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师德:教师素质的灵魂—— 一谈铸就高尚师德

发布时间:2020-09-29发布部门:教师工作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教师要做到“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就要志存高远,铸就高尚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古也有之,只是在不同的阶级社会,有其不同的内涵罢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严谨治学,科学育人;热爱学生,以情育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共同育人;敬业乐教、勤业精业,职业育人”。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首先,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其次,它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又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教育是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言传身教,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做好一名合格教师,就应该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崇高的教育目的。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师德由敬业维度、育人维度、师表维度和师风维度构成。敬业维度表示一个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育人维度表示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师表维度表示一个教师为人师表的品行;师风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作风。

(一)师德的敬业维度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动力系统。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其中,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最重要内容。

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理想的层次不同,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只有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也就巨大。他们能够做到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爱岗敬业是践履师德的最基本要求。爱岗敬业不仅体现了爱岗、诚信、尽职、图强、服务社会的崇高师德;而且体现了奉献社会、奉献人生的执著信念;刻苦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概言之,“爱岗敬业”正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用陶行知先生当年的话来说,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不能以待遇对待工作,而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担当起教育、培养后代的社会重任。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关键在于师德,铸就了高尚师德的教师才能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师德的师表维度

师德将通过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现出来。教师对“师德”的践履称“师表”。“师表”表示一个教师为人师表的品行。教师肩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因而社会对教师的品行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是学生学习的模范,也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模范。这就构成师表维度的四个不同层次:规范、垂范、模范、世范。我们平时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书育人的水平与高洁的为人师表的品行。

为人师表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师德的育人维度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因此,教师理应把爱心倾注于整个职业生涯中。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爱作为师德的核心,体现了教师对自身事业和对学生的爱的统一。

“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四)师德的师风维度

师爱必然表现为“师风”。所谓师风,即教育作风。现代教育倡导教育民主作风。教育民主作风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师生人格平等,强调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不把自己看作高于学生一等的人,抛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此,要善于与学生作学术思想的平等切磋,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吸取学生的有益思想,从学生的提问、责疑中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甚至鼓励学生否定自己的意见;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虚心向学生的长处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熟悉学生心理,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同学生交知心朋友,学会用“心”与学生作平等对话,以达到师生的彼此真情理解。

师表、师爱、师风是一个有机整体。师德通过师表、师爱和师风得以体现,师表、师爱和师风是师德的载体,没有师表、师爱和师风,师德就是一句空话;师表、师爱与师风也不可分割,师风是表达师爱的具体途径,师爱是良好师风的根本保证;同样,没有良好的师风,师爱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师表正是师爱和师风的具体体现。

有没有高尚的师德,是区分“教书匠”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根本标志。而师德的铸就,关键在于把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把师德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自觉行为准则,这就实现了从师德向师魂的转化,奠定了师德的人格基础。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五)对师德的适应与超越

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践行,经历了一个从自我的主动适应到自我的主动超越过程。教师对师德的主动适应,是一个道德自律不断提升的过程。道德规范是外在的,道德自律才是内在和根本的。只有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完成道德规范向道德自律的提升,师德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如若仅把师德作为外在的约束,消极地、被动地去“适应”,势必不能真正地适应。

教师对师德的超越,不是把着眼点放在“接受”和“适应”既定的师道规定的水平上,而在于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努力“超越”并善于利用已有的规范,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果说教师对师德的适应,反映了师德的基础规定性,那么,超越就是积极提升这种规定性,意味着教师对师德的适从已由必然走向自由,由顺应走向综合。这是师德最完美、最有价值的归宿。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努力达到这一境界。

师德的超越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师德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是动态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嬗变,教育客体的素质构成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会发生相应调整。这样,为顺应与时俱进的师德要求,教师为师之道就不是对原有教师职业道德的被动适应,而是面对现实,实现自我道德践行的超越,自觉地认识、掌握、扬弃现实客体的限制和制约,把符合现代要求的道德规范融汇在师德中来,增加教师职业道德的含金量,能动地对教育和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对师德的这种主动超越,主要得益于教师自觉养成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追求,即教师赋予教师职业的道德价值。赋予的价值程度越高,教师实施超越的主动性越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学会不断超越自己,成为践行师德的模范。

视频: 摄影: 撰写:贺善侃 信息员:孙庆华 编辑:孙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