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文汇报: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05-21发布部门:宣传部

10BLY20230521C.jpg

城市活力决定着城市的可发展性,其核心在于人,尤其是代表着存续性动力的青年。事实的确如此,当我们讨论城市发展时,“青年”一词的出现频率与日俱增,关心支持青年发展就是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积蓄城市发展后劲,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共识。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青年作用,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在城市发展理论中,相比土地、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对人力资本这一新要素的重视源于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集群和升级的需要,包括人口在内的要素资源聚集能力被视为未来城市的核心内生动力和竞争力。从人力资本意义上来说,“青年”应被视为一种经济要素或资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曾指出,人力资本积聚而产生的生产率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带动更多其他经济要素和创新要素的集聚。

相比传统的制造生产活动,城市的消费、娱乐和审美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青年是城市发展中巨大的消费群体,Z世代人群数量为2.33亿,消费规模达到4.94万亿元,2035年总消费开支预测达16万亿人民币。事实上,青年并不只是简单的新消费主力,也在不断引领消费趋势和生产导向。淘宝、蜜度、新浪财经等多家商业机构的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青年尤其是Z世代人群的消费观念和需求趋于多元化、理性化、社交化,兴趣+悦己、健康+安全、绿色+低碳、智能+便利成为年轻消费者的主要需求,这也验证了“微瑕拾荒”“轻断网运动”“日抛变美”“脑洞科技”等前沿、小众、国潮的兴趣型消费何以成为市场“新秀”。

正如理查德·佛罗里达所说:“创意阶层的崛起将带动新的城市选择逻辑。”“文化的青年”在网络技术媒介的加持下正在重塑传统生产关系、文化形态乃至社会结构,而文化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念转变亦会影响城市空间认同和城市治理工具。场景理论的分析框架也恰好揭示出这一点,即将嵌入城市物质空间中的消费、价值观、体验等文化意涵与城市发展建立因果机制。

青年既是城市的人力资本,又是消费引领者,还是创新先锋,这三种角色相互包容承接,其角色的多样性和作用的多元性构成了新的城市“发展”意涵下的新青年。把城市中的人尤其是代表未来战略资源的青年推至前端,这是对青年“如何与国家经济社会同步高质量发展”的回应,也是对城市“发展起来后的问题”的应答。青年要素在主体、文化和资源意义上的特征正使其前所未有地受到城市政策创新的礼遇。有学者指出,包括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内的普惠性政策福利就是对市场失灵条件下要素价值扭曲和社会资源错配的一种纠偏。在“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愿景下,政策供给的重要意义还要靠“精准对接”来彰显,这就要求对青年价值观、文化追求和行为模式进行理论深入和实践探知。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其一,提高青年需求识别能力,激活青年政策工具。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重要着力点。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时代要求的青年政策体系,优先解决青年的“急难愁盼”问题,从青年视角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并注重发挥政策溢出效应,优化青年发展与城市治理间的影响关联机制。

其二,发挥青年主体性建构力量,尊重并正确引导多样文化形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无数有特长的青年,要人尽其才。与此同时,合理对待青年亚文化,促进多元文化融通和城市空间认同。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双向互动,不仅有经济意义上的发展质量要求,还包含价值倾向,换言之,城市的未来感召力和凝聚力有赖于其制度设计、精神品格和文化定位等软实力的建设。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青年的聚集流向、价值选择及其实践整合力量已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优势。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内在优势和持久潜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的青春动力。(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3-05-21 作者: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园)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