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3728名2024级研究生新同学怀着美好憧憬迈进东华校园,在这里开启追逐梦想的崭新旅程。校领导来到迎新现场,看望新生并慰问迎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鲜明醒目的标语,迎风飘扬的彩旗,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热烈的氛围。贴心周到的报到服务,热情耐心的迎新志愿者,井然有序的报到现场,令新同学在细节处感受无处不在的东华温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迎新现场,感受新DHUer的风采,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
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学生 他希望破解非织造卫生用品行业发展瓶颈
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于2023年10月,今天迎来了首批65名硕士研究生新同学,高宇就是其中一员,他拥有卓越工程师学院和纺织学院“双重身份”。
今年6月初,“准东华人”高宇在导师安排下,提前来到合作企业“卫生用品领跑者”——河南逸祥卫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实践。他接受了产品研发、实验方法、数据分析、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60余项专业培训,同时深入生产车间、协助企业产品研发,系统了解河南逸祥在卫生用品领域的研发需求,探索多种潜在解决方案,为硕士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借助东华大学-河南逸祥这个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具有产业化应用价值的前沿学术研究,突破非织造卫生用品行业发展瓶颈。”高宇说到。
本科推免成为直博生 他想攻克月壤纤维成型难题
李磊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卓越班)2020级本科生,现直博至该学院继续深造。在本科期间,他积极加入课题组,申请上海市科创项目,跟着本科生“博导班主任”开展科学研究,这些经历让他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和挑战。
“我希望积累更多的研究经验,开展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去年,东华大学首次启动本硕博贯通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专项,李磊通过推免成为学校本科直博生。相较于传统硕博培养模式,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对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早发现、早培养,不仅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还缩短了学制。入学后,李磊将加入地外纤维实验室,他表示要致力于攻克仿月球环境下的月壤纤维成型难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首批“交叉专项”博士生 她希望帮助患者更好应对疾病
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实现我国科研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从2024级开始,东华大学开展博士研究生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专项招生,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生马巧霖正是首批“交叉专项”学生之一。
马巧霖的研究项目《创面微环境响应型水凝胶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聚焦皮肤慢性难痊愈、烧创伤、感染性创面的治疗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光运用到生物材料学知识,还会涉及纺织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专项”由不同一级学科背景的导师联合指导,培养方案更是“一生一策”。“我希望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用新视角来观察、分析、解决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科学问题,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影响。”
学校与中国商飞联合培养 他想为国产大飞机事业护航
王薪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生,同时也是东华大学首批博士研究生工程领军拔尖创新人才专项的一员,他加入的计划是与来自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的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项目。
博士研究生工程领军拔尖创新人才专项的特色在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王薪程将深度参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实际项目的锻炼。当前传统飞机检测手段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检测需求,王薪程的课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替代传统目视检查的智能化检测机器人,通过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等手段,解决飞机表面在位类、损伤类缺陷以及蒙皮下积水结冰等问题,提升飞机巡检效率和准确率。“我希望通过学习研究,将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航空领域,推动飞机检测手段的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东华大学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将课堂和实验室“搬到”工程一线,让学生第一时间投入复杂工程项目的真枪实战中,培养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同时启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专项”“工程领军拔尖创新人才专项”和“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专项”,培养勇攀科学高峰、投身重大工程、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研途启航,共赴新程。像这样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的新同学还有很多,希望你们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视频: 摄影:于昊天 李静怡 杨玉璋 撰写:刘远康 信息员:刘远康 编辑:李盈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