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新民晚报:躬耕教坛三十载 勇闯科学“无人区”|上海市教育功臣

发布时间:2023-09-12发布部门:宣传部

从教三十余年,她始终把教书育人和为师授业放在第一位;专研纤维勇攀科学高峰,她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最高追求。她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陪伴着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勇敢追梦;她提出有机/无机杂化纤维思想,助力我国从“纤维大国”走向“纤维强国”。她就是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

育人没有“完成时”。“我们培养的最好‘材料’就是‘我们的学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梦,好老师就是要当好学生的‘筑梦人’。”从教三十余载,朱美芳经常这样说道。

“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播下希望的种子、科学的种子”。国家需求、学科历史、人物事迹,使命担当、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在朱美芳主讲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先进材料进展》《高材专业前沿》等课上,青年学生的热血和激情总会被“点燃”。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朱美芳提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沉浸式”教育模式。除了在教室里讲课,她还带着学生们走访企业,到生产现场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市场需求和急需攻关的难题。

多年来,朱美芳坚持给本科生上“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帮助学生扣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在大一新生“第一堂课”上,她把学科概况、国内外材料领域前沿等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打开了材料世界的大门,点燃了他们的科研梦想;毕业离校前,她细细叮嘱学生要始终胸怀理想、情系国家,主动迎接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一位学生回忆道:“初入大学,除了辅导员,没想到最先认识的竟然是朱美芳院长。在第一次班会上,朱老师和蔼可亲,眼神透着一种坚定,却又关爱满满。她挨个询问我们的入校生活是否有不适,像妈妈一样叮嘱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用她的成长故事激励大家提早进课题组学习,尽早规划未来。”

记者采访朱美芳多年,可以给她一个“纤维女王”的称号。

水洗50次后,功能纤维及纺织品仍能保持优异的抗菌效果;可排汗、导湿的运动休闲面料,还能升级“加载”抗菌、阻燃功能……一项项“接地气”科研成果凝结着朱美芳及团队三十多年的智慧和心血。她将“杂化材料”概念植入纤维世界,创新提出“有机/无机杂化纤维思想”,让不同材料在纳米的微观世界中合而为一,变身为性能可控、功能更强的新材料。团队构筑了多功能纤维的全链条设计与一体化实施新策略,建立了杂化材料功能耦合和传递机制,创立三大技术发明点,形成六大发明技术,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0余件。她的团队开发了通用纤维、智能纤维、防护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等十五类功能产品,打破美国杜邦40年技术壁垒,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

图说:朱美芳(右二)在工作研究中

模拟月球环境的月壤玄武岩纤维制备技术目前在国际上仍属空白。瞄准仿月球环境下的月壤纤维成型这一难题,朱美芳团队正开展集中攻关,目前已自主设计并成功搭建了模拟月球环境的仿月壤拉丝装备,通过无容器法实现模拟月球的真空、微重力等极端条件,实现了仿嫦娥五号月壤的连续熔融纺丝,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任务提供技术储备和纤维结构材料支撑。

朱美芳带领的课题组有个文艺范儿的名字叫“蒙泰”,得名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课题组研究开发的“蒙泰丝”——细旦聚丙烯纤维。这种纤维柔软可染色,并可赋予其多种功能性,实现了单一成果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蒙学善问,泰定求真”成为团队师生研习的共同追求,已成为国内外纤维和杂化材料领域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研究队伍之一。

朱美芳不仅是大家的“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她提出并实施“1+1+1”青年教师帮带模式,入校后团队导师、国外导师和企业导师,在教学科研上多渠道全方位助力成长。已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成艳华就是在团队为青年教师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和新兴技术创新平台上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位“青椒”。“在科研道路上,朱老师既是我的‘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成艳华说。

此前,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朱美芳说,“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出钱宝钧、方柏容、孙桐等老一辈材料人在讲台上、实验室里指导学生的场景”,今天,当她获得新的荣誉时,说,“一定要传承好老一辈材料人身上的学科文化和学科精神,将教育报国的初心深植于教学科研的沃土,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早日实现教育强国接续奋斗。”(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炯强 时间:2023-09-11)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