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服饰先行。在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中,我校教学团队申报的《以衣载道,以文化人:融合中国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的设计人才培育探索与实践》获二等奖,在构建中国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的本科设计教育范式上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
(师生共同策划当代中国风格服饰展览)
如何将服装设计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引领和传播中国服饰文化的“衣道者”?是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成果第一完成人卞向阳介绍说:“面向新时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承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实践在补齐中国服饰文化自知向补强中国服饰文化自觉的推进中,建造学生知识架构;在重视中国服饰文化课堂教学向重组教学平台资源的进展中,支持学生自主成才;在中国服饰文化宽口径教学向艺工结合跨学科交叉的统筹中,赋能学生创新创业。”
拓展面向中国文化的服装设计人才教育格局,增强学生文化传承自信。团队集5名史论研究教授、3名设计专业教授及1名思政教授,融合史论类教师、实践类教师及其他跨学科教师为一体,以中国服饰史为核心、比照外国服饰史、贯穿服饰心理学,开设通识课“锦绣中国”及专业课“文化传承与服饰创新”和“非遗研培与社会实践”,以史论为基础,构建中国服饰文化“道、知、技”合为一体的课程群。在教学中,引入观念史研究方法,注重将科研成果和方法融入教学环节,将设计叙事体系和方法融入技艺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知识体系,以史为鉴增进文化自知、知行合一增强文化自信。
(“以衣论道——当代中国风格时尚设计构建“名家讲座)
构建面向高新技术的服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学生自主成才。团队注重以数字技术串联一二三课堂,以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等为基地,整合纺织服饰类博物馆、国内外时装周展演等资源,用历史服饰复原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场体验式和网络沉浸式学习中,自主践行中国服饰文化传承创新。创立“著名设计师、史论类教师、实践类教师及其他跨学科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N+1”指导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引导学生对接时代、行业和消费者,传承跨界新技艺,多位学生自主集成新材料、新工艺打造发光旗袍等创新作品,创作中国国际儿童时尚周虚拟形象大使,在形成自身服饰文化见解的同时成长成才。
(“画罗寄心”——中国传统服饰线上展)
(师生与其他学校、社会团体共同复原的历史服装作品登上中央电视台舞台)
完善面向持续创新的服装设计人才造就环境,赋能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聚焦以展览和讲座营造自学氛围,以比赛和创业营造创新氛围,以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营造行业社会氛围,以广域平台展示成果营造成功奋进氛围,将中国服饰文化从专业教育逐层推向通识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全国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比如,策划组织“中国纺织服饰非遗历史与创新”相关大型展览;邀请“金顶奖”得主等在内的著名设计师和教授举办“当代中国风格时尚设计”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参加“马海毛国际创意服装设计大赛”“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等国内外高水平设计比赛和双创比赛;连续9年组织学生和非遗传承人结对研培、共同设计作品;搭建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展,组织学生作品先后多次在爱丁堡艺术节、米兰时尚周等平台进行静态展示和动态走秀等,传播中国文化。
(师生共创旗袍登上爱丁堡艺术节)
(师生“非遗”作品亮相恭王府)
(学生作品《苗》登上时尚权威杂志《VOGUE》)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教材、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多项系列成果;50多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科研和校企合作项目、50多本著作和100余篇论文支撑教改深入;师资建设和“一流本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师生合作作品先后在重大场合亮相;在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服装设计比赛中获奖200余人次;为服装行业输送高水平人才超8000人,其中多人获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诸多校友成功创业或者成为头部企业设计师。2008级服装艺术设计系学生刘铮,毕业不久便成为上海本土原创童装品牌POCO BLUSH品牌主理人,作为中国时尚新生力量,她谈到:“服饰史论课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课程中悠久的服饰历史和灿烂的服饰文化成为我服装设计中的灵感源泉。也正是因为纺织服饰文化的积淀,让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自己品牌的独特风格和产品。”
(团队出版的部分教材)
(POCO BLUSH品牌以兔年为灵感的设计作品)
视频: 摄影: 撰写:王金辉、马晨曲 信息员:王金辉 编辑: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