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我和我的大学 | 吴白林:我的东华岁月

发布时间:2021-07-01发布部门:宣传部

入读华东纺织工学院夜大学

1979年春天恰好是我初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务农10年整。那一年,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新政策,我从当时战云密布的中苏边境黑龙江返回上海。刚回到上海,自然无比喜悦,但下一步该怎么迈自己却一头雾水。置身万物复苏、奋发向上的年代,我终下决心,通过业余读书寻找机会。经过一年文化复习,1980年夏天我考取华东纺织工学院夜大学,开始了5年边工作、边读书的生涯。

初进华纺,觉得还有点神秘,校园被两扇终日紧闭的黑漆大门南北分开,中间隔着一条新华路,大部分时间静悄悄的,偶尔会有车辆驶过的马达轰鸣声。第一堂课,我从延安西路1882号校门走进来,没多大会儿就到了上课地点——北校区尽头紧闭的黑漆大门旁,红墙赤瓦有点年代感的二教一楼阶梯教室。那年月,大学老师在我心目中都学识渊博,具有大师风范,他们既敬业又与人为善。我选择的专业是机械制造,第一次上课前,机械系主任对本系机械制造、纺织机械两个专业新入学的夜大学生“训话”。身材敦实的系主任用浑厚的,带有上海本地口音的普通话跟我们说,你们都是边工作边读书,希望你们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幸运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年代,学校教师又是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锤炼的。面对我们这些基础不是很好学习时间有限的在职学生,老师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教学答卷,学生们大多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5年的学习,大家苦着并快乐着。当时我们每周3个学习单元,星期一、星期三两个晚上6点到9点,星期六下午半天(那时还没有实行一周双休,星期六下午全日制学生没课,空出教室安排我们上课)。学校为我们安排了数十门高质量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还有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大多数任课教师上课时的神采。几十位任课教师中,有的后来还成为我工作中的领导和同事。

服务学校师资管理工作十八年

1984年,我已经在学校夜大学苦读4年,再过一年就能完成学业毕业了。一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后,本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时任学校人事处长)问我是否愿意到学校来做管理工作。当时我还在本市一所中学工作,有这样的机会,当然就答应了。当年10月,我成为了学校一名正式教职工,次年10月被安排到学校人事处师资科工作。巧的是师资科科长正是我的理论力学课老师。科长身材不高,腰背笔挺,操一口无锡腔的上海话,写一手好字,做事细致,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且有原则。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自然会学到很多。当时我国大学教师职称制度恢复后,正在针对其中一些弊端,开展教师职称制度改革。1986年学校获得了副教授审定权。在这之前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中断多年,积压了大量有待晋升教师的材料。之后短短1年多时间,我所经手的教师高级职称材料有百多份。如何简明扼要地反映众多申报人的学术背景和工作成绩,姚汉金老师科长跟我一起讨论、给予指导。经过努力,我们所梳理的教师职称材料对提高职称评审质量,加快评审进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得到了严灏景教授为主任的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后来我们的这种工作方法还进一步推广应用到了上海市高教局的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在学校人事处长达18年的工作中,我见证了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自己的工作能力、思想觉悟在党组织和老师们的培养下,也不断提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记忆中,当时部门领导做人的思想工作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细致入微。记得1990年左右,因为个人方面的一些事情,自己思想上产生了波动。为了解决我的思想问题,党支部书记跟我促膝谈心,处长和科长更是在晚上下班后赶到我远在闸北区老北站附近家里,做我的思想工作。正是这些前辈、领导、老师的尽心尽责,肺腑之言,扫除我思想上的障碍,使我得以轻装上阵。

1987年学校中心大楼前(右起姚汉金、汤桐业、周春麟,左1为作者本人)

转岗学校发展规划处

2003年初,我转岗到学校发展规划处工作,开启了一段新的工作历程。那时学校已经进入教育部部属高校行列,“211工程”建设也已进入到第二期。彼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都要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两个问题,大力推行学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规划”“校园规划”三大规划,高校发展进入到规划引领的新阶段。如果说人事处的工作是点,那么发展规划处的工作就是面,要求全面思考、系统集成。在发展规划处,我与历任处长和谐相处,努力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基础的不足,以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发展规划处几任领导以及后来的分管校领导,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更让我进一步见识了什么叫专业态度、什么叫深思熟虑、什么叫全力以赴,成为我工作中追求的标杆。那些年,为了推进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做好纺织新材料及先进制造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规划、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等工作,我们时常跟各相关学院院长、教授们一起通宵达旦工作。学校延安路校区电工楼二楼小会议室作为大家研究讨论学校和学科发展大计的场地,彻夜通明的灯光中留下了东华奋进者的身影。发展规划处工作10年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在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规划”“校园规划”三大规划制订,各期“211工程”建设管理,“十一五”“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等工作中不懈努力,同时也见证了这一时期学校的学科发展和整体发展。

学校建校70周年之际,回望自己在学校所走过的路,倍感建设“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任务之艰巨。下一个70年,新的征途上希望新一代东华人继续奋发,不断将东华大学推向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

(作者系发展规划处原副处长)

视频: 摄影: 撰写:吴白林 信息员:王宇 编辑:彭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