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93年的团委专职团干部张也,是东华大学“小叶子”队伍的“大管家”,2018年第一届进博会举办时,她还是个正面临毕业的研三学生。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刚刚入职东华大学的她就成为了“小叶子”们的带队老师,一带就是四届。进博这五年,见证了她身份的转变,也让她从一个初出社会的“萌新”成长为一名可以带新人的“前辈”。
连续4年当好“小叶子”的“大管家”
2018年11月,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时,研三面临毕业的张也在忙碌的毕业季中关注着进博会的消息。但当时的她并没想到,那之后的连续4年,自己将会与进博结下紧密的缘分,也成为自己最扎实的职业实践。
2019年7月,张也毕业后顺利入职东华大学团委,接手志愿者工作,一上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第二届进博会的志愿者筹备。那年暑假,刚刚入职的她,以此为起点,经历了几个或大或小的转变——不再是学生,而要成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做一名志愿者,而且要学会统筹安排、管理服务好一个志愿者集体。
作为职场新人,要适应新的工作思维,对张也来说是个挑战。而在学生志愿者工作这块,这位曾在研究生支教团、科技馆志愿服务岗位历练过的“老志愿者”却发现,自己做常规志愿者的经验,并不太适用于大型赛会活动的志愿者统筹。“大型赛会活动对于志愿者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志愿者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育人,如何选拨、培训,从中选出典型做好榜样引领等,都是作为组织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2019年,东华的进博志愿者队伍有近200人,之后3年每年近100人。从每年暑假开始为期近4个月的前期筹备,到展会期间志愿者各项岗位对接、激励保障,再到突发状况应对,各类志愿者临时党团活动的开展,近两年还增加了防疫工作,像张也这样的各所高校带队老师就如同一个“大管家”,什么事都得抓。包括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志愿者在岗时的服装是不是穿得正规之类,早饭是不是准时供应了等,带队老师们都得操心。
但也正是这样全方位的磨练,给予了做学生工作的张也特别大的成长空间。“我这几年参与进博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在一年一年不断积累着工作经验,不仅仅是对所负责的团工作、志愿者工作的经验,也是对实践育人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萌新”变“前辈”每一年都在摸索中进步
前四年进博,东华的志愿者带队老师有5人左右,都是老带新。张也也从一个职场“萌新”成长为一个“老人”。“第一年完全摸不着头脑,现在我可算得上是得心应手了。”她笑着说,今年,她就以一带二,和两位“新人”老师一起带队。
“这几年来,我能看到服务进博给学生们带来的在沟通能力、视野拓展上的进步,对我们带队老师也是一样,从校园走出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个人能力上的提升。”张也说。
每年的志愿者培训在她看来一直是很大的挑战。“选出的志愿者虽然都是学生骨干居多,对进博会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大家之前参与的活动类型差别大,对于志愿活动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都参差不齐,如何通过培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我们每年都在思考有没有新方法。”张也说,最开始仅有通识培训,近几年更多了一些针对性的培训。比如每年结合关键政治节点开展特色学习,去年是建党百年,今年则是党的二十大;又如结合不同岗位的“加强版”培训,学校在新闻中心服务的志愿者较多,就会增加一些有关国际化素养的讲座,强调保密意识、外语能力的提升。
今年进博进入第五年,前四年在志愿服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被归纳出来,对症下药。“我们发现每年到展会后期,志愿者容易有所懈怠,大家可能会想去逛馆。所以我们今年单独加了一堂课,从进博会角度看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尽可能提升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和在岗的角色意识。”
随着进博志愿工作的越来越常态化,作为带队老师,更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拓展进博育人的创新模式。“以前我们做得比较散,没什么体系,这两年根据学校的育人要求,我们开始尝试在激励机制中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与进博相结合,有了更成体系的模式。”
五大类活动被贯穿到了东华“小叶子”们的进博生活中。德育课,会号召“小叶子”们结合党史教育挖掘“四叶草”内的红色元素;智育课,每天有关于进博相关知识的答题、打卡活动;体育,有宿舍里的体育锻炼打卡、馆内步数激励等;美育课,征集小叶子们自己拍摄的vlog、漫画等新媒体作品;劳育课,结合疫情防控期间的集中住宿,开展住宿环境的评比,号召场馆内的光盘打卡等。
和五年来进博会不断在“进步”一样,志愿者工作每一年也都在探索和创新,每年都有新面貌。“希望能一年比一年做得好。”张也说。
在进博中与年轻学生“互相成就”
早上3点从松江校区出发,晚上10点离开“四叶草”,这样的披星戴月张也并不陌生。连续4年带队,她每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和“小叶子”们朝夕相处,陪伴着学生们与进博共成长的同时,她也从中汲取着青春的力量。
志愿服务中有感动。她还记得2019年自己第一次带队,当时已经参加过第一届进博会的学生志愿者陈佳军全程在她身边当了个特别称职的“助理”,“其实他的经验比我还丰富,帮了我很多忙,我们也有了一起在办公室通宵的战斗友情。”2020年,陈佳军作为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去贵州支教,还利用班会课给西部小朋友讲述进博的故事。“走出‘四叶草’,我们的‘小叶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将进博的志愿精神去感染到更多西部小朋友,鼓励他们努力往更广阔的世界奔跑。”这两年,支教结束回校读研的陈佳军每年都会以“小叶子”讲师团的身份,去影响更多的年轻学子。
除了“小叶子”,张也的手下,还有一支默默无闻的志愿者队伍——为“小叶子”们做保障的校内志愿者们。“他们要为我们做好后勤保障,其实承担的压力更大,工作更琐碎,起得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尤其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任务更繁重。”因为是服务志愿者们的志愿者,他们被昵称为“平方志愿者”。能吃苦,有纪律性,促使这支队伍迅速成长。让张也欣喜的是,近两年,在经历了“平方志愿者”的磨练后,他们中不少人成为了“小叶子”队伍的新生力量。
张也是做共青团工作的,她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希望能用更年轻化的语言来与学生们交流。进博给予了我们最充分的时机。”4年带队生涯,她从95后一直带到了00后,了解到不同时代年轻人的想法,也不断在更新自己开展团工作的话语体系。
这两年,徽章文化成为激励“小叶子”的热门形式,也给“四叶草”带来青春的活力。“学生们喜欢,我们也以此开展创新激励。每年我们都会有徽章升级,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前两年做的都是圆的大饼章,第三年开始做了‘东华有面’系列。今年进博五周年,我们也设计了一款挂着5字的链条式徽章。”徽章的改变背后正是师生间逐渐靠近的距离与不断增加的默契,张也说,这或许也是进博带来的一种“互相成就”。
视频: 摄影:施培琦 撰写:刘晶晶 信息员:董晓光 编辑:李盈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