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四史”红色行:走进渔阳里 知史爱国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参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0-06-17发布部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车水马龙的淮海中路上有一条普通的上海石库门弄堂,这条弄堂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作“渔阳里”。如果时光回到上世纪20年代,为什么陈独秀、李汉俊等马克思主义者会穿梭于此?渔阳里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有怎样的关系?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人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第一个团的早期组织,渔阳里对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扩大会议成员携学院新进青年教职工一行,于6月12日来到了淮海中路567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序厅,一行人首先来到俞秀松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的艺术铜雕前,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他们在“五四”精神的洗礼下开始无畏而坚韧的命运探索。序厅的墙壁上赫然列出了渔阳里的三个第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通讯社——中俄通信社。拾级而上,二楼展厅以时间为序,分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外国语学社与渔阳里培育的进步青年”和“从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建立到团一大的召开”四个展区。参观过程中,当看到俞秀松用工整的小楷撰写的《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时,当看到《新青年》在这里编辑、《共产党》月刊在这里创刊时,当看到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接受革命教育的史料时……老师们时而驻足、时而感慨。

学院党委书记孙莉表示,“渔阳里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讲清楚了共青团和共产党的关系,彰显了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和党对一代代青年的殷切期望,百年前这些青年的命运抉择直到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启发。”学院党委委员万燕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些年轻人有了共同信念的引领,才能天南海北走到一起,聚如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同时也启迪了我们当代的知识分子,面向学生传承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承精神!”学院新进青年教师杨斌说,“渔阳里所象征的五四精神,一直是鼓舞我前进和勇于担负建设祖国使命的动力,是我们青年人血脉中的力量,要不忘历史、珍惜现在、发展未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杨斌表示要不懈地将渔阳里的精神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并将这份崇高的理念传递给年轻大学生,令五四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学院新进青年教师戴群说,“在革命青年们的眼神中,带着知识分子的倔强和不屈。他们有着青年学生的热情和理想,这也正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和品质,不忘初心,饮水思源。青年一代应继承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立足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将其发扬光大。”对于青年学子,学院新进青年教师方秀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和尝试,以青年英雄们为榜样,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追求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人生价值。

渔阳里承载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给参观者带来的印象深刻而长远,新时代的新老教师们铭记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一样的教书育人初心,担共同的教育强国使命,征程在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脚下!

视频: 摄影: 撰写:李晓霞 信息员:戴群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