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为学生上好每门课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晏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育,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1985年正式踏上讲台,晏老师将满腔热情和心血投入到教学一线中,每年承担近80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这样的工作量几乎是学院每年课时标准的两倍。他说在培养学生这件事上花再多时间都是值得的。从教33年至今,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晏老师每次上课依旧认认真真备课。有时一大早有课,晏老师会在清早6点多就出门,早早赶往松江校区。
(晏老师在办公室指导学生)
“上海中环高架被重型卡车撞了一下‘腰’,同学们,你们觉得纺织品在这里能发挥什么作用?” 在本科生的《产业用纺织品》课堂上,晏老师巧妙地联系社会新闻抛出了产业用纺织品的概念,“产业用纺织品中有一类是土工用纺织品,用它给受伤的高架打上‘补丁’,不仅能够实现加固、防护等作用,还大大延长了工程建设的使用寿命。”而像这样用身边人、身边事作为素材引入课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专业知识,在晏老师的课堂上可谓是“家常便饭”。他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将学生“领进门”,打破了本科生对于纺织概念的狭隘认识,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纺织的大门。
教学是一门平凡的艺术,晏老师不仅用心为学生上好每门课,还潜心在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领域进行钻研,他参与并撰写的“纺织工程大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坚持特色、适应发展、依托优势、充实内涵,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获评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获评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纺织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类似的奖项不胜枚举,但无一不体现了晏老师在专业领域中的思考和研究。
为纺织产业发展培养“接地气”的人才
而今,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纺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传统穿衣织布之外,更能上天入地、治病救人、保家卫国,全面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这也对纺织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晏老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担任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纺织领域工程硕士负责人,多年来专注于纺织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他看来,纺织人才培养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本科生培养要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学习基础课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只有坚实的地基才能造牢固的房子。硕士研究生尤其是纺织工程类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注重应用和创新,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和发展需求,出了校园后要踏踏实实服务社会。而对于博士生的培养则是要站在前沿方向和国际视野上,对接国际对顶尖纺织人才的需求,做前沿领域的创新性探索。
(晏老师和学生在实验室交流)
从教这么多年,晏老师带出来的弟子至今仍有一大批活跃在纺织领域中。现任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杜弟就是其中一位。这个晏老师的得意门生将纺织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独立设计、亲自主持和积极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填补了国家轿车内饰件产品的技术空白,被评为“中国纺织大工匠”,全国获得这项荣誉的仅100余人,奖项含金量极高。看到爱徒在专业领域作出如此好成绩,晏老师尤为欣慰。在他心里,学生取得的成绩就是对他教学工作的最大肯定。
“学术上博学严谨,生活中暖心贴心。”晏老师的硕士生林茹倩告诉记者,晏老师对专业的要求相当严谨,而在生活中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常常会像家长一样跟学生唠叨,“上海的冬天冷要多穿点”“平时有空多锻炼身体”……
为了激励更多优秀学生尽快成才,晏老师还积极为学校、学院筹措各类社会资源。在晏老师的牵线搭桥下,东华大学校友、现任江西抚州新维美染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欧平代表公司向母校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在校设立东华大学新维美励志奖学金,希望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力母校教育事业发展,回馈母校与社会。晏老师还特别挂念在校贫困学生,在校友的支持下,长期资助纺织学院两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每人每年资助金额达1万元。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晏老师秉持着教师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在本职岗位上辛勤付出,以其精彩的人生故事为我们书写了教师的风采。
往期回顾:
视频: 摄影:王宇 撰写:朱一超 信息员:向娟 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