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东华大学报》刊发评论文章《唯有团结奋斗能致远》

发布时间:2023-03-31发布部门:宣传部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切中肯綮。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精辟概括。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只有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时殷殷嘱托。

力量源自团结,奋斗创造奇迹。这既是源自历史的深启示,也是面向未来的大逻辑。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纵览东华发展史上的灼灼成果,每一个“爆款”里都藏着团结奋斗的密码。“涤纶长丝高速纺工艺与设备”研究成果1987年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背后是学校“三系一所一工厂”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再苦再累无怨无悔,为‘四化’做贡献义不容辞”的勇毅担当,是东华人“困了,就躺在车间角落的废丝堆上闭闭眼。饿了,就吃个馒头充充饥”的共同坚守。“纺织科学与工程”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2022年新增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背后是东华人从《千万次地问》到《同唱一首歌》的万流合一,是“手中有一粒纽扣就想着为学校做一件大衣裳”的强校情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其魅力就在于亘古不变的和合精神。“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融合合作方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毋庸讳言,在一个个体意识勃兴和利益日益多元的时代,希冀个人一切听命于集体确属苛求;但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甚至抱持“我满足了,才算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绝非理性。不同利益都需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若“各私其私”,每个人心心念念一己之私最大化,既发育不出一个良好的集体,也难以持续维持个体利益。

容人之过不易,容人之功尤难。心中存有大格局,无论是为他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成功而喝彩,还是在竞争中求同存异,都是一份乐见其成的雅量。处处补台、成人之美,这是实现共创共享、美美与共的不二法门。现实中,干事者败在“琢磨干事者”之手时有所闻。倘若放任这种“症候”不顾不治,再美好的宏伟蓝图也会在“落实中”走向“落空”。

“历史正在流淌、奔腾、冲刷,淘荡出新的河床,镌刻出新的走向。”在新的时空交汇点上,没有什么比“机遇”二字更能揭示中国的当下。宏观的发展机遇需要微观的我们一往无前。借势国家战略,紧跟“主旋律”,巧踩“节奏点”,用职责和使命站岗,打破重重坚固的“次元壁”,如此方可化一个个“竟然”为“应然”,在新的突围赛、进阶赛中赢得主动,把“迎头赶上”和“弯道超车”的奋进步伐踩得更加踏实。

团结奋斗山海可蹈,勠力同心未来可期。东华大学“十四五”规划科学谋划了“成长坐标”——到“十四五”末,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东华梦归根结底也是东华人的梦。历史经验深刻昭示:目标越坚定,就越能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团结越牢固,就越能聚拢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只有我们以“上下一条心”的同频共振、“全校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一竿子插到底”的着力落实,就定能实现成就个人梦、共圆东华梦的“相互成就”。

文章刊载于《东华大学报》第512期

视频: 摄影: 撰写:华平 信息员:吴娅琳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