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五卅惨案”后,一批爱国师生脱离洋大学,创办了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其不到30年的短短校史上走出了多位名师大家。4日,经历烽烟战火的光华大学,唯一留存下来的校舍遗址里,开出“知史明道 挺膺担当——光华大学早期办学历史中的红色印记”展。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民族脊梁”鲁迅、词作家田汉、历史学家吕思勉、抗日英烈刘湛恩、“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化学家张青莲……原来,他们都曾在光华大学的校园里留下足迹。
襄助离校师生另办新校,并定名为“光华大学”,寓“光我中华”之意。
遗址今成校友之家。徐瑞哲 摄
由于光华大学创校自带的“反帝标签”,抗战时期遭侵华日军“报复”,其校舍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毁于一旦。如今仅剩一间约286平方米的红砖平房,就藏身于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内,靠近中山西路校门口。屋内展陈中,一个个熟稔的面孔,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将人们的记忆瞬间引入历史的隧道。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到华东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慕名前来“寻根”的兄弟院校师生与先贤们进行着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
老房开展。徐瑞哲 摄
【惨案后愤而离校退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百年前的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第七厂日本资本家镇压工人斗争,枪杀了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5月30日,上海学生在租界进行宣传演讲,遭到租界当局大肆拘捕。愤慨的市民聚集在南京路老闸巡捕房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而英国巡捕公然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运动由此爆发,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6月3日,沪西的圣约翰大学爱国学生在校内升起国旗并下半旗,向遇难同胞致哀。但美籍校长卜舫济竟将旗帜掷于地上,并当场宣布:学校从当天起放暑假,全体学生必须立即离校!对此,圣约翰大学及约大附中学生553人,基于爱国之情集体宣誓退学。
中国籍教员孟宪承、钱基博等19人,支持学生正义行动,也声明辞职。社会贤达王丰镐、张寿镛等站在师生爱国行动一边,襄助离校师生另办新校,并定名为“光华大学”,寓“光我中华”之意。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光华大学。
【上海到成都西迁又复出】
光华大学的红色印记,在左翼文化运动中凸显。1927年11月,应光华大学学生会邀请,鲁迅来校作题为“文学与社会”的演讲。他回答了“是文学改造社会,还是社会改造文学”的问题。鲁迅犀利指出:“许多文学家说,是文学改造社会,文学不但描写现实,且也改造现实。不过据我看,实在是社会改造文学,社会改变了,文学也改变了。”
抗战全面爆发后,作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袖,“七君子”被释放出狱。其中,章乃器(1897-1977)1935年受聘为光华大学教授;王造时(1903-1971),在1930年受聘光华大学政治系主任、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
“五卅”次年,即1926年,光华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兴建校舍。但仅仅过了10年左右,光华大学校园被日军炮火损毁殆尽。而1938年“西迁”中,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就告成立。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上海本部复学。次年,成都分部更名为成华大学。
【多位创校者道正且声远】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光华大学主体与大夏大学等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1952至1953年,以成华大学为基础组建成立了四川财经学院,现为西南财经大学。而历史上光华大学办学的旧址,于1951年建起了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
尽管并校新建,但“光华人”在上海高等教育界道正声远。比如,孟宪承1951年出任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建校早期在光华大学任教的物理化学家张江树(1898-1989)于1952年出任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首任院长;建校早期任副校长、教育系主任的心理学家廖世承(1892-1970)于1956年出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首任院长。
开展当天,展览资料整理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天星在现场为观展师生带来了“行走的思政课”:东华“对话”光华,知史才能明道,正如光华校歌所唱的“观国之光远有耀,重任在吾躬”,弦歌不辍、芳华待灼……(时间:2024-12-0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