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奋进@2020 | 筑牢战“疫”之盾,潜心教书育人 ——记“全国纺织行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

发布时间:2020-09-08发布部门: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纺织学院

今天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对抗疫英雄进行表彰。而在我们东华校园里,有一位教授在大“疫”面前主动担当,用科研筑牢战“疫”之盾,参与民用口罩国家标准制定,科普科学防疫知识,在上海高校中快速吹响了科研抗疫的“集结号”。

在三尺讲台二十余载,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上不断开拓创新,培养了一大批非织造材料行业的人才。

他就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今年还获评“全国纺织行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开展的2020年“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科研攻关,解防疫技术燃眉之急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口罩、防护服、隔离服等防控物资告急,难题如何破?如何帮助大家科学使用口罩?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快速吹响了助攻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集结号。

疫情发生初期,口罩一度成为短缺资源,企业生产供给跟不上。靳向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一时间内积极主动联系了40余家全国口罩、防护服非织造布制造企业,请求他们尽快提前复工恢复生产,以满足各方对防护口罩、防护材料的迫切需要。同时,团队成员还广泛发动东华大学非织校友会向社会捐赠8000只口罩和60件防护服等防护物资。

其实早在17年前,SARS阴霾刚过,面对我国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低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团队带头人靳向煜就默默给自己立下了“科研军令状”——对此类材料的结构设计、产业化生产工艺等集中攻关。10多年间,该团队先后开发出熔喷超细纤维滤料、医用防护口罩、手术服和防护服、定向导流医用材料、生物质纤维医用敷料、可冲散卫生护理材料、复合导流层材料等系列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及制品,对于长效熔喷改性驻极、SMS复合成固结、高效节能水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已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并推广应用。

为了近一步缓解口罩短缺的难题,靳老师还协助上海护理佳实业公司研究分析口罩防病毒的关键材料——熔喷材料的特性及使用工艺,重新设定了关键工艺参数。在校企联合攻关下,公司在10多天内完成了设备技术改造、产品测试改进等工作,改造出三条口罩垫片流水线,目前的生产速度已达400片/分钟。双方还在对婴幼儿口罩的结构、功能和标准进行优化,以期为开学后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与口罩“国标”制定、编撰专业书籍,捍卫抗疫之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让大众知晓如何“科学防护”尤为重要。及时发声,专业科普,并为生产企业提供专业指导,靳向煜教授团队在行动。

疫情期间,口罩需求剧增,出现了民用口罩企业采标乱、市场监管难、消费者无从辨别等新问题。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牵头起草制定的《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为制止这一乱象提供了权威参考。东华大学是参与标准制定的唯一高校成员,靳向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从此,民用卫生口罩生产有了“国标”,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为市场监管带来依据,也为消费者选用提供了更可靠、便利的参考。

在这一标准基础上,5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委)正式发布《儿童口罩技术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规定了适用于6至14岁儿童用口罩的基本要求、外观质量和测试方法等,儿童口罩不再是成人的缩小版。

在加紧科研攻关的同时,靳向煜还带领团队忙碌在科普宣传一线,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科学日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发声20余次,为大众解答口罩医卫防护问题,普及防护知识,为防疫科普建言献策。靳老师带领团队成员编写了30万字的《战疫之盾——带您走进个人防护非织造材料》一书。该书内容贴近工程技术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可供医务人员、抗疫人员、普通民众及非织造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对医疗机构和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防护用品及材料性能、引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帮助企业确定生产研发方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战疫之盾:带您走进个人防护非织造材料》封面)

 潜心教书育人,科研反哺教学

二十多年来,靳老师始终致力于非织造材料人才培养,在本科教学一线潜心耕耘,主讲《非织造工艺理论》《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学生评教屡获“优秀”。他主编的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非织造学》(第一版至第三版)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主编的纺织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非织造学实验教程》荣获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他先后培养国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120多名,积极探索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名学生、多篇论文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优秀论文。在历届全国大学生非织造专业产品设计大赛中,其培养的学生摘得多个奖项。他身体力行投入后疫情时代的课程思政改革,鼓励青年教师把科技“战疫”故事写入教案,用心打造有温度、有创新的“金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一言一行。

黄晨是靳向煜老师团队里的一名青年教师,从学生时代跟随靳老师学习到毕业留校工作,成为非织造团队的青年骨干成员,他说:“靳老师对纺织行业的热情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国正在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这条路上离不开像靳老师这样潜心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的纺织人!”

“我在大三时选修了非织造专业课,靳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丰富的指导经验,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课上生动有趣的例子将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课后靳老师还会带领我们去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学习,让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学得懂更学得透!”2016级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石艺涵说。

靳向煜说,“科研反哺教学”是创新大学教育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克服教学和科研分立状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相互支撑的关系。2005年以来,靳向煜先后获得上海市育才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一等奖、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从产学研用的专家到国家与家庭的守卫者,靳向煜在服务国计民生中践行着一位教育者科技报国、科研育人的拳拳初心。作为一名老党员,靳老师说,面对疫情,在这场和时间赛跑的战争中每一个人都是守卫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这更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视频: 摄影:图片由靳向煜教授团队提供 撰写:朱一超 信息员:朱一超 编辑:孙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