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一片真心援疆情 春风化雨润心田
——记中央第十批援疆干部、化工学院教授陈英

发布时间:2023-08-03发布部门:组织部 化工学院 统战部 宣传部

“3年援疆,我在新疆大学和东华大学后援团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些工作,有挑战更有收获,这会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近日,59岁的东华大学援疆干部陈英教授从39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返回上海,结束了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3年来,她兢兢业业,为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发展打基础、谋长远,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爱戴,获评自治区“第十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新疆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缕春风,提振师生精气神

陈英,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教书育人37年,2020年10月,主动请缨踏上援疆路,作为第十批对口援疆干部,担任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副院长一职,2021年12月,担纲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没想到我会被推选为院长。”当时,纺织与服装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基础较薄弱。面对压力,陈英老师勇挑重任,从提振学院师生精气神入手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认真做事,不甘落后,主动为所在专业、学科和学院工作操心谋划”是陈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3年来,她几乎与学院每一位老师促膝谈心,谈改革、话发展、问冷暖……创造机会鼓励大家积极作为。与此同时,她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博雅论坛”学术讲座,组织年轻教师开展“科技交汇美学”青年沙龙,2022年以来,平均每月2-3次的学术简报登上了学院官网;新校区学院楼的大白墙摇身一变成为“文化墙”,各系(专业)介绍、实验室介绍等上了墙,学院的文化氛围焕然一新,师生的科研创新热情有效激发。

(陈老师主持学术沙龙,陈英老师为左一)

陈老师和院领导班子为学院把脉问诊时发现“人才短板是制约学院发展的内因。”为此,她积极联系纺织类院校的博士点,走出去宣传新疆大学人才引进政策。2022年,她带领学院成功引进3名优秀博士和1名高级工程师,有效缓解了人才紧张问题,还推荐4名年轻教师到东华大学读在职博士,为学院发展种下欣欣向荣的“种子”。在内地高校工作多年的张睿智,彼时已是副教授,收到他的简历时陈老师很开心,多次主动与张睿智联络。在张睿智携家人来新疆大学考察时,陈老师与其细心交流 “到新疆可以做什么”“个人的发展规划”等。张睿智被陈老师的关心关爱所打动,选择举家投身边疆建设。张睿智说:“陈老师想做事、能做事,即使在疫情大环境下,也没有放松人才引进工作,从她身上我能清晰地看到学院领导班子的无私奉献和敬业担当。”为使人才留得住,陈老师无微不至关心新进教师配偶调动、子女入学、人才项目申报等问题,积极落实经费和实验室保障,推动东华大学教授“传帮带”新疆大学青年教师共同申请省部级重大项目……想青年教师之所想,也想青年教师之未想。如今,这些新进教师已在本研学生教学、硕士点申报、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挑起了大梁,也正向带动了学院其他老师干事创业的激情。

(陈老师在四川大学人才招聘现场,陈英老师为左一)

在新疆大学,陈老师亲自抓学院科研、研究生教学、人才引进、示范中心管理等工作,事事亲力亲为,如一缕春风,为学院带去了积极向上、友好和谐的工作氛围。“陈老师办公室的灯晚上11点还亮着,援疆干部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有所作为。”“陈院长来了之后,大家群策群力,拧成一股绳,更有精气神了。”陈老师临走前,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的师生依依不舍道。

甘为绿叶,打好基础向未来

陈老师的愿望很朴实——“把基础打好,我走后,其他人可以更好建设学院。”为帮助新疆大学申报博士点,除大力引进人才外,她积极推动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以服务新疆“八大产业集群”中的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为抓手,2年间她走访阿克苏、库尔勒、阿拉尔、沙雅等纺织工业城或园区,调研了20多家纺织类企业,完成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积极组织学科带头人申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自治区创新研究院和创新联盟。7月17日,在她返回上海的前一天,仍放心不下重点实验室申报情况,亲自赴自治区科技厅了解实验室审批情况和相关建议。“一个学院要服务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希望通过科研平台建设栽得梧桐引凤来。” 陈老师说。

(走访工业园区,陈英老师为右二)

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她积极推动新疆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加入东华大学和上海市虚拟教研室。创立新疆大学-东华大学两校基层党支部共建模式,以党建促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学校的“双一流”建设项目,2022年学院成功申请到“双一流”建设经费,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条件大有改观。离疆前夕,学院为陈老师送上全体教职工签字留念的纪念册,新疆大学副校长周建平为陈老师题词,充分肯定了陈老师在打基础、利长远上做出的积极贡献。

(学院全体教职工签字纪念册)

春风化雨,温暖心田

陈老师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重视因材施教。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她挤出时间,手把手辅导学生理解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鼓励学生大胆、独立去做实验,及时汇报实验数据,避免学生走岔路。陈老师在新疆大学指导的5位硕士研究生都还没到毕业时间,为了让学生放心,她在临走时特意关照大家“援疆虽然结束了,但你们没毕业,我的工作就没结束,即使退休了也会把你们带好。”迪丽达·马塔感恩陈老师的帮助:“我是少数民族,文字表达能力不是很好,陈老师耐心细致地帮我一字一句打磨小论文和大论文,陈老师在我身边我就很踏实。”

(陈老师与学生促膝谈心)

一人援疆,全家援爱。陈老师的爱人在退休后也来到新疆,还把自己的爱车开到新疆,承担起援疆干部的大厨和司机职务,后又主动请缨到巴州尉犁县做县长助理,融入了新时代大美新疆建设。“姐夫来了,我们就有好吃的。”援疆干部称陈老师的爱人为姐夫,陈老师的宿舍被亲切地命名为“援友之家”。在这里,援疆干部聚在一起互相关心、传递大爱,在2021年七一前的一次聚餐中,大家一拍即合,为新疆大学优秀学生党员捐资设立了红湖奖学金。在设立红湖奖学金之后,援疆干部又提议捐资为新校区的绿化建设出一份力,未来承载着援疆人对这片土地深情眷恋的博达校区“援疆林”将释放勃勃生机。

(援疆干部在“援友之家”)

按计划第十批援疆干部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不影响学院工作,陈老师至今还承担着研究生培养、科研等工作。陈老师说:“虽然援疆干部的身份告一段落了,但只要学院有需要我随时积极配合。研究生培养、科研平台建设、支部共建、发挥援疆小组团作用推动学术交流……我未尽的事业还很多,下学期我还会去新疆的。退休之后有机会我也会去新疆发挥余热。”

1000余个日夜,陈英扎根祖国西北边陲,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热情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她身上闪烁着的浓浓家国情怀,正温暖着沪疆两地师生。

视频: 摄影: 撰写:王金辉 信息员:王金辉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