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解放日报:海派旗袍,与美交织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09-26发布部门:宣传部

在过去的3年中,我曾和张信哲先生一起,围绕他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旗袍进行过许多次的探讨、交流。历经十余轮严格挑选,我们从他收藏的千余件旗袍藏品中甄选出12件各具特色的晚清民国服装(其中10件是民国海派旗袍,2件是晚清女服)。我代表上博承接这份热爱与真诚,希望将服饰之美和背后的价值发扬光大。

与这批新藏品相处的时光,让我想起了研究生时代自己对旗袍的痴迷。我当时的研究课题是海派旗袍,同时也在协助东华大学筹备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经手了几百件旗袍。时至今日重启这项研究内容时,我内心十分感慨,并试图解答民国旗袍曾怎样风行于上海摩登时代。

如今人们动辄说到“国潮爆款”,而民国旗袍就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潮爆款”,其中引领旗袍风尚的则是海派旗袍。不过,关于海派旗袍的诞生过程,学术界并没有定论,我的概念是跟随导师包铭新教授等专家的脚步而慢慢形成的。后来,我接触到一些海外学者研究旗袍的论著,那些论著把旗袍称为“长衫”。其实长衫的概念也不准确,在没有任何明确定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件旗袍,第一感觉很可能不是“长衫”,而大概率会觉得这是一种礼服样式的长裙。

多年前,我为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筹备藏品时,看到一件大红缎地五彩绣八团鹤大襟女袍,深受震撼。它整体是晚清时期的一款女子正装袍服,但宽口大袖区别于一般清代女袍的窄袖,袖口形态有点像一个巨大的马蹄袖口。后来在上博从事相关研究后才慢慢了解到,一种类似的清代女服名为(敞+衣),其两侧开长衩,里面搭配衬衣,在正式场合穿着。款式有点像初期的旗袍样式。与我们所认为的旗袍相比而言,这件女袍的袖口收窄而袍体也更为贴身。这也是旗袍源于“旗人之袍”一说的缘由。

再看晚清汉女的上衣也是衣长渐长,长到膝盖也就有了旗袍的影子。民国时,汉女的上衣有了新变化,比如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的一件黄素缎波浪边女夹上衣,可以看出吸收西方服装设计或装饰元素的过程。当时的女学生已经开始在“上衣下裙”中采用西洋设计,相对于晚清繁复的镶绲边设计,这种上衣更为简洁,还有蕾丝这样浪漫的装饰,都是当时的流行趋势。除了半腰裙之外,这些衣服也可以直接配裤子。后来上衣下裙的女服继续受西方影响,正如包铭新教授所言,当时的女性受到西方“onepiece dress(连衣裙)”的影响,创新出一种倒大袖的袍裙。到20世纪20年代,差不多能盖住脚背的倒大袖旗袍兴起,虽保留了以往旗袍的端庄感,但显然已是新样式的袍服。

旗袍的面料也越来越时髦、洋气且富于变化。比如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浅红绸手工装饰花卉旗袍,面料是进口的渐变色蕾丝花卉纹,纹样同样带有西方设计感,即便在如今看来都不落伍;还有的民国旗袍使用一种特别的绣花面料,将当时流行的丝袜面料染色后绣在锦缎上,再绣上几何造型的叶子纹样,显得洋气而时尚;再比如印花纱,多设计用于轻薄的夏季旗袍,含蓄地凸显女性的曼妙身材。

追溯旗袍发展的最早30年,新款新貌更是层出不穷,最终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成为用以展现女性美感的礼服,正式成为各阶层都接受并日常穿着的服装。它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的象征,也是女性平权意识觉醒的明证。

而在上海这个摩登大都会,旗袍的亮丽光芒将这座城市推向了世界服饰的潮流前沿。海派旗袍将潮流的瞬息万变尽显而出:它曾经有过能衬托出瓜子脸的“元宝领”,有过露出手腕小臂的“喇叭管袖子”和露出脖颈的立领,有过高高低低的衩口和长长短短的裙摆边……花边装饰也随时代审美变迁而走向简洁。民国时期的“时尚杂志”《玲珑》(该杂志于1931年由中国摄影先驱林泽苍先生在上海创刊,1937年停刊)中曾经刊登过介绍旗袍的图文,文中描述“旗袍不妨长到脚背,但必须穿高跟鞋”,配的图正是长摆高衩的夏季旗袍。(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于颖 日期:2024-09-26)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