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春节前后的40天里是我国铁路运输最繁忙的阶段,这段涉及几亿人口的返乡铁路运输被称为“春运”。2018年,铁路输送预计人次同比增长8.8%,为缓解上海站春运期间客运压力,来自东华大学十二个学院的35名志愿者满怀赤诚,奔赴铁路上海站,站在了春运服务工作一线岗位,为广大旅客贴心服务、答疑解惑,温暖旅客的归乡之路,这已是东华大学学生志愿者服务铁路春运的第六个年头了。
六年来,先后共有175名东华“小甜橙”志愿者用自己的寒假时光,在铁路运输最繁忙的时间段义务服务于铁路上海站。六年来,志愿者小伙伴们不畏严寒、不惧辛劳,清晨迎着朝阳走上志愿服务岗位,夜晚踏着月光回到宿舍,每天来回奔波,光是乘地铁就需要花去近4小时,服务期间“橙员”们总是以温暖的微笑面对归乡的旅客,时光飞逝,“甜橙”的面孔换了一批又一批,“甜橙”精神却如奥运火炬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橙”心依旧:守护归家路
2017年12月15日,东华大学2018春运“小甜橙”志愿者开始正式招募,经过两轮标准化选拔,最终从来自十二个学院百余名报名者中确定了今年的35名“甜橙”志愿者。经过系统培训,2018年2月1日,35名“橙员”抵达铁路上海站,走上自己的志愿服务岗位,正式开始为期两周的铁路春运志愿服务。车站外志愿者岗亭、安检口、扶梯口、候车室……有旅客的地方,就有身穿橙黄色衣服的志愿者在那里守候。
“我们一个小小的帮助可能会很大程度上方便旅客,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季感到一丝温暖,向社会传递一种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在安检口岗位上,来自理学院的志愿者李志宇表示。安检口可能是所有岗位中体力消耗最大的,活动开始以来,安检口的每一位“橙员”坚守岗位,帮助旅客提递行李,及时疏散拥堵旅客,将一件件的行李从安检机上提起、摆好,又俯身去提取下一件行李,就这样耐心地重复着,避免拥堵。
“其实真的是蛮危险的,我盯在这里眼睛都不敢离开。”来自扶梯口的志愿者鲁蕴涵这样说道。每天站在扶梯口,他们的工作是提醒旅客注意安全,引导行李过大、老幼病残孕旅客乘坐直升电梯进站候车;同时扶梯口志愿者要时刻注意扶梯安全,当发生旅客摔倒、行李滑落等事故时可以紧急制动扶梯。春运期间旅客流量大、携带行李多,扶梯事故每天都在发生,扶梯口志愿者的存在切实保障了旅客的人身安全。
一阵寒风吹过,铁路上海站南北广场志愿者岗亭内的志愿者一阵哆嗦,连忙原地抖了抖身子。这是今年新增的志愿者岗位,为还没有进站的旅客及刚刚出站的旅客提供咨询、引导和紧急安全服务。为更好服务旅客,普及铁路知识,东华“小甜橙”团队与铁路上海站共同设计制作了《上海站服务指南》,在“甜橙”岗亭处发放,该指南囊括站区平面图、车站服务介绍、购票服务介绍、携带物品要求、周边交通信息以及六年来“甜橙”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整理的旅客常见问题,实用性非常强,该服务指南一经推出,便受到站点工作人员和旅客的一致好评。
“橙”心服务:暖心回报社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35名“小甜橙”志愿者中有两名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学,这也是自该志愿项目发起以来首次有少数民族同学报名参与。孜娜提同学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能参加此次志愿服务她感到非常得自豪。她表示,自加入东华大学以来,各方面都得到了诸多帮助,国家爱心助学贷款、学校困难生补助、老师的悉心教导、同学热情地鼓励并帮助她顺利进行着自己的学业,她之所以选择加入“小甜橙”志愿服务,就是希望能够用这样的志愿活动来积极回报社会,这是属于她的感恩方式。参与志愿服务以来,她服务于铁路上海站南面入口扶梯口,期间多次及时处理扶梯事故,为旅客答疑解困,帮助行动不便的特殊旅客,成为了南面入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5名“小甜橙”志愿者们带着自己小小的心愿参加此次公益活动,有的是把此次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送给自己;有的是为了在美好的大学时光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传递着爱心,传承着“甜橙”精神。
心系“甜橙”:慰问暖“橙”心
自“小甜橙”志愿活动开展以来,一直受到来自学校各方的支持、鼓励与关心。2月5日,我校学生处处长廖丽金、副处长宋珺前往铁路上海站,与上海站春运党总支书记陈飞、上海站团委书记陈浩、上海站春运志愿者负责人徐欣瑜一起到各个志愿者岗点亲切慰问辛勤工作的志愿者。在与志愿者交流过程中,老师们表示,“甜橙”志愿者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品质值得赞扬,同学们利用假期时光投身社会实践,去了解社会,回报社会,这种精神值得广泛传扬;并寄语志愿者同学们在投身于公益实践活动的同时,更要多思考、多观察,丰富人生阅历,增长服务本领,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
东华大学“小甜橙”团队在六年志愿服务时间里,逐步凝练出“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吃苦耐劳的团队精神与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意识。六年来累计志愿服务超2万小时,2018年预计服务旅客超过50万人次,为铁路上海站春运服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橙色。
摄影:宋雯捷 朱佳丽 陈晓玲 撰写:陈晓玲 宋雯捷 钟德俊 信息员:朱一超 编辑:朱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