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上观新闻:李启汉教了这3个有内涵的词,情景再现中共早期组织如何开办学校

发布时间:2021-05-12发布部门:宣传部

李启汉教了这3个有内涵的词,情景再现中共早期组织如何开办学校

 教育在线 2021-05-12 21:3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谁说‘工字不出头,出头便入土’?”

“欢迎大家来到沪西工人半日学校,今天阿拉想教给大家3个词,6个字。”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党员以及领导过省港大罢工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李启汉1920年在纱厂集中的沪西小沙渡开办学校,主持办学并任教。

在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12日,《星火初燃: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图片展》走进高校,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揭幕。而中共早期组织如何创办第一所工人学校,除了一张校址的旧照之外,还有大学生自导自演,还原了百年前的历史场景。在“李启汉老师”的课上,他教给工友的3个词都是有内涵的词。

【中国+工人+联合】

由中共一大纪念馆、东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星火初燃’图片展”上,展出着包括这所工人学校在内的200余张文物史料图片。有意思的是,东华95后学生党员任泽宇等人正化身“文化课”上的李启汉和工友们,上着一堂特别的革命启蒙课。

李启汉在黑板上写下的第一个词是“中國”。“大家看,口字中间加一竖是‘中’,表示当中、中心的意思;‘國’字外面是个框,说的是国家有国界、边界,里面是个‘或’字,‘或’在古代就是邦国,表达的是用兵器保卫国土的意思。”李启汉话锋一转,“都说有国才有家,今天军阀混战、南北对峙,国不成国,家不成家,多少老百姓饱受战乱困苦、流离失所。所以啊,大家伙儿,要牢牢把‘中國’这两个字装在心里,扛在肩上,有国才有家!”

面对工人“对于国家大事我们普通工人们又能做些什么”的疑问,李启汉写下第二个词:“工人”。谁知一位女工友又说,“小李先生,我在纱厂干活时,听人说:‘工字不出头,出头便入土’,我们工人永无出头之日,我们真的要一直这样被剥削被压迫下去吗?”

“大家看,我们把‘工人’两个字这样合起来写在一起,不就变成一个‘天’字了吗?工人就是天,是顶天立地的。”接着,李启汉写出了教大家的最后一个词,那就是“聯合”。

“这个‘聯’字里面有‘耳’又有‘丝’,说的就是用丝绳把器皿的耳朵连着挂起来,后来就由连接的本义发展出了团结的意思。”李启汉解释着,都是一个纱厂做工的兄弟,就要把一个一个的工人兄弟给联合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才能力量大,才越有力量改变现状,改变我们的命运!”

【内涵词条+内涵手书】

回望当年,沪西遍布纱厂,沪西工人半日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正是纺织工人,因为大批工人生活困苦,缺乏文化知识,又被各种封建帮会所控制,互不团结,这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委派李启汉(1898~1927)开展沪上工人运动,办起了工人学校。

为此,东华大学在前期给新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纺织工人运动的缘起”、思政课教师又在校史馆里讲党史等的实践基础上,此次组织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人文学院“学思先锋”硕士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用情景演绎的形式现场再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第一所工人学校如何授课。如此一来,展览动静结合,观众不仅可以静态学习参观文物史料图片,还能在动态演绎中生动而又深刻感受红色纺织中的革命力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纺织名校,今年建校70年的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还“藏”着与“五卅”运动息息相关的光华大学现存遗址。巧的是,开展前夕,学校收到由老同志家属送来的手抄《中国共产党章程》手稿,并附了一张“为纪念党的百年生日,我花时一月有余,写成总纲,以表心意,托人带上”的字条。原来,书法作者系原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染化科教师、学校离休干部王永堂,今年97岁,党龄72年。这份厚厚的手写章程,分为上下两册,由篆体书法抄写,用鲜艳的橘色纸张装裱封面,棉线也是手工装订,均由王老亲手独立完成。

从内涵词条到内涵手书,“星火初燃”图片展包括3部分内容,分别是“时代呼唤新的革命领导力量”“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酝酿与成立”和“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担当此次展览讲解的,也是主要来自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管理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党员志愿者,由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员为他们开展专业培训。展览从5月12日持续至7月9日。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本文图片来源:东华大学

新闻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67107    

视频: 摄影: 撰写:徐瑞哲 信息员:王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