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网]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面向社会展出(图)——做有思想有创意的青年设计师,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经过四年专业磨炼,今天,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在淮海路红坊创意园区开幕。此次展览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毕业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出,满溢人文关怀的青年设计师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机构、院校专业人士及社区居民现场驻足品评。
艺术设计教育传递思想与价值,创意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时尚前卫的色彩设计、极具风格的视频动画……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品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6个专业近300件毕业设计作品,主题各异,形式纷呈,诠释了设计从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逐步转化为为社会服务提供概念灵感的进步。
“环境设计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改造与农村建设问题。”环境设计系主任王亚明特别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切实服务社会所需,学生黄琳茜作品就是其中典型代表。08年汶川地震后,上万所学校破损倒塌,志愿者们组织搭建帐篷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的课程,但因缺乏稳定的环境和安全的场地,困难重重。黄琳茜针对地震灾后的重建问题,从校舍废墟中,将保留完好的教室家具零件拆解,转化为临时建筑的材料,快速搭建出涵盖45种形态的校舍建筑,来满足不同的学校需求,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希望我的作品能帮助弟弟妹妹们从地震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
产品设计系的毕业设计作品集中在“设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大主题下,展开对上海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学院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如何在设计形式上优化创新,更能通过设计创造人文和商业价值,增进文化理解,提升社会发展”,系主任吴翔教授为学生特设了公共设施的实践实习基地,将毕业课题与纵向项目结合,通过实践来完善设计方案。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雪晴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居民区安装受限的问题,设计了一款社区智能路灯充电桩,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紧急避难指示、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身,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降低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方便物业的统一管理。展览现场,不时有社区居民向阚雪晴询问作品的各种细节情况,小姑娘很是惊喜,“我的作品正在不断优化,希望不久的将来真的会应用于居民社区生活,让大家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一方面,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作为课程基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普通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秀场,实现与社会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社会角色、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深层次培养,增进学生对设计师职业思想与价值的理解,践行大国工匠精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教授说,“学院这一主要的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使用所有的教育资源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
走入社会走向国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展览上还有很多接地气儿的奇思妙想,比如视觉传达系张思佳设计的EATTIG IN POCKET,“‘吃’是一个让我们获得群体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我们基于年轻人对传统美食概念的认知偏差,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和图形设计创造,运用当代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言,营造现代化时尚的氛围,” 张思佳希望通过她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美食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并乐在其中。
“文化内涵是时尚创意的根本,在艺术全球化的当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的融合,培养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的中国时尚创意人才。” 活动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说。
据悉,东华大学2017毕业作品展演周于2017年4月8日至15日期间进行,全方位展现2017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除“惊蛰”主题静态作品展外,7场服装设计作品动态秀及1场原创话剧依次上演,包括“雅莹·东华杯”中日合作毕业生作品秀、2017中国马海毛时装创意设计大赛、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服装设计13级毕业生优秀作品大赛、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创意展示活动服装设计类创意作品展演、第十三届“YKK·东华杯”研究生服装设计大赛和“演·饰”2017届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作品发布、原创话剧《Who Am I?》等。2017年4月12日,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将再次现身上海时装周,其中优秀作品将在6月第二次代表学校赴英国参加第26届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向世界展现中国“时尚之都”建设中大学生设计人才的风采。
“学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强青年设计师职业道德、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把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放在立德树人上”,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大学是高级人才聚集、思想交汇、创意迸出的地方,应主动搭建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桥梁,让师生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传播蕴含着中国价值、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作品。”
(来源:人民网2017年4月10日记者:唐小丽、轩召强)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经过四年专业磨炼, 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在淮海路红坊创意园区开幕。此次展览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毕业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出,满溢人文关怀的青年设计师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机构、院校专业人士及社区居民现场驻足品评。
艺术设计教育传递思想与价值,创意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时尚前卫的色彩设计、极具风格的视频动画……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品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6个专业近300件毕业设计作品,主题各异,形式纷呈,诠释了设计从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逐步转化为为社会服务提供概念灵感的进步。相较以往作品倾向艺术表达,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更具人情味儿,或关注民生所需,或充溢人文情怀,体现了这批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设计师们对于设计师职业道德、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艺术设计教育开始更多地传递思想与价值。
“环境设计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改造与农村建设问题”,环境设计系主任王亚明特别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切实服务社会所需。学生黄琳茜作品就是其中典型代表。08年汶川地震后,上万所学校破损倒塌,志愿者们组织搭建帐篷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的课程,但因缺乏稳定的环境和安全的场地,困难重重。黄琳茜针对地震灾后的重建问题,从校舍废墟中,将保留完好的教室家具零件拆解,转化为临时建筑的材料,快速搭建出涵盖45种形态的校舍建筑,来满足不同的学校需求,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希望我的作品能帮助弟弟妹妹们从地震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
产品设计系的毕业设计作品集中在“设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大主题下,展开对上海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学院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如何在设计形式上优化创新,更能通过设计创造人文和商业价值,增进文化理解,提升社会发展”,系主任吴翔教授为学生特设了公共设施的实践实习基地,将毕业课题与纵向项目结合,通过实践来完善设计方案。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雪晴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居民区安装受限的问题,设计了一款社区智能路灯充电桩,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紧急避难指示、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身,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降低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方便物业的统一管理。展览现场,不时有社区居民向阚雪晴询问作品的各种细节情况,小姑娘很是惊喜,“我的作品正在不断优化,希望不久的将来真的会应用于居民社区生活,让大家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一方面,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作为课程基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普通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秀场,实现与社会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社会角色、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深层次培养,增进学生对设计师职业思想与价值的理解,践行大国工匠精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教授说,“学院这一主要的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使用所有的教育资源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
走入社会走向国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展览上还有很多接地气儿的奇思妙想,比如视觉传达系张思佳设计的EATING IN POCKET,“‘吃’是一个让我们获得群体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我们基于年轻人对传统美食概念的认知偏差,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和图形设计创造,运用当代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言,营造现代化时尚的氛围,” 张思佳希望通过她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美食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并乐在其中。“文化内涵是时尚创意的根本,在艺术全球化的当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的融合,培养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的中国时尚创意人才。” 活动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说。
东华大学2017毕业作品展演周于2017年4月8日至15日期间进行,全方位展现2017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除“惊蛰”主题静态作品展外,7场服装设计作品动态秀及1场原创话剧依次上演,包括“雅莹·东华杯”中日合作毕业生作品秀、2017中国马海毛时装创意设计大赛、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服装设计13级毕业生优秀作品大赛、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创意展示活动服装设计类创意作品展演、第十三届“YKK·东华杯”研究生服装设计大赛和“演·饰”2017届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作品发布、原创话剧《Who Am I?》等。2017年4月12日,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将再次现身上海时装周,其中优秀作品将在6月第二次代表学校赴英国参加第26届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向世界展现中国“时尚之都”建设中大学生设计人才的风采。
东华大学积极推动国际型、实践型、创新型时尚复合人才培养,多渠道跨文化人才培养已是常态,“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学校架设“毕业作品展演”、“环东华时尚周”、“上海时装周”、“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四级进阶通路,让大学校园的新锐设计力量能够走出课堂,经由校园T台走向国际秀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时尚创意也成为中外高校间无阻隔的交流媒介。
“学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强青年设计师职业道德、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把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放在立德树人上”,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教授表示,“大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大学是高级人才聚集、思想交汇、创意迸出的地方,应主动搭建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桥梁,让师生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传播蕴含着中国价值、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作品。”
(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017年4月10日 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段然)
智能充电桩以模型的形式在展览中亮相
智能充电桩运用于生活小区的展示图
应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居民区安装受限的问题,大学生设计的社区智能路灯充电桩,集充电桩、监控录像、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体,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方便物业统一管理。记者是在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上看到的这样的创新作品。在上海淮海路红坊创意园区的作品展,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毕业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的展出。 上海市为推广新能源汽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成为社会热词,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比如由于小区条件限制无法安装充电桩、私拉电线产生安全隐患等,充电桩进入生活小区成为期待解决的问题。东华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雪晴表示:我发现小区内公共设施混乱且功能单一,所以我以路灯为产品载体,集合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照明、路面引导以及小区内智能信息栏等功能,整合了小区内的公共设施,这样不仅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还能统一管理,更加方便居民的生活。 展览现场,不时有社区居民向阚雪晴询问作品的各种细节情况,小姑娘很是惊喜,“我的作品正在不断优化,希望不久的将来会应用于居民社区生活,让大家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记者看到,在这个充电桩是还能看到车位数量指示,显示出左右方位的剩余车位数量,并通过“红”、“绿”表示“车位紧张”、“车位空闲”信息。 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大学是高级人才聚集、思想交汇、创意迸出的地方,应主动搭建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桥梁,让师生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传播蕴含着中国价值、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作品。”
(来源:扬子晚报 2017年4月10日记者:罗晓娜 通讯员:段然)
你一定不会想到一只海豚萌呆的造型背后竟然有一个严肃的学名:儿童输液辅助系统;空气净化器竟能做到“我走TA也走”;社区智能路灯竟能集充电桩、监控录像、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体;一款粉色“龟壳”竟然是“胎儿盔甲”,胎教、检测、防护一体……
在今天的“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上,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毕业生作品向社会展出。记者发现,与以往艺术展不同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竟如此实用,贴近市民生活。
应对雾霾便携式净化器应运而生
展览陈列了有近300件艺术品,然而与寻常艺术品不同的是,这些作品除了赏玩之外,还十分实用,从建筑、居家、环保、母婴等不同领域,解决人类生活问题。
针对市民健康出行,一款智能可穿戴的空气净化器应运而生。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雾霾是目前中国一个无法回避且不可无视的环境问题,然而普通面罩没有过滤装置,戴着外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款接连手掌大小的空气净化器面罩,真正做到空气净化无处不在。机器可以挂脖子也可绑在手臂上。而据介绍,机器内设有的主动呼吸装置既能很好地消除普通口罩带来的闷热潮湿感,更有净化空气功能。同时可以根据周边空气质量自动选择风量大小。另外,使用者也可根据空气质量选择穿戴或脱卸净化器。
针对出行,产品设计专业于茜还专门替孕妇设计了一款“胎儿盔甲”。六块部件由医疗松紧带连接,根据孕妇肚子变化而变化,妥妥地保护不同孕期的大肚子。此外,盔甲还带有实时胎教检测以及遇险报警功能。自此,孕妇再也不用害怕在人群中遭受撞击的风险。
智能路灯充电桩将走进居民小区
上海市为推广新能源汽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成为社会热词,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比如由于小区条件限制无法安装充电桩、私拉电线产生安全隐患等,充电桩进入生活小区成为期待解决的问题。
应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带来的诸多问题,东华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雪晴设计了一款社区智能路灯充电桩,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紧急避难指示、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身,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降低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方便物业的统一管理。她介绍说,之前发现小区内公共设施混乱且功能单一,所以以路灯为产品载体,集合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照明、路面引导以及小区内智能信息栏等功能,整合了小区内的公共设施,这样不仅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还能统一管理,更加方便居民的生活。
展览现场,不时有社区居民向阚雪晴询问作品的各种细节情况,小姑娘很是惊喜,“我的作品正在不断优化,希望不久的将来会应用于居民社区生活,让大家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除此之外,记者还看到,在这个充电桩是还能看到车位数量指示,显示出左右方位的剩余车位数量,并通过“红”、“绿”表示“车位紧张”、“车位空闲”信息。
(来源:周到上海 2017年4月10日 记者:杨天弘)
观众在参观“更具人情味”的校舍设计
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时尚前卫的色彩设计、极具风格的视频动画……,经过四年专业磨炼,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10日在上海红坊创意园区开幕。
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现场。
此次展览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毕业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出,满溢人文关怀的青年设计师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机构、院校专业人士及社区居民现场驻足品评。
当天,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品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6个专业近300件毕业设计作品,主题各异,形式纷呈,诠释了设计从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逐步转化为为社会服务提供概念灵感的进步。
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现场
与以往作品倾向艺术表达相比,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更具人情味儿。比如毕业生黄琳茜就针对地震灾后的重建问题,从校舍废墟中,将保留完好的教室家具零件拆解,转化为临时建筑的材料,快速搭建出涵盖45种形态的校舍建筑,来满足不同的学校需求,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产品设计系的毕业设计作品集中在“设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大主题下,展开对上海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雪晴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居民区安装受限的问题,设计了一款社区智能路灯充电桩,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紧急避难指示、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身,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降低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方便物业的统一管理。
展览上还有很多接地气儿的奇思妙想,比如视觉传达系张思佳设计的EATINGINPOCKET,“‘吃’是一个让我们获得群体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我们基于年轻人对传统美食概念的认知偏差,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和图形设计创造,运用当代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言,营造现代化时尚的氛围,”张思佳希望通过她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美食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并乐在其中。
“文化内涵是时尚创意的根本,在艺术全球化的当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的融合,培养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的中国时尚创意人才。”活动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说。
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教授表示,大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大学是高级人才聚集、思想交汇、创意迸出的地方,应主动搭建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桥梁,让师生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传播蕴含着中国价值、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作品。
据了解,东华大学2017毕业作品展演周于2017年4月8日至15日期间进行,全方位展现2017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除“惊蛰”主题静态作品展外,7场服装设计作品动态秀及1场原创话剧依次上演。4月12日,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将再次现身上海时装周,其中优秀作品将在6月第二次代表学校赴英国参加第26届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向世界展现中国“时尚之都”建设中大学生设计人才的风采。
(来源:中新网2017年4月10日 记者:许婧)
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时尚前卫的色彩设计、极具风格的视频动画……昨天(4月10日),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在淮海路红坊创意园区开幕,近300件满溢人文关怀的毕业设计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机构、院校专业人士及社区居民现场驻足品评。据悉,此次展览也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毕业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出。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300件毕业设计作品分别来自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品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6个专业。它们主题各异,形式纷呈,诠释了设计从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并逐步转化为为社会服务提供概念灵感的进步。相较以往作品倾向艺术表达,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或关注民生所需,或充溢人文情怀,更具人情味也更接地气。
图:开展首日,市民观展
图:开展首日,市民观展
图:开展首日,市民观展
环境设计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改造与农村建设问题,08年汶川地震后,上万所学校破损倒塌,志愿者们组织搭建帐篷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的课程,但因缺乏稳定的环境和安全的场地,困难重重。黄琳茜针对地震灾后的重建问题,从校舍废墟中,将保留完好的教室家具零件拆解,转化为临时建筑的材料,快速搭建出涵盖45种形态的校舍建筑,来满足不同的学校需求,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图:黄琳茜地震后临时校舍设计《37温暖屋》
产品设计系的毕业设计作品集中在"设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大主题下,展开对上海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雪晴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居民区安装受限的问题,设计了一款社区智能路灯充电桩,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紧急避难指示、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身,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降低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方便物业的统一管理。
图:上海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据了解,东华大学2017毕业作品展演周于2017年4月8日至15日期间进行,全方位展现2017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除"惊蛰"主题静态作品展外,7场服装设计作品动态秀及1场原创话剧依次上演,包括"雅莹·东华杯"中日合作毕业生作品秀、2017中国马海毛时装创意设计大赛、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服装设计13级毕业生优秀作品大赛、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创意展示活动服装设计类创意作品展演、第十三届"YKK·东华杯"研究生服装设计大赛和"演·饰"2017届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作品发布、原创话剧《Who Am I?》等。此外,2017年4月12日,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也将再次现身上海时装周,其中优秀作品将在6月第二次代表学校赴英国参加第26届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向世界展现中国"时尚之都"建设中大学生设计人才的风采。
图:《梯填》重庆十八梯街区更新设计
图:《问浮》城市轻修空间设计
图:《气泡》可移动式户外培训环境模式探索
图:NEVER STOP EXPLORING颜色新视角室内应用设计
图:《有间房》家族围合式民居设计
图:《笋相》浙西艺术写生基地
图:可变换市集
图:OPTICAL时尚鞋履设计
图:时尚运动包袋设计
图:《遇见·红楼》
图:《呦呦鹿鸣》
图:仲夏精灵之夜
图:东风四座轿跑外观设计
(来源:上海热线2017年4月11日记者:马逢珏)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经过四年专业磨炼,4月10日,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在淮海路红坊创意园区开幕。此次展览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毕业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出,满溢人文关怀的青年设计师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机构、院校专业人士及社区居民现场驻足品评。
艺术设计教育传递思想与价值,创意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时尚前卫的色彩设计、极具风格的视频动画……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品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6个专业近300件毕业设计作品,主题各异,形式纷呈,诠释了设计从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逐步转化为为社会服务提供概念灵感的进步。相较以往作品倾向艺术表达,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更具人情味儿,或关注民生所需,或充溢人文情怀,体现了这批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设计师们对于设计师职业道德、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艺术设计教育开始更多地传递思想与价值。
“环境设计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改造与农村建设问题”,环境设计系主任王亚明特别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切实服务社会所需。学生黄琳茜作品就是其中典型代表。08年汶川地震后,上万所学校破损倒塌,志愿者们组织搭建帐篷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的课程,但因缺乏稳定的环境和安全的场地,困难重重。黄琳茜针对地震灾后的重建问题,从校舍废墟中,将保留完好的教室家具零件拆解,转化为临时建筑的材料,快速搭建出涵盖45种形态的校舍建筑,来满足不同的学校需求,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希望我的作品能帮助弟弟妹妹们从地震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
产品设计系的毕业设计作品集中在“设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大主题下,展开对上海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学院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如何在设计形式上优化创新,更能通过设计创造人文和商业价值,增进文化理解,提升社会发展”,系主任吴翔教授为学生特设了公共设施的实践实习基地,将毕业课题与纵向项目结合,通过实践来完善设计方案。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雪晴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居民区安装受限的问题,设计了一款社区智能路灯充电桩,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紧急避难指示、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身,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降低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方便物业的统一管理。展览现场,不时有社区居民向阚雪晴询问作品的各种细节情况,小姑娘很是惊喜,“我的作品正在不断优化,希望不久的将来真的会应用于居民社区生活,让大家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一方面,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作为课程基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普通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秀场,实现与社会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社会角色、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深层次培养,增进学生对设计师职业思想与价值的理解,践行大国工匠精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教授说,“学院这一主要的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使用所有的教育资源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
走入社会走向国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展览上还有很多接地气儿的奇思妙想,比如视觉传达系张思佳设计的EATING IN POCKET,“‘吃’是一个让我们获得群体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我们基于年轻人对传统美食概念的认知偏差,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和图形设计创造,运用当代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言,营造现代化时尚的氛围,” 张思佳希望通过她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美食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并乐在其中。“文化内涵是时尚创意的根本,在艺术全球化的当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的融合,培养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的中国时尚创意人才。” 活动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说。
东华大学2017毕业作品展演周于2017年4月8日至15日期间进行,全方位展现2017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除“惊蛰”主题静态作品展外,7场服装设计作品动态秀及1场原创话剧依次上演,向世界展现中国“时尚之都”建设中大学生设计人才的风采。
东华大学积极推动国际型、实践型、创新型时尚复合人才培养,多渠道跨文化人才培养已是常态,“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学校架设“毕业作品展演”、“环东华时尚周”、“上海时装周”、“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四级进阶通路,让大学校园的新锐设计力量能够走出课堂,经由校园T台走向国际秀场。
“学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强青年设计师职业道德、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把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放在立德树人上”,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大学是高级人才聚集、思想交汇、创意迸出的地方,应主动搭建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桥梁,让师生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传播蕴含着中国价值、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作品。”
(来源:科技日报 2017年4月11日 记者:王春 通讯员:段然)
4月10日,2017“惊蛰”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在淮海路红坊创意园区开幕,此次展览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出。现场展出的来自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艺术品设计、产品设计等六个专业,近300件毕业设计作品,主题各异,形式纷呈,诠释了设计从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逐步转化为为社会提供概念灵感的进步。相较以往作品倾向艺术表达,今年的毕业生作品则更具人情味儿,或关注民生所需,或充溢人文情怀。
“研究建筑形态的时候研究出了37种非常可靠牢固的建筑形式,人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需求以及他们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然后重新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一些建筑。同时,我算过了它的建筑力学以及风向力学,确保了它的可行性和落地性,然后选取了非常轻便的铝制材料和木金贴板,所以说这个建筑是非常落地的。”
“我们东华大学毕业生的设计作品从生活角度,安全角度,还有一些人文关怀,包括一些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包括继承部分,都有实用类部分。”
此次为期一周的东华大学2017毕业作品展演中,全方位展现了毕业生们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除“惊蛰”主题静态展外,七场服装设计作品动态秀及一场原创话剧将依次上演。
“应该说今天这场活动不仅仅是反映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同学的一些艺术设计的状态,同时也是展示我们上海,我们国家未来新锐设计师的风采和一些成果,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
据了解,东华大学积极推动国际型、实践型、创新型时尚复合人才培养,多渠道跨文化人才培养已是常态。学校架设毕业作品展演、环东华时尚周、上海时装周、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四级进阶通路,让大学校园的新锐设计力量能够走出课堂,经由学校T台走向国际秀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时尚创意也成为了中外高校间无阻隔的交流媒介。
(来源:SMG长宁台 2017年4月11日 记者:田玲 丁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经过四年专业磨炼,2017“惊蛰”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演于4月8日至15日期间进行,7场服装设计作品动态秀、1场艺术设计作品静态展及1场原创话剧依次上演,来自10个专业的1307件设计作品先后亮相校园内外,全方位展现2017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4月10日,展演开幕式暨优秀毕业生作品静态展在淮海路红坊创意园区举行,此次展览是学院首次集合各专业毕业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出,满溢人文关怀的青年设计师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机构、院校专业人士及社区居民现场驻足品评。 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副校长刘春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国务院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立新,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及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娄永琪等兄弟院校领导,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副会长邵隆图等行业代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比利·李(Billy Lee)等外籍专家,金螳螂集团上海设计院院长范建中先生等企业代表及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院长李俊等莅临活动现场。 校长蒋昌俊宣布展演周活动开幕。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强青年设计师职业道德、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把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放在立德树人上”,蒋昌俊说,大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大学是高级人才聚集、思想交汇、创意迸出的地方,应主动搭建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桥梁,让师生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传播蕴含着中国价值、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作品。
蒋昌俊校长宣布活动开幕
副校长刘春红为开幕式致辞,她对同学们的努力付出和老师们的辛勤指导表示感谢,对前来观展的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此次毕业作品展演周概况。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及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的各项举措。许平教授、外籍导师比利·李、娄永琪教授、邵隆图教授等多角度分享了设计学科教学理念。环境设计系毕业生代表杜言鹏发言谈毕业设计带给自己的成长与收获。
刘春红副校长为活动致辞
艺术设计教育传递思想与价值,创意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时尚前卫的色彩设计、极具风格的视频动画……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品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6个专业近300件毕业设计作品,主题各异,形式纷呈,诠释了设计从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逐步转化为为社会服务提供概念灵感的进步。相较以往作品倾向艺术表达,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更具人情味儿,或关注民生所需,或充溢人文情怀,体现了这批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设计师们对于设计师职业道德、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艺术设计教育开始更多地传递思想与价值。“环境设计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改造与农村建设问题”,环境设计系主任王亚明特别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切实服务社会所需。学生黄琳茜作品就是其中典型代表。08年汶川地震后,上万所学校破损倒塌,志愿者们组织搭建帐篷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的课程,但因缺乏稳定的环境和安全的场地,困难重重。黄琳茜针对地震灾后的重建问题,从校舍废墟中,将保留完好的教室家具零件拆解,转化为临时建筑的材料,快速搭建出涵盖45种形态的校舍建筑,来满足不同的学校需求,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希望我的作品能帮助弟弟妹妹们从地震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产品设计系的毕业设计作品集中在“设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大主题下,展开对上海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学院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如何在设计形式上优化创新,更能通过设计创造人文和商业价值,增进文化理解,提升社会发展”,系主任吴翔教授为学生特设了公共设施的实践实习基地,将毕业课题与纵向项目结合,通过实践来完善设计方案。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雪晴基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居民区安装受限的问题,设计了一款社区智能路灯充电桩,集汽车充电桩、监控录像、紧急避难指示、智能信息栏等功能于一身,减少单个公共设施的占用空间,降低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方便物业的统一管理。展览现场,不时有社区居民向阚雪晴询问作品的各种细节情况,小姑娘很是惊喜,“我的作品正在不断优化,希望不久的将来真的会应用于居民社区生活,让大家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一方面,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作为课程基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普通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秀场,实现与社会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社会角色、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深层次培养,增进学生对设计师职业思想与价值的理解,践行大国工匠精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教授说,“学院这一主要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使用所有的教育资源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
展览现场
走入社会走向国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展览上还有很多接地气儿的奇思妙想,比如视觉传达系张思佳设计的《食代(EATING IN POCKET)》,“‘吃’是一个让我们获得群体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我们基于年轻人对传统美食概念的认知偏差,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和图形设计创造,运用当代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言,营造现代化时尚的氛围,”张思佳希望通过她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美食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并乐在其中。“文化内涵是时尚创意的根本,在艺术全球化的当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的融合,培养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的中国时尚创意人才。”活动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说。 本次2017毕业作品展演周期间,除“惊蛰”主题静态作品展外, “雅莹·东华杯”中日合作毕业生作品秀、2017中国马海毛时装创意设计大赛、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服装设计13级毕业生优秀作品大赛、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创意展示活动服装设计类创意作品展演、第十三届“YKK·东华杯”研究生服装设计大赛和“演·饰”2017届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作品发布、原创话剧《Who Am I?》等将陆续上演。2017年4月12日,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将再次现身上海时装周,其中优秀作品将在6月第二次代表学校赴英国参加第26届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向世界展现中国“时尚之都”建设中大学生设计人才的风采。 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型、实践型、创新型时尚复合人才培养,多渠道跨文化人才培养已是常态,“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学校架设“毕业作品展演”、“环东华时尚周”、“上海时装周”、“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四级进阶通路,让大学校园的新锐设计力量能够走出课堂,经由校园T台走向国际秀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时尚创意也成为中外高校间无阻隔的交流媒介。 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澎湃新闻等众多媒体记者现场采访报道。
出席嘉宾合影
(来源:尚七网 2017年4月12日 记者:尚玉)
视频: 摄影: 撰写:人民网等 信息员:朱一超 编辑: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