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光明日报半版: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踔厉奋进

发布时间:2021-10-15发布部门:宣传部

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踔厉奋进

——写在东华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

1951——2021,浦江奔流,弹指七秩。

2021年10月16日,伴随自豪和欣慰,带着感动与祝福,东华迎来这一时刻。

七秩一刻,一刻七秩。这一刻,浓缩七十年东华奋斗历程。这一刻,铺展东华未来奋发图景。

梦想和现实在此转承,奋斗和拼搏在此连接。

邃密群科济时艰

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同脉搏,东华人始终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主动服务国家大局。

新中国伊始,“衣被群生,赡足万类”成为党和人民萦怀心际的夙愿,东华人责无旁贷地扛起了破解“衣弊履空”重任——从纺织工业部重点研究项目“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到“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涤纶长丝高速纺丝机及其纺丝工艺研究”,再到“七五”科技攻关项目“6000米/分涤纶超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翻过一山又一山,登过一峰又一峰,东华人以一以贯之的“行动哲学”,精彩诠释何为历经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自1978年学校研发的空心纤维透析器小型人工肾首次亮相全国科学大会,东华人便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崎岖之路上挥戈跃马——从1990年人工肾透析器新材料及制造技术取得新突破,到2003年防护面料拒液研究获得新发现,从2009年水溶性几丁糖医用制品的研制实现新跨越,到2020年纺织基管道支架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呈现新亮点……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宏大叙事中,东华科研团队一次次用实力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时代的召唤,标定着东华的航向。碳纤维研究事关航空航天等“国之重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成为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东华人秉持一脉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创新精神,1994年成功研制出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铆足愚公移山劲,风雨兼程再向前。东华研究团队接续奋斗,继而一举攻克“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制备先进技术”,打破了国外高性能碳纤维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

2021年6月17日,长征火箭巨焰升腾,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宇航员送上太空,而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的系列专用服装以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舱内用鞋,悉由东华大学研发团队智造。从北斗定位到嫦娥奔月,从天眼巡天到祝融探火,星辰大海的征途,东华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了一座座里程碑。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东华大学在兹念兹。深耕“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实现废水转换为清洁水资源,打造绿色纺织工业。攻克“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用高科技打通纺织产业生态绿色环保之路……同频国家发展之路,“美丽中国”建设的故事中,东华人唱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和声。

1985年以来,东华大学先后斩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近50项;

成功举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组织全球26个国家127所高校参与世界纺织教育大会,组建“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

7个学科入围世界ESI前1%……

与时代同行,与国运相系,在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壮阔历程中,一代代东华人,用定力应对挑战,用奋斗把握机遇,书写了科技报国的炫丽篇章。

滋兰树蕙满庭芳

巍巍东华,七秩星辰,桃李天下,26万余名学子扬爱国情、立强国志、践报国行,在科技前沿中砥柱一方、在基层服务中担当作为、在创业一线中坚守初心,将人生的意义嵌入时代的车轮,将生命的光辉闪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郝建秀,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纺织工业部部长;黄宝妹,首届全国劳动模范,“七一”勋章获得者;周翔、何鸣元、李培根、俞建勇、朱美芳、程正迪等院士……卓荦成群,苍翠成片。一批兴业俊彦、治国英才、学术大家彰显着东华“育栋梁拄长天,兴教育佑乡邦”的卓尔不凡。

大国崛起急觅新知,华夏图强渴盼栋梁。作为新中国“纺织工程师的摇篮”,自建校起东华大学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使命植入肌理。

东华大学在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变化情况,紧密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与时俱进更新育人理念。进入新世纪,学校倡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有效实施“纺织+”多学科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畅通宽口径培养路径。自主建立“互联网+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互联网+实习导航系统”和工厂3D虚拟仿真系统,打通理论实践“两山”通道。顶层设计“1+X”多课堂融通互补的教学体系,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撬动“智能”教育杠杆。匠心建设钱宝钧学院,精心打造“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知识产权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实验班”“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打通复合型人才培养经脉。深入推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有机结合,奏响“三全育人”强音……悉心筑牢的人才培养四梁八柱,拓展了立德树人的“上升阈”——

1990以来荣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透射出作育英才成效斐然;

囊括纺织领域全部8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独领纺织高等教育之风骚;

近三年,毕业生薪资位于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14-21位,自主创业人数312人,学子与名校相较敢争先……

东华人,不仅有知识上的训练,而且有道德的判断、价值的坚守。无论身在何处,他们总是心中有责、眼中有事、手中有活,不断锤炼成为治学、兴业、安邦的擎天一柱,将人生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奋楫逐浪天地宽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960年,东华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1998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0年的砥砺奋进,东华人以自己的勇毅笃行赓续大学之道,把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将一个个荣光书写在历史深处。

回首既往,东华以时间为坐标抵达一个又一个目标,用实干苦干留下一串串积功兴业的足迹。面向未来,东华需汇聚节点动力,在温故中赓续奋斗精神,谱写东华新华章。70年的春华秋实奠定了东华前行的信心和底气,也坚定了东华开拓进取的决心和勇气。锚定全力晋位次、争上游、走前列,奋力打造高等教育“国家队”、科技创新“登山队”、服务社会“先锋队”——站在新的起点上,奋进不屈的东华人将昂扬起赶超争先的气概,抬高目标向高处攀,瞄定目标与强者争,盯住“堵点”“痛点”“弱点”发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共识是通向未来的力量。前路迢迢,走得怎样,要看做得怎样;而做得怎样,终究看是否能不断凝聚和坚持共识。在纷繁涌来的不确定性中,东华大学坚定着确定的方向与姿态,勾勒出“十四五”奋进路径和奋发目标——

持续深化改革,着力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逐步形成以高水平学科建设统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奋力打造成为世界纺织服装领域教育科研的中心,材料、设计等领域教育科研的重镇,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每个时间节点,都不仅让人回想昨天,更让人立足今天、展望明天。桐花万里丹山路,砥砺奋进正当时。站在70年的新起点,相信血管中流淌着“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精神血液的东华人,定能秉持“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实干勇气,谱写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先贤的东华新篇章!

视频: 摄影: 撰写:光明日报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