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中国教育报头版:​上海“名师孵化器” 怎样助思政课教师成长

发布时间:2024-03-19发布部门:宣传部

培根铸魂育新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特别报道

·5年来,上海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评选“教学名师”66人、中青年拔尖人才100人,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入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达12人次。

·从思政课教师培养成长规律出发,上海积极开展各类教学大比武大展示大竞赛,并遴选优秀思政课教师主持建设名师工作室,发挥专家大家的传帮带作用,打造思政课教师培养的“名师孵化器”“青椒蓄水池”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5年来,上海加强体制机制保障,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经过5年建设,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与2019年相比增长近50%,中小学(中职)思政课专职教师比2019年有了较大提升,并建设“大思政课”兼职教师库,汇聚社会力量持续性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

5年来,上海加大培养和激励力度,加速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评选“教学名师”66人、中青年拔尖人才100人,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入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达12人次。

5年来,上海建立教师培养梯队,分层分类开展培训。高校思政课教师结构、素质显著优化,高学历、年轻化成为新态势,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6名教师获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奖励基金,39名教师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

政策保障,激发青年教师“创造活力”

从“青椒”到教授,10多年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学研究成就了华东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陈红娟的专业“腾飞”之路。

陈红娟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10多年来,她立足课堂,深入调研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关注的问题”与“教材体系的难点重点”相结合,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让陈红娟备受鼓舞的是,“十年磨一课”的教学之路走得非常顺利。近年来,上海思政课教师激励保障显著提升,不仅有思政课教师专项岗位津贴,还有系统的培养支持计划,学校也完善了评价机制,教学研究的成果也可用于职称评审。

陈红娟告诉记者,基于教学方面的成绩,她入选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依托资助计划,她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课题研究,并对上海10所高校进行调研,正在深入探究通过经典原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思政课教师,教师一定要先成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陈红娟说。

名师领衔,形成教师培养“雁阵效应”

“张老师,这次我拿了特等奖。”前不久,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评审结果公布,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课教师姚瑞曼第一时间把获奖的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导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

与张志丹的相识是在5年前的上海高校青教赛上,姚瑞曼获得了二等奖,当她还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之中时,作为比赛评委的张志丹却在点评环节毫不客气地提了一大堆意见。

“学理深度不够,广度和高度也有待提升……”回到学校,姚瑞曼仔细回味张志丹的评语,名师的指点让她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

如何打牢理论功底?本硕都是思政教育专业的姚瑞曼重新钻研起经典原著,并于2021年考取了张志丹的博士生。“张老师一上来就给了我们50本必读书目。”读博之后,姚瑞曼发现自己要提升的东西还有很多。

从思政课教师培养成长规律出发,上海积极开展各类教学大比武大展示大竞赛,并遴选优秀思政课教师主持建设名师工作室,发挥专家大家的“传帮带”作用,打造思政课教师培养的“名师孵化器”“青椒蓄水池”。

目前,在复旦大学李冉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工作室3个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下,上海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形成雁群效应。上海还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打造集“优师、优课、优质”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综合教研实体。

集体备课,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5年来,上海着力构建“市级示范+校际协同+学校推进”的多级联动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依托若干所思政课建设强校和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专家,以包课包片包校等方式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同时不断创新教研范式,夯实研训一体,锻造思政最“强”师。

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如今,集体大备课逐渐成为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如何发力?”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校党委书记许涛邀请理论专家、马院教师、附属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共同走进“书记备课会”,推动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部署进入新学期的思政课堂。

“同样的时政内容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在江桥学区“思政教育研训基地”,华江中学思政课教师孙丽霞带领区域内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一体化备课。

“小学的思政课不能只讲道理,要通过生活情景创设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莉韵主持的“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来自全市各区的20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汇聚一堂,集中学习,共同磨课。

深入实践,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到初心之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是“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师范大学—徐汇区)推动课程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区和高校联合打造“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重点试验区(校),让“活”的理论和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也为思政课教师深入实践、开拓视野、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上海每年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分赴10余个省份开展主题实践研修,组织1000支主题实践小分队,由思政课教师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还实施了“实践熔炉”成长计划,选派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党政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历练成长。

“国情调研展现了思政课立体化的打开方式,为教师探索‘术、学、道’相贯通的思政课新境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带着“上海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的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调研项目,东华大学教授孙晓艳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一线,深入上海3个区5个镇10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展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沉浸式共鸣。(时间:2024-03-19 作者:记者 任朝霞 来源:中国教育报)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