来从北疆到南疆开设的第10家厂。应日新月异之变,邱夷平此番带队分赴各地的重要任务,正是摸清全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家底,“到底多大企业进来、产能如何、质量怎样,必须有的放矢施策、面向未来振兴”。

“你是来新疆的知青吗?”在开往下一站喀什市的绿皮车上,维吾尔老乡聊着聊着问起邱夷平,“怎么啥都知道,路边长的麻都认得?”教授大笑,“我那么老,还算知青?”

7月13日,阿拉尔市,晴

“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刚在“沙漠大学”塔里木大学会师的百人团,就被邱夷平拉到一处弃用营地,挖地三尺的“地窝子”前。烈日狂沙下,他指着木头牌坊上“屯垦戍边”字样,告诉列队团员们:这些还是条件比较好的地窝子,原来的天窗哪有玻璃啊!

这就是援疆团的第一课。邱夷平这个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不仅带他们采样千亩棉田中的长绒棉,也带他们走进屯垦纪念馆。赴疆之前,邱夷平要求近40名团员每周3次体能训练,男女生分别绕松江校园三圈和两圈,练了一个多月,最后考核各约9000米和6000米达标。

各地纺织学科排名靠前的几大高校,录取率也可谓“十里挑一”。邱夷平说,来这的都是“六有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智商、有情商、有颜值、有肚量。他笑了笑补充道:搞纺织服装,一定要会审美;同时要大度大胆能吃、身体棒。

为新疆纺织留下人才,也植入技术,乃长远之计。身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邱夷平还拉来同窗校友——浙江理工教授王际平一起援疆,为塔大做报告。邱夷平每到一处,有机会便介绍王教授的“硅基非水介质染色关键技术”。“节水90%,还零排放,”在他眼中,这种颠覆性的绿色印染技术,可在高起点上解决新疆纺织跨越式发展的生态环保可持续。

经天纬地援疆业,跋山涉水丝路情。邱夷平说,别人是“七年之痒”,他是“七年之爱”,“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来源:解放日报 2017年8月28日 记者:徐瑞哲)


5.[上观新闻] 万里图文日记:海归教授邱夷平“七上天山”

 7年了,每年都是生日前后来到这第二故乡,“50后”的初心,“90后”的知心。

在南疆过生日的邱夷平与援疆团学子共唱《我们新疆好地方》

“阿克苏小分队遥祝邱dada生日快乐!”“我们在喀什,生日快乐邱dada!”从和田到克州,从库尔勒到伊宁,“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实践团小伙伴,纷纷拉起各自队旗,从不同实践点发来手机视频,共祝这位实践团总指挥、东华大学特聘教授,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邱夷平。

dada,在维吾尔族语言中,是爸爸的意思。蛋糕上简单插着3支蜡烛,学生团长刘凡茜子说:“邱老师没有孩子,我们就是他的孩子。”说话间,素来幽默的邱夷平,慢慢摘下眼镜,快速抹下泪水。

今天62岁的他,2011年起,每个暑假都带着一波研究生为主的团队,来到这个盛产棉花和羊毛的地方,踏遍天山南北,扶持新疆纺织业发展。今年,他更是组织起包括台湾亚洲大学在内的国内12所纺织名校120余名师生,接受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委托,分派21支队伍,覆盖十多个地州市,展开全产业链调研

我不知他许下什么愿望,反正学生们已很快将蛋糕抹在他脸上,唱起那首《我们新疆好地方》……7年了,每年都是生日前后来到这第二故乡,“50后”的初心,“90后”的知心。(摘自7月17日日记,铁门关市,多云间晴)

7月15日,和田地区,浮尘

和田到莎车,T9528次,硬座02车。行李架间拉着横幅:“民族团结一家亲号”开行百日。邻座的维吾尔老乡,可能想不到身边有一个大教授。

而这一切对邱夷平却很自然。他“文革”中当过电工、干过农活,1977年恢复高考,从浙江丝绸工学院本科、美国奥本大学硕士、康奈尔大学博士,到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东华同事常说,邱教授在美18年间还每年委托家人交党费。终于48岁时,邱夷平选择离开工作7年的全球纺织学科一流学府——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与他的研究员太太一起回国投身教研。

那一次,邱夷平一行赴疆考察。纺织学院一位副院长感叹:“现在小孩子,恐怕没人肯坐一个星期的硬座车来这儿。”邱夷平说“愿意打赌”,相信仍会有人像当年10万上海知青那样援疆。他立马拿出笔记本电脑和上网卡,在博文中振“笔”一呼,果然得到百多人响应,有人回复:“想啊想啊!去看看中国最好的棉花!”

经过面试选拔,他组织起第一支志愿者组成的纺织援疆团,真的坐了40多小时火车,从上海、乌鲁木齐到阿克苏4000多公里,一趟跑了46家厂子

这次,邱夷平又跟我说起,上火车前在和田市走访的最后一家厂:塔瓦如克地毯厂。厂里装备着半自动织机,比当地全手工织毯先进些,并保留着手工毛毯的感觉。不过,厂长乃比江焦虑着,半自动机器一旦精心设计、手动调好花样,只有做20件以上的产品才保本,而他们的单品销量未必那么大。

“你看到吗,他们厂里不少工人都改做袜子了。”邱夷平不无忧虑,思考着回去怎么开发计算机程序,让自动化机器的个性定制变得高效快捷低成本。

论奖项,“邱dada”援疆团几乎每年拿到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奖,不止一次摘得“知行杯”一等奖,至少获过“三下乡”“青春公益·美丽中国”“一带一路”等实践活动的国家级优秀团队荣誉,而他卸任东华纺院院长3年来,依然没有停止援疆脚步。

7月16日,莎车县,多云

援疆团为新疆瑞博服饰公司新员工讲授新型缝纫机操作。

“绿色”“绿色”……“红色”“红色”……二楼大平层传来阵阵诵读声,300多名身着迷彩工装的维吾尔族新员工,在一名通晓汉语的班组长领读下,齐声复读各种颜色单词,对照着缝纫台上的双语笔记

这里是上海援建莎车服装针织产业园标准化厂房,规划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邱夷平团队所在的是首家入驻企业新疆瑞博服饰公司。我随机问起21岁的阿迪力,他说之前干的是快递,感觉不太稳定,这次跟着妈妈一起进厂,开始“踩缝纫机”

面对现代化装备和零基础员工,邱夷平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早已请泉州师范学院专业教师崔丽娜备好入门课。“看见红色,你们想到什么?”崔老师指着瓶装水的红色包装问。经过翻译,工人们纷纷回答“婚礼、国旗、辣椒……”同胞们都笑了,这正是服装色彩设计和搭配的基本感觉。同期,来自天津工大、苏州大学等校师生则手把手为缝纫组调试并教授了新型缝纫机具。

援疆团在上海援建莎车服装针织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授课

邱夷平告诉大家,我们作为纺织大国也是强国,全世界有1/4服装在中国生产,新疆服装年产量达8亿件,其中就包括在座师傅们手里诞生的衣服。此时,产业工人们脸上顿时又添了自信和自豪。

赴疆上课,做足功课。邱夷平指导全团师生研究自治区纺织服装支柱产业新政,如数家珍。2017年,全疆力促纺织工业增长50%,并新增就业10万人。

这家新厂,也是邱夷平的产学研合作伙伴、星博集团负责人韩凤波一年多来从北疆到南疆开设的第10家厂。应日新月异之变,邱夷平此番带队分赴各地的重要任务,正是摸清全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家底,“到底多大企业进来、产能如何、质量怎样,必须有的放矢施策、面向未来振兴”

“你是来新疆的知青吗?”在开往下一站喀什市的绿皮车上,维吾尔老乡聊着聊着问起邱夷平,“怎么啥都知道,路边长的麻都认得?”教授大笑,“我那么老,还算知青?”

7月13日,阿拉尔市,晴

邱夷平等援疆团队员与当地企业成员在一起

邱夷平带领小分队穿越沙漠公路从阿克苏直抵和田地区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刚在“沙漠大学”塔里木大学会师的百人团,就被邱夷平拉到一处弃用营地,挖地三尺的“地窝子”前。烈日狂沙下,他指着木头牌坊上红五星旁的“屯垦戍边”字样,告诉列队团员们:这些还是条件比较好的地窝子,原来的天窗哪有玻璃啊!

这就是援疆团的第一课。邱夷平这个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不仅带他们采样千亩棉田中的长绒棉,也带他们走进王震将军“三五九旅”的屯垦纪念馆。赴疆之前,邱夷平就要求东华近40名团员每周3次体能训练,男女生分别绕松江校园三圈和两圈,练了一个多月,最后考核各约9000米和6000米达标。

各地纺织学科排名靠前的几大高校,录取率也可谓“十里挑一”。邱夷平说,来这的都是“六有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智商、有情商、有颜值、有肚量。他笑了笑补充道:搞纺织服装,一定要审美;同时要大度大胆也要能吃,身体棒棒哒。他有些口头禅,常在电话中使用,比如“啥也别说了”“现在‘杀’过去”,有时让“90后”也感觉跟不上他行进的节奏。

援疆团走进位于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农垦纪念馆学习知青精神

在塔里木大学年轻的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陈春晖等人用私家车拉团员们到处调研。其实,她就是援疆团元老成员之一,历经东华—塔大结对的“2+2”学制,如今已从邱夷平门下的纺织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她所属学院的党委书记刘建平说,开辟新专业离不开东华这样的兄弟院校支持,“干成一件事不容易,干到现在更不容易”。同样,邱夷平带教的博士古丽斯坦,也几乎没有落下每一次援疆团。如今这位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副教授,也是自治区教育厅特派东华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指导教师,她把恩师一行请进亲友之家,用家宴、用舞蹈招待上海“娘家人”。

为新疆纺织留下人才,也植入技术,乃长远之计。身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邱夷平还拉来同窗校友——浙江理工教授王际平一起援疆,为塔大做报告。邱夷平每到一处,有机会便介绍王教授的“硅基非水介质染色关键技术”。“节水90%,还零排放,”在他眼中,这种颠覆性的绿色印染技术,可在高起点上解决新疆纺织跨越式发展的生态环保可持续。

经天纬地援疆业,跋山涉水丝路情——邱夷平说,别人是“七年之痒”,他是“七年之爱”,“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当地维吾尔族纺织女工在学习服饰相关名词

(来源:上观新闻 2017年7月26日记者:徐瑞哲)


6.[上海观察]新思政之二|这个“最大班级”用互联网黏住450多万大学生

摘要

易班2015年起开始面向全国高校推广,除申城各级各类学校外,现已覆盖16个省区市的282所高校。

上海高校有一个最大的班:易班。截至2016年底,这个“网班”里,沪上学生实名注册用户逾100万人,日均页面浏览量达数百万次。最新数据显示,开班7年来,易班学生用户增长70余倍,从2009年时的6万多名增至目前的450多万名。在教育部、国信办推动下,易班2015年起开始面向全国高校推广,除申城各级各类学校外,现已覆盖16个省区市的282所高校。

这个班上有什么?这个平台集中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功能,由师生共建共享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站式服务资源,宛如一艘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政和网络文化的互联网“航母”。

“师师”在线:发互联网声音

在学生眼中,邱夷平教授是一位和90后“聊得开”、“玩得来”的50后。来自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邱夷平,是十位“2016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之一。作为海归教授和大龄网民,网络于他是比第一课堂更大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哪里,育人就在哪里。”当人人网在校园风靡一时,邱夷平就上网发表日志,与学生交流,他的空间访问量近12万人次,好友达3500多位,不少日志被转载几百次。

如今易班成为学生们主流网络平台,邱夷平又在新平台上发出能量。从教研心得到时事评论,从为人道理到生活感悟,这些都在邱夷平笔下转化为网言潮语。你会发现他也是个“晒娃狂”,但晒的“娃”全是学生,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就业、升学、出国等等,细致分析、排忧解难。难怪他4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东华获此荣誉最多的老师之一,“这是我最宝贵的荣誉,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

迄今为止,像邱夷平一样,东华全校已有180余名专业教师长期驻点易班,其中教授、博导占七成。同时,学校近百名专职辅导员也活跃在微信、QQ、易班平台,在网上发帖发声。

“没想到我的问题,在凌晨两点还得到了老师的回复......”这名上海海洋大学学生感慨的,并非微信朋友圈的嬉笑私聊,而是易班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关于“资本主义认识”问题的讨论。原来,学校社科部(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基于易班的思政课教改,并在机制上创新突破,出台“易班博文充抵科研论文”规定,将教师在易班上的网络行为纳入工作量,折算科研成果。教师们从被动触网转为我要上网,借助易班开设个人主页,发表时政博文,开展慕课教学,建立师生互动群组.....

董玉来教授是上海海洋大学加入易班后最早在线开博的教师之一,仅一年就在易班发表30万字,如今更在全市高校拥有大量粉丝。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带领的思政教学团队,在之前的学生评教中,得分很少超过80分;而有了易班,如今评分个个都在90分以上。“老师只有一份备课教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通过易班平台,可与学生不间断讨论。”董玉来说。他往往提前一周将下周教案放到易班上,任由学生评说;之后根据意见再行调整,上学生最想听的课。

师生网课:靠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颠覆“我说你听”。作为易班首批试点高校,东华大学依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开通了思政课“易课堂”。在“易班思政微课”栏目,全校最受学生喜爱的思政任课教师授课内容,被重新加工、制作成5到10分钟的系列短视频。

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钱文华老师有20余年教龄,以前他常跟同事们感慨“一代不如一代”:上课时很少有学生提问,不像上世纪90年代,围绕一个问题师生可以争论半天。但跟着年轻教师们用了1年“易课堂”后,钱老师发觉其实年轻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表达问题的方式不同了。

此前,东华易班网就有师生闻名的“秋波系统”,由计算机系黄秋波老师在网络班级——“C语言园地”上率先开发。讲台上下、手机互动——学生向老师提问题、提意见,不必再传“小纸条”;老师发问甚至随堂小测验,也可让学生“秒抢”高分题,计入平时成绩。“90后成长在网络时代,他们更愿意在网上提问,还会针对老师的回帖‘说三道四’。”钱文华说,他现在每天也爱玩手机,因为学生随时会有问题发到易班上,作为思政老师也要跟上时代节奏。

把课堂装进口袋,理学院学生肖立才已是“思政微课”老用户,“一般我都是把还不太懂的知识点标记好,再点开手机看看思政课老师当时是怎么讲的,非常方便。”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介绍,通过“易课堂”云平台和大数据,对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下载教学资源、课上互动数据、课堂作业测试等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不断提升和优化教学效果。

在整个易班上,从《太史令和你聊聊中国节》、《核心价值观系列之教育平等》到《中国发展社会效能指数》等,各校均把一座难求的名师课程制作成易班学院的网络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沈逸老师开设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课程,讲述互联网环境下的国与国关系,引发学子广泛关注。以往一门课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以基本不变。而今,网课时空开放,各学校各年级都能选能听,“如果PPT不改改,马上就被看穿,连课上讲的笑话都要更新,不然学长会跟学弟学妹说:两年前就听过了”。一个网班千百名学生在“用鼠标投票”,上好网课更要老师用好互联网思维。

“生生”不息:传互联网基因

易班主体是学生,数百万人的用户黏性正是基于他们的互联网基因,以及“生生”不息的基因传播规律。“携行望处草含烟,往事惊心谁不怜。此地残垣犹似泣,当时帝国正如眠。一园劫火来方外,四海狂澜侵日边。奇石百年搜已尽,更寻何物补苍天。”这首《乙未夏与诗友同游圆明园分韵得“天”字》的诗作,出自刚拿到水利工程硕士学位的胡江波,他以最高票当选2016全球华语大学生“旧体诗词”的年度诗人。

你可知这项汉语诗歌复兴项目——“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全是大学生在网上发起组织的,易班也是其主要载体。上海交通大学“博闻研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新性地将传统诗歌与新媒体结合办赛,首创文学类比赛网络直播模式,出人意料地收到了全球1560多所大学的2.3万多篇好诗,“这让我们感触诗歌并没有沉睡,传统文化仍深受年轻人喜爱”。2016年,这家研究生为主的工作室又发起全球大学生人像摄影大赛,鼓励学子用相机记录身边的文明行为、精彩时刻和感人瞬间,定格青春风景、分享正能印象,仅活动发布当日的网络浏览量就超过100万人次。

事实上,“博闻研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是上海交大在校院两级培育建设的18家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之一。面对学生这一互联网原生部落,全校秉持着“属地管理、团队运营、底线思维、百花齐放”的理念,先后支持博闻研微、双微、触电视界、仁·闻等工作室,开展了短诗大赛、南洋微评、学生综合测评网、语伴等富有温情的特色活动,繁荣着校园网络文化。

目前,易班网搭建了全国、省级、校际、校内4个层次的网络文化活动创新体系,将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网络化翻译、重构与包装,形成丰富多彩的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每年展开4000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的新一届“校园好声音”,全国31个省份的517所高校学生参与,累计收到音乐作品20634首,其中数百首传递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大学生原创歌曲,总网络投票量超过800万人次,微博微信传播量达5亿次——有诗,有歌,也有远方。

(来源:上海观察 2017年1月4日 记者:徐瑞哲)



视频: 摄影: 撰写:新华社等 信息员:王宇 编辑: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