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大小东华携手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 护航青少年“拔节孕穗期”

发布时间:2023-05-18发布部门:发展联络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政治教育。”多年来,我校携手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为“附校”)共建“行走的大思政课”特色项目,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童心向党学榜样 红色精神代代传》和《师说百年》两门走进附校开设的思政课为主体,以“红色长廊”为核心空间,以校史馆、科技馆、各学院、研究中心的“科普+思政”课程为特色学习空间,为附校学子量身打造研学课程,聚焦基础教育各年段学生不同学情,积极发挥学校作为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在附校如何有效推进?高校资源如何有效统整且符合基础教育迫切所想,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为此,我校与附校多次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推进研讨会,各学院积极挖掘自身“课程思政”亮点,为打造具有东华特色的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新格局贡献力量。    

全资源挖掘,建设“大课堂”

建立教育资源协同机制,才能实现全方位育人。为此,发展联络处积极发挥大小东华共建共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依托附校建校十年来各项共建项目开展的良好基础,对标基础教育学段育人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整合我校优质资源,推进辐射中小学的“一院一品”“一馆一品”“一中心一品”的“大思政课”课程建设,打造可供中学生选择的“大学多元行走课堂”。

今年4月25日,一场主题为“预见学习 赋能未来”的“行走的大思政课”研学活动在松江校区拉开序幕。附校七年级400余名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手捧《项目化德育实践研学手册》走进梦想中的“象牙塔”,开启难忘的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学习。他们以东华大学为“课本”,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生涯规划,用脚步探寻“鸿鹄之志”,用双手完成一个个科学探究实验,用心灵感受“大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同学们,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了解雷锋故事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汪滢在“红色长廊”娓娓道来,同学们在展板前驻足、记录,用心聆听这堂特别的“红色思政课”,这也是继3月附校小学部学生前来“红色长廊”学习后,再次辐射初中部的“红色教育”。5月15日,附校的红领巾广播电台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吴荣的声音,讲述“扫雷英雄”杜富国的故事,这也是线上线下建构“大课堂”的又一项举措。雷锋、杜富国、黄大年、黄宝妹、屠呦呦……这一个个时代先锋人物的名字印刻在附校学子心中,成为他们人生之路上涵养自我良好品德的精神源泉。

(为附校学子讲述雷锋精神)

与此同时,纺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校史馆、科技馆等16个点位的“科普+思政”“校史+思政”的专场课堂同步开讲,每个点位轮流接待4批学子,这也意味着东华附校前来参加活动的400余名初中生每人都有机会体验四场不同领域的科普思政课。

(大学生为附校学子讲述科学家精神)

七(2)班的刘伯杨是第一次走进东华大学,他在研学手册的感言里写到:“来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我们聆听了大学生宣讲团的哥哥姐姐为我们讲述钱宝钧、郁铭芳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奉献、鞠躬尽瘁的事迹,又参观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探秘口罩的‘微观世界’和液体颜色‘变一变’两个科学实验,我愈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科学家的梦想,我会更加刻苦学习,培养自己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祖国的强大需要我们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七(1)班的李怡然当天回到家就和妈妈分享了自己参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之源”的净化》、化学与化工学院《神奇的化学》等课程的收获,她激动地说:“将来我要报考东华大学,传承科学家精神!”  

国之所托,心之所向。红色长廊、国家重点实验室、纺织学院一流学科展示厅、民航复材中心博闻馆、科技馆、校史馆等实地研学点燃了附校少年们的爱国爱校热情,“崇德博学 砺志尚实”的东华校训早已根植于附校学子心中,大学精神正以丰富的内涵不断润养时代少年。“这是高校激发内部活力,开展辐射附属学校的‘大思政课’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行走课堂的形式,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感,传承时代楷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树立报国之志,通过多学科研学探索,把学生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之中,打造更加具有大小东华合力育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这样评价“行走的大思政课”大小东华携手特色项目。

(为附校学习普及新材料知识)

全方位育人,汇聚“大师资”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为了引导附校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从“行走的大思政课”项目筹备召集令一发出,各学院、中心的教授、老师纷纷主动带头报名,既有已退休的教授,也有教科研骨干教师,还有刚入校不久的青年教师,老中青三代人因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这个目标而汇聚在一起。他们在各自学院的不同专业领域,为附校学生量身设计适合中学生的科普思政课方案。为了让大学课程更贴近中学生,附校也组织了一批具有项目化、跨学科教学经验的道德与法治、化学、物理、艺术、自然、科学、历史等学科背景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分别与相关学院的点位课程进行提前踩点和方案磨合,以大小东华教师共同备课的形式,不断优化研学课程,弘扬科学家精神,筑牢信仰之基。

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原一高自接到召集令后,就积极组织中心老师分别就中学生感兴趣的方向,选定了四个点位课程:激光切割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无人机飞行实验室、机器人仿真实验室,并前后反复磨课,调整教学流程。这也是机械工程学院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辐射附属学校的有益尝试,以劳树德,以劳育美,让五育并举落地开花。

理学院李博老师已多次为附校学生授课,她的《几何光学初探》深受中学生喜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张兴群教授虽已退休,但当他得知此次活动后,第一时间报名,准备了丰富的课件和实验材料,在互动实验、话题探讨中带领孩子们走进奇妙的微生物世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黄永锋老师是第一次参与科普思政课程,在课程设计伊始,他就紧紧抓住中学生的兴趣,结合当下人工智能的热点,让附校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与实际操控,结合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逐步揭开计算机专业的神秘面纱。“同学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只要持续努力学习、积累经验、勇于实践,就一定能逐步成长为具有卓越才华的人才。未来的时代属于怀揣梦想、勇敢追求的同学们!”像李博、张兴群、黄永锋这样为附校学子开设科普思政课的大学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成为“行走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中的一员,尽己所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夯实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

(为附校学子上好科普思政课)

除了大学教师,还有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便是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宣讲团也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为青少年筑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史馆、科技馆……每一个点位课程都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大学生助教承担了科普思政宣讲、实验指导、互动答疑的重任。他们来自校团委推荐的各学院优秀团学干部,统一身着黄色卫衣,沿路讲解大学文化,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激励中学生向上拔节,成为了各条行走线路的“引路人”。

(大学生宣讲团“大手牵小手”)

视频: 摄影:唐承琨、王黎、王馨菲、高可鑫 撰写:严晨 信息员:李桂花 编辑: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